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晓燕
她8岁学艺,15岁就名满武汉三镇,与梅兰芳先生打擂,对演《霸王别姬》。在上世纪30年代的大汉口,将坤角之美展示得淋漓尽致;进入50年代后,她进行汉剧改革,从唱腔到器乐,从服装到妆容,一手把汉剧推到巅峰,也让自己成为舞台上最耀眼的角儿。她就是汉剧大师陈伯华。
1919年的农历二月,陈伯华出生在汉口德租界坤厚里的一个小康之家,家人取“倍加珍爱”的谐音,起名佩真,又叫伯华。6岁那年,家道中落。1927年,武汉第一个汉剧女科班新化科班成立,她被录取,取艺名叫“新化钗”。最开始陈伯华的嗓音条件并不好,先学老生,后学青衣,再学小生,师傅们都不满意,差点被撵出科班大门。这时,有个叫刘本玉师傅很喜欢这个脸蛋圆圆眼睛大大的孩子,力排众议留下她,并让她改学花旦。他给陈伯华找到了一套科学的练嗓方法,在坚持训练了两三年后,她突然开嗓了,变得清亮激越。一次在九江演出,她顶替怯场的小演员上场,冒险成功,从此再不用跑龙套,开始上正戏了。
母亲是个汉剧迷,在母亲和刘师傅的帮助下,陈伯华来到了“戏迷城”的沙市,演出场场爆满。从沙市回汉,她就挂牌演出,取艺名“筱牡丹花”。一时红遍三镇,和张美英、万盏灯并列坤角“三鼎甲”。
年仅15岁的陈伯华,在戏曲革新家朱洪寿在帮助下,延请著名的戏剧家刘艺舟一连为陈伯华量身定做了三出新戏《风尘三侠》、《霸王别姬》和《空门贤媳》。这三出戏将陈伯华从传统折子戏的小天地里引了出来,演出轰动武汉,获得了巨大成功,彻底奠定了陈伯华在汉剧舞台上的地位。刚好此时,梅兰芳先生率四大名旦来汉演出。梅先生的代表作也是《霸王别姬》,京汉两家形成擂台:梅兰芳在汉口大舞台(正咱的人民剧院),票价一元五角;陈伯华在长乐剧院,票价五角。观众两边看,算是打了个平手。
1936年,陈伯华跟冯玉祥的参谋长刘骥结婚,退出了舞台,到南京、上海、天津、香港等地游历。在西洋声乐老师科学系统的指导练习下,她的嗓音突然又一次发生质变,变得异常的清亮、柔润、宽厚、细腻。
1952年初,陈伯华在师兄刘顺娥的帮助下,开始了重排《宇宙锋》。离开舞台17年的沉淀终于有了发挥的空间,陈伯华把所有的绝活都亮了出来。有了许多自己的东西,陈伯华第二次救了汉剧。上世纪50年代之后陈伯华的改革,使得汉剧的接受度更高,在全国屡获大奖,陈伯华时代真正来了。
“文革”结束,陈伯华作为汉剧院院长重新恢复了《宇宙锋》、《柜中缘》等剧目的公演,第三次挽救了汉剧。1980年,陈伯华以63岁的高龄参加了排演新编历史剧《卓文君》,依旧是场场爆满。但这几乎是汉剧最后的辉煌了。
(摘自张幼明著《咵武汉》)
武汉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