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宁、河北、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在一方大美之地,名谓朝阳。"朝阳"之名,语出《诗经•大雅》"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之句,隽美的意蕴昭示了此方水土的卓而不凡。朝阳之美,在于遍地散发的文化神彩。这里是中华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早在10万年前,"鸽子洞人"就在此开拓耕耘,繁衍生息。从秦朝开始,历代统治者及北方的贵族势力,相继在这里子设置郡、县、府、庭,史有北方唯一重镇之誉。

当前位置 >> 文明圣地

文明圣地

发布时间:2013-06-17 16:09:53

    5000年前,这里存在着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这一重大发现把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从黄河流域扩大到燕山以北的西辽河流域,并将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这一考古新成果对中国上古时代社会发展史、思想史、宗教史、建筑史、美术史的研究产生巨大影响。在遗址出土的文物中,以女神头像最为珍贵。这尊头像是典型的蒙古利来人种,与现代华北人的脸型近似。眼珠是用晶莹碧绿的圆玉球镶嵌而成。遗址中出土的玉雕值猪龙、玉雕鹄鸟(猫头鹰)等,造型古朴神似,令人叹为观止。

  牛河梁遗址在中国辽宁省凌源、喀左、建平三市、县交界处,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遗迹分布在范围达50平方公里的十余处地点,是在1981年的文物普查中发现的,包括有用于祭祀的女神庙与积石冢群。遗址的年代为距今约5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

    简介

  牛河梁遗址是距今约5000多年的大型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址,其布局和性质与北京的天坛、太庙和十三陵相似。5000年前,这里存在着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这一重大发现把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从黄河流域扩大到燕山以北的西辽河流域,并将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这一考古新成果对中国上古时代社会发展史、思想史、宗教史、建筑史、美术史的研究产生巨大影响。

    出土发掘情况

  已发现的女神庙由一个多室和一个单室两组建筑物构成。多室部分南北长18米多,东西宽7米左右;单室部分南北长2米多,东西宽6米多,为土木结构,墙壁以原木为骨架,经过结扎禾草秸把、敷泥和表面压光处理,然后在上边彩绘以赭红色相间、黄白色交错的三角几何纹、勾连纹图案。女神庙内堆满了女神、动物的塑像,目前仅发掘了遗址的一小部分,就出土了人物塑像的头、肩、乳房、手等残块和玉猪龙、大鸟雕像数十件。人像残块至少分属五六个不同的人像个体,均为女性形象,形体有大有小,或与真人相当,或大于真人若干倍,有的一只耳朵就有12厘米长,塑像的表面还涂以朱色。这些塑像表现出相当高的造型技巧,其中有一尊基本接近真人大小的彩塑女神头像,头高22.5厘米、面宽16.5厘米,耳长圆,鼻梁低,眼内嵌圆形玉片为睛,颧骨高耸,嘴大,面涂红彩,出土时仍很鲜艳。在女神庙中还发现了一些祭祀用的陶器,说明当时女神庙中曾经有过较大规模的祭祀活动。

    积石冢

  积石冢一般都是用高30厘米、长40厘米、宽20多厘米,经过打制的大石块砌成的,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每座冢的占地面积都相当大,一般有三、四百平方米,最大的达1000余平方米,平均的垒石高度在1米以上。每座积石冢内,一般都有数十人列"棺"而葬。他们可能因为身份的不同而被分别安置在大小各异的石砌棺材之中。目前发现的最大的石砌棺材(位于墓的中心),长宽各3.5米,一般的石砌棺材长仅有1.5米,宽仅0.5米。

  在这些大型的积石冢中,随葬了数量众多、十分精美的各式玉器,总数达数十件。玉器一般放置在死者的头下、胸前和身边,种类有作为原始宗教信仰之物的玉猪龙,有挂于胸前的双联、三联玉壁,有勾云形王佩、扁圆形玉环、圆桶形玉箍,有作为艺术品的玉鸟、玉鸽、玉龟、玉鱼、玉兽等,工艺精美,造型上追求神似,别具风格。其中以玉猪龙为代表的玉器已经成为红山文化的代表器物。

    出土的文物

  在遗址出土的文物中,以女神头像最为珍贵。这尊头像是典型的蒙古利来人种,与现代华北人的脸型近似。眼珠是用晶莹碧绿的圆玉球镶嵌而成。遗址中出土的玉雕值猪龙、玉雕鹄鸟(猫头鹰)等,造型古朴神似,令人叹为观止。

    遗址保护情况

  交通部门增资3亿元保护牛河梁遗址-建"京四"高速与保护文化遗址矛盾得以解决

  记者从市交通局等部门获悉,"京四"高速公路经过牛河梁文化遗址路段遇到工程难题,省交通厅为了保护这一世界珍贵文化遗址,在规划设计时5易方案,最终以增加3亿元投资解决了技术难题。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近几年的文物开掘中,牛河梁保护区内不断有重大发现。为了保护文化遗址,高速公路工程受到市政府、国家和省文化部门的高度关注。

