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戏曲杂耍

“皮黄之都”大武汉

发布时间:2013-03-01 12:30:40

  方月仿

  湖北汉剧过去叫“楚调、楚曲、汉调”,也叫“皮黄班、皮黄戏”,1927年定名叫“汉剧”。早在道光年间“皮黄戏”之名,就被京剧沿用了。

  湖北汉调最大的贡献是把“皮黄”腔调,传送给了京剧和其他省市近20个“皮黄剧种”,使之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庞大而成熟的“皮黄腔系”。

  “皮”就是西皮;“黄”是二黄。南北两个腔调形成“合奏”,是汉调。汉调虽分为汉河、荆河、府河、襄河四大支流,而以汉河派(武汉)为正宗。

  武汉在全国的“皮黄腔系”中,当之无愧的可以称为“皮黄之源”和“皮黄之都”,这是的历史事实。

  创造“皮黄”的汉调艺人蛮多,把汉调皮黄引入京班的汉调艺人,有记载的就有王湘云(文武花旦),米应先(米喜子,文武老生、红生),余三胜(老生),王洪贵(老生),李六(老生),龙德云(小生),王九龄(老生),谭志道(老旦),吴鸿喜(月月红,青衣花旦),汪桂芬(老生),及执京剧之牛耳的“汉派老生”谭鑫培、余叔岩等(梅兰芳先生曾谦慎地自称说:“我代表不了京剧,真正能够代表京剧的是谭鑫培老板!”)。

  早期京剧艺人大多出自“汉班”,这是湖北汉剧的历史骄傲。近百年来,一直守护汉剧家园的名伶,《辞海》艺术分册,就收录了余洪元、李春森(艺名大和尚)、吴天宝3位(全国各剧种总共只收录了60位)。《中国戏曲曲艺辞典》,除了收录了余、李、吴,还收录了董瑶阶(艺名牡丹花)、陈伯华、龚啸岚(剧作家)3位,可见以上诸位都是在全国剧种中所公认的名流。

  另外,长期在汉传唱京剧的高百岁、高盛麟、陈鹤峰以及从武汉走出去的赵燕侠、关肃霜等均系“皮黄之都”重量级的戏曲名伶。

  武汉名城因名人辈出而闻名于世,汉调皮黄因孕育京剧,影响全国而被国务院首批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自张幼明编著《咵武汉》)

武汉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