当前位置 >> 戏曲杂耍

武汉人爱韵个楚剧泡子

发布时间:2013-03-01 12:31:09

  老汉口韵泡子,看楚剧过眼瘾,对戏文不光能谈个子丑寅卯来;对生旦净末丑的唱词也能哼哈子,过嘴瘾,他们是最早的“粉丝”。

  黄陂、孝感乡里过年玩灯时的歌舞,1926年8月正式定名叫“楚剧”。原来叫“西路花鼓”、“黄陂花鼓”、“黄孝花鼓”。人们一边踩高跷,一边唱小调。后来不踩高跷,加了锣鼓家业,按故事情节演唱,形成了一种地方戏。

  楚剧搞得热闹流了的,架式只能在乡里闹哈子。演员是业余的散班子,“农忙种田,农闲演戏”;慢慢有了半职业班子(叫“凑角班”),“春紧夏松秋垮台,十冬腊月又重来”;凑角班成了职业班子,全部家当,“两头一掐,装不倒一箩筐”。

  正咱兴“文艺下乡”,先前楚剧走的却是“以农村包围城市”的路子。

  清道光年间,楚剧偷偷进汉口。楚剧形式自由,内容谐趣俚俗,在草台高头演出。官方认为有伤风化,不让在城里演,市民却爱个饱,只好在幺子旮旯里演,神更半夜架式。《汉口竹枝词》说:“俗人偏自爱风情,浪语油腔最喜听。土荡约看花鼓戏,开场总在两三更。”土荡,就是当时黄孝人坐船进汉口的一处水码头(正咱汉口民生路、统一街一带)。当时那个狂热劲,绝不亚于正咱的“粉丝”。

  清末,楚剧由土荡移到汉口租界演,从地下到公开。最初是在汉口德租界三码头的清正茶园演,茶客点戏的报酬归戏班,戏班还从茶资中与茶园分成。戏迷多,戏班子跟茶馆都赚钱,英、俄、法、日四国租界的16家茶园也仿而效之。1912年,法租界的东华园浴池(叫“共和升平楼”),是汉口专门演楚剧的第一家戏园子;1916年前后,楚剧还走出武汉,到上海法租界演出,红得不得了。

  到正咱,楚剧仍是武汉市民爱的剧种之一。公园里头,戏园斗里,路边哈……时不时听得倒楚剧的声音。

  在黄陂乡下,楚戏唱得好,是蛮玩味的。演出前几天,乡亲们会把三朋四友,七大姑八大姨都接来看戏,蛮热闹。

  (摘自张幼明编著《咵武汉》)

武汉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