    据介绍,省交通部门研究"京四"高速公路工程设计方案时,对公路能否通过牛河梁文化遗址产生分歧。他们提出了两个方案,一是先修铁岭阜新段将朝阳段暂时搁置;一是撇开建平县,从喀左公营子直奔凌源到承德。这条高速公路对朝阳的经济发展十分重要,这两个方案对我市都十分不利,特别是实行第二个方案,高速公路绕过建平,该县丧失了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对于朝阳来说,保护牛河梁文化遗址十分重要,公路通过建平也十分重要,需要一个两全其美的设计方案。为此市领导多次与国家、省领导及有关部门沟通,研究解决公路通过牛河梁存在的"两难"问题。同时,请国内一流文物考古专家来牛河梁实地考察,文物考古专家经过研究论证,提出了可行的公路通过保护区的方案,使牛河梁文化遗址保护与通过公路的棘手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最后的设计方案是公路避开遗址区内已经知道的16处发掘点,从牛河梁南部边缘丘陵地带的山谷中穿过。距高速路最近的遗址地点也有约2公里,从遗址保护区穿行的距离由10公里减少到4公里,其中有1.2公里在山中隧道穿过。这一方案使修路成本增加近3亿元,但是牛河梁文化遗址得到了充分保护,从长远观点看符合高速公路里程最短、效益最佳、投资最少的原则。

  据介绍,省交通厅副厅长刘政奎明确表态,工程竣工后将在高速路上建牛河梁服务区,在服务区建设牛河梁文化展览厅,让经过这里的人们了解牛河梁的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东方文明的新曙光

  在101国道旁,辽宁凌源与建平交界处有一处人类文化遗迹,这就是著名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红山文化是指新石器时代晚期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和辽宁省西部广阔地域内的先民们创造的一种农耕文化,距今约五、六千年前。因1935年首先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东北郊区有一座山叫红山,山体为暗红色花岗岩,赤峰由此而得名,红山文化最早在红山山后发掘,后来就称这种考古文化为红山文化。它的中心区域在朝阳市牛河梁。80年代初,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群的发现,充分证实了5500多年前那里曾存在着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社会。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群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它的发现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和意义,它在国内外产生重大的社会影响,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分布范围

    经过多年的调查,红山文化的分布范围基本明确。其北界越过西拉木伦河,并有继续向内蒙古草原深入趋势;东界越过医巫闾山,到达下辽河西岸;南界东段可达渤海沿岸,西段越燕山山脉到达华北平原;西界目前可确定在河北张家口地区桑干河上游。从现在地域行政划分讲,内蒙古赤峰和辽宁朝阳两市区域内最为集中。

    重大发现

  1983年,考古专家们在牛河梁清理发掘时,发现了一个馒头状的红烧陶物。经过挖掘,发现牛河梁南侧竟有一座女神庙,数处积石大冢群,以及面积约为四万平方米的类似城堡或方形广场的石砌围墙遗址,还有如下珍贵文物:女神头像、玉佩饰、石饰和大量供祭祀用的具有红山文化特征的陶器。

    红山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红山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是:第一,从生产工具看经济城状况。那时,磨制石器、打制石器和细石器三者共存。

    石器以大型石器如石斧、石锛、石耜为主,它们与砍伐、起土、垦荒有关,说明农业耕广而粗放。打制石器、细石器与切割皮肉有关。红山文化遗址发现牛、羊、猪等家畜骨骼和野生鹿、獐等动物骨骼,说明狩猎、畜牧占很大比重。遗址分布区正处于草原森林向平原过渡的中间地带,经济类型属于综合性的。第二,从居住地址看生活状况。居住遗址分布稀疏,位置在较高的山岗上,多在南坡,高出河床10-40米,文化堆积层薄,反映居住不够稳定。有的遗址群已有等级之分,小遗址群(4-5千平方米)围绕大遗址群(3-10万平方米)。大遗址群出土玉器等高级品,附近分布积石冢、陶窑区和玉器作坊,说明已产生中心聚落。房址多为方型半地穴式,并出土成套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说明独立性的社会单元已存在。第三,从陶器特点看文化联系。红山文化的夹沙灰陶,多为圆筒器,形制简单,压印之字纹。我国整个东北地区以至亚洲东北部都有这种陶器,可见它的共性。红山文化的泥质红陶多为钵碗盆类、瓮罐类,彩陶以黑彩为主,与我国黄河仰韶陶器相近,都加饰压印之字纹,表现了红山文化和仰韶文化相互融合程度比较深。

