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到汉口活,戏到汉口红。汉货(武汉产品)曾跟广货(广东)、上海货一样蛮有名,用武汉歇后语来形容,就像叶开泰的药—吃死人都是好的;洪太的铜锣—响当当;曹祥泰—不愁卖。
在中国工业化历史进程中,有蛮长一个时期,武汉都是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制造业中心。解放前的“汉阳造”,解放后的“武汉制造”,响誉全国。
建于汉阳龟山北麓的湖北枪炮厂(后更名湖北兵工厂,俗称汉阳兵工厂),生产闻名于世的“汉阳造”步枪,从1895年架式生产到1944年停产,在中国前后生产了将近半个世纪,其生产寿命超过了任何一款曾在中国生产过的武器。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10幅碑身浮雕中,4幅浮雕中就有“汉阳造”(辛亥首义、南昌起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武汉,能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张之洞功不可没。在他督鄂期间,开设了一批大型机器工业:建于汉阳龟山北麓的汉阳铁厂,是中国和亚洲第一家近代化钢铁联合企业;汉阳兵工厂,中国规模最大的陆军武器工厂;建于武昌滨江的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纺织厂布纱丝麻四局,集纺纱、织布、纺丝、纺麻于一体,武汉由此成为仅次于上海的中国第二个轻纺工业中心。
与官办工业相先后,武汉民营机器工业也陆续兴起,浙江镇海人宋炜臣,1897年创设了在武汉民族轻工业史上极有地位的汉口燮昌火柴厂;1906年又开办了汉口既济水电公司(电属火,而水火是不相容的,为讨“水火相济”的彩头,宋先生把自己的水电公司取名叫“既济水电公司”。水火都相容了,还有么事不能相容呢)。正咱矗立在汉口江汉路的“水塔”,便是武汉近代民营工业的见证。
到20世纪初叶,武汉的近代机器工业已初具规模,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新中国,武汉又迎来工业发展的新机遇,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前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重点项目,武汉占有3项:武钢、武重、青山热电厂,武锅、武船、武汉肉联等也在全国同类工厂处于领先地位。
可惜上世纪90年代以来,曾叱咤大江南北的“武汉制造”,纷纷折戟沉沙,“红山花”(电风扇)蔫了,“莺歌”(电视机)飞了,“荷花”(洗衣机)谢了,“长江、凤凰”(音响)没声了……
武重、武锅、武柴……成为武汉一个时代的标志。而此前,是汉口燮昌火柴厂、汉口既济水电公司、裕华纱厂、麻纺四局……再往前,是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总之,在经历了洋务运动、民族工业大发展、新中国建设之后,武汉,已经成为中国工业基地之一。
中国制造,20年后是么样,一些外国研究机构和学者预言,占全球的比例将攀升到26%,首次超过位列世界第一的美国(22.2%)。“中国制造”的未来,应选择“德国模式”,打造强势品牌(奔驰代表尊贵,宝马代表时尚),而不再是以产品廉价取胜。
“武汉制造”也会像“汉阳造”那样闻名于世。
(摘自张幼明编著《咵武汉》)
武汉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