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宁、河北、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在一方大美之地,名谓朝阳。"朝阳"之名,语出《诗经•大雅》"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之句,隽美的意蕴昭示了此方水土的卓而不凡。朝阳之美,在于遍地散发的文化神彩。这里是中华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早在10万年前,"鸽子洞人"就在此开拓耕耘,繁衍生息。从秦朝开始,历代统治者及北方的贵族势力,相继在这里子设置郡、县、府、庭,史有北方唯一重镇之誉。

当前位置 >> 东方佛都

关外取经第一人

发布时间:2013-04-10 16:09:13

    唐僧取经的故事如今可谓是家喻户晓。在《西游记》中,唐僧和他的三个弟子,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到达西天,取得真经。这里曲折离奇的经历,生动有趣的情节,不知吸引过多少人。但是,就真人真事来说,还有比唐僧更早的西天取经人,他是北燕高僧昙无竭。昙无竭取经出发时间是公元420年,比唐僧取经整整早了207年。

北燕僧人昙无竭画像

    昙无竭最早出家在龙翔佛寺。有关昙无竭的事迹,载于南朝梁国高僧慧皎编着的佛史名著《高僧卷》卷三《释昙无竭传》。里面谈到昙无竭本姓李,幽州黄龙人,黄龙即现在的朝阳。

    据《高僧传》记载,昙无竭十来岁就出家到寺庙里当沙弥修炼苦行,遵守戒律,念诵佛经,盛唱三宝,受到法师和众僧的器重。他常感叹佛经残缺不全,又听说山西有僧人法显冒着生命危险,赴古印度取回真经,于是立下誓言,决心亲赴西天取经。

高僧传

    公元420年,也就是北燕冯跋太平十二年,昙无竭召集和尚僧猛、昙朗等25人,经过简单准备后,携带供养佛、菩萨的幡盖和法器、食钵等,从燕都龙城出发,开始了艰难的取经旅程。

    昙无竭立志西天取经

    昙无竭等人取经队伍的行进路线,《御制神僧传》是这样记载的:

    "初至河南国"。即先到了鲜卑吐谷浑人建立的河南国(今青海省青海湖一带)。

    "仍出海西郡"。海西郡在今甘肃省河西走廊一带。

    "入流沙到高昌郡,经龟兹、沙勒诸国,登葱岭,度雪山。"即穿过今新疆叶鲁番东,又从高昌郡沿塔里木盆地北缘向西行,途经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一带)、沙勒国(今新疆库什一带),攀登了葱岭(今新疆西端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等山脉)。

    从其它文献得知,这些山上瘴气千重,冰峰万里,飞鸟难越,人迹罕至。山下大河,波涛汹涌,水流湍急,似离弦之箭,令人望而生畏。于两山之间系绳索为桥,供人渡河。昙无竭一行分三批过河。

    渡过河后,前行了三天,又遇一座大雪山。山上悬崖陡壁,冰冻三尺,连立足之处也没有,他们如何攀登?原来,不知何人在峭壁上凿出两两相对的小洞,登山者须每人手拿四个小木桩,双手双脚各用一个,次第将木桩插入小洞内,以便立足、手攀。攀登时按顺序逐个拔出插入,如此轮换上攀。稍不留神,便会掉入绝壁深渊。经过一整天艰难攀登才翻过雪山。到了平地查点人数,同行25人中竟有12人半途坠崖而死,余下13人继续前行。

玄奘像(唐代)

    "进至罗宾国,礼拜佛钵。停岁余,学梵书梵语,求得观世音受记经梵文一部。"越过葱岭、雪山,便走出现在的中国国境,到达宾国(今克什米尔和巴基斯坦东部一带)。他们在该国停留一年多时间,学习当地语言、文字,礼拜佛祖释迦牟尼圣迹和化缘用的食钵等遗物,求得梵文《观世音受记经》一部。

    "复西行至辛头那提河,缘河西入月氏国,礼拜佛肉髻骨及睹自沸水船。"继而西行,进入月氏国(今新疆伊犁以西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东部),进行了礼拜佛肉髻骨(即佛头骨)等佛教活动。

    "后至檀特山南石留寺,住僧三百余人,杂三乘学,无竭停此寺受大戒。"再向前行,到北印度(今巴基斯坦一带)檀特山南石留寺,停留三个月,度过炎热的夏季,昙无竭在此寺诵经坐禅,精勤不倦,学业大有长进,遂受大戒(即具足戒,戒行圆满具足),并在天竺禅师门下当上了大和尚。

    "复行向中天竺界,路既空旷,唯斋(赍)石蜜为粮。"后来,昙无竭一行13人离开石留寺,向南往中天竺(即中印度)行进。在两地交界之处,荒无人烟,无处化缘,只得靠随身携带石蜜充饥。同行人中又有8人在中途饿死,剩下的5人继续向前跋涉。

    "虽屡经危棘,而系念所斋(赍)观世音经,未尝暂废。将至舍卫国,中野逢山象一群,无竭称名归命。即有狮子从林中出,象惊惶奔走。后度恒河,复值野牛群,鸣吼而来,将欲害人。无竭归命如初。寻有大鹫飞来,野牛惊散,遂得免之。"这一段文字记载了他们所遇到的一些危险及化险为夷的事情。即是说昙无竭屡经危难,仍矢志不移,一刻不停地念诵随身所带《观世音受记经》。快到达舍卫国时,于山野遇见一群野象,将要伤人。昙无竭等人无可奈何,只得口念佛号,站住等死。不一会,恰有狮子从林中窜出,把野象惊跑了。昙无竭等人渡恒河时,又遇野牛吼叫着向人跑来。昙无竭又像上次一样口念佛号等死。正在危难时刻,一群凶猛的老鹰冲着野牛飞来,将野牛惊散,昙无竭等人再次化险为夷。

烂陀寺遗址

    "后于南天竺,随舶泛海达广州。"昙无竭在印度各地礼拜佛陀圣迹,寻访名师,学习梵文经典数年后,从南天竺搭乘商船,漂印度洋,过南海,一行人安全抵达广州。

    回国后,昙无竭住在江南弘扬佛法,直至去世。死于何时何地史书未载,无从考证。昙无竭将在西天寻求的梵文《观世音受记经》译成汉文后,广泛流传于南北各地,后收录于《大藏经》中,为古今世人所传诵。昙无竭将在西天取经游历与见闻写成《历国传记》,欲传后世,可惜此书早已失传。

    昙无竭是我国东北地区去西天取经的第一人,也是历史上关外去印度取经的唯一一位高僧。他为我国佛教文化发展和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永远值得称颂。

朝阳市台办供稿

朝阳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