    中华5000年文明发源地之一

  过去,一直认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华夏历史的源头,红山文化只是一个分支或者是一种长城南北"混合文化"。可是随着红山玉器的进一步考定,红山文化遗址的大量发现,特别是东山嘴、牛河梁遗址的发现,考古界对红山文化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把史前文化研究重点由黄河流域向北转移,认为红山文化在我国文明史上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它具有中华5000年文明发源的性质。

    牛河梁女神与女娲

  在华夏子孙中,很多人都听说过"女娲补天"的故事,但多少年来,是否真有"女娲"其人一直是个谜。日前记者到辽河流域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采访,惊喜地获知这里许多重要的发现都与女娲有关。

    红山女神像手臂

  红山女神像手臂,有真人骨

  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处的牛河梁村,是一处原始社会末期的红山文化遗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辽河流域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一座女神庙,并在庙中出土了一尊完整的与真人一样大的泥塑女神头像。

记者在牛河梁遗址考古工作站展室看到了复制的女神头像,她面部为朱红色,两颧突起,圆额头,扁鼻梁,尖下巴,是典型的蒙古利亚人种,与现代华北人的脸型接近。女神的眼珠用两个晶莹碧绿的圆玉球镶嵌而成,显得双目炯炯。

  牛河梁遗址考古工作站站长朱达告诉记者,和女神头像同时出土的还有6个大小不同的残体泥塑女性裸体群像。牛河梁女神庙出土的这些彩塑女神像,其高度的艺术概括可与西方的维纳斯相媲美。但值得注意的是,已出土的女神上臂塑件空腔内带有肢骨,因遭火焚多成灰渣,专家推测有可能是人骨。

  联系中亚曾有在人头骨涂泥成像的崇拜形式,牛河梁女神像有可能是以现实中的人物为依据塑造出来的。这就不单单是艺术造型了,女神头像可以作为研究古代中华人种学和民族史的典型标本,它使亿万中华子孙第一次看到用黄土模拟真人塑造的5000年前祖先的形象。

  那么,牛河梁女神像是否与传说中的"女娲氏"有关?古籍记载中,女娲的第一大功劳就是"抟黄土做人"。而牛河梁女神带有肢骨的塑件,与古籍记载有惊人的相似。

  有专家据此推测,辽河流域牛河梁女神庙可能就是当时的原始古国对女娲的一种回忆、崇拜,而古代传说中最高统治者的祭祀方式--"郊""燎""火帝"也可能在此举行。

    "金字塔"顶

  "金字塔"顶,炼"女娲石"的地方?

  在距离牛河梁女神庙一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小土山,经初步发掘证实,这座土山竟全部是人工夯筑起来的,地上部分夯土堆直径近40米,高16米,外包巨石;内石圈直径为60米,外石圈直径约为100米。夯土层次分明,估计总土方量在数十万立方米以上。

小土山的形状为圆锥形、小抹顶。上面是用3圈石头围砌起来的,每一层石头伸进去10米,高度为1米,山下面亦有3圈石头围砌起来。围绕小土山周围的山头上,还发现有30多座积石冢群址,整个积石冢群都是圆锥形、大抹顶,和古埃及的金字塔相比,布局是一样的。故考古专家将其称为中国的"金字塔"。

  在朱达的陪同下,记者爬到了"金字塔"顶上,从这里向四周望去,女神庙遗址与"金字塔"在一条南北在线,而东西两侧的积石冢群址与"金字塔"等距离地排列在一条在线,这种布局使人明显地感受到"金字塔"的中心地位。

  据朱达讲,当初发现这座"金字塔"时,山上到处散布着带有红山文化特征的"之"字纹彩陶片以及冶铜坩埚片。而"金字塔"顶部是炼铜遗址,有1500个炼红铜的坩埚,每一坩埚约有1尺多高,锅口约有30厘米,像现代人用的水桶一般大小。如今,为了保护这个炼铜遗址,朱达等人已将这些冶铜坩埚全部用土封上了。

  那么,这座"金字塔"式建筑物到底是干什么用的?目前学者们说法不一,有的认为这可能是辽西原始文明古国用以祭天的坛;也有人认为是王者的陵墓;还有人推测与神话传说中的女娲有关。

  牛河梁大金字塔顶炼红铜的遗址,与"女娲补天"神话传说中女娲炼五色石的情节十分吻合。

    无足玉龟

    无足玉龟,女娲"断龟足"的左证?

  考古工作者又对围绕大金字塔周围的小金字塔群进行了部分发掘,其中出土大批玉器。

  一座积石冢的中心大墓里出土一具完整的男性骨架,头部两侧有两个大玉环,胸前佩带着双龙相交的勾云形班次佩,头的上部有玉箍,腕部有镯。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死者双手各握一玉龟,一雌一雄,相配成对。

  我国著名考古专家苏秉奇先生认为,玉龟可能是当时的氏族部落集团的图腾崇拜物或保护神。当然,最有身份的人死时手中所握的,很可能是这个氏族的标志即图腾神,以返回他们的始祖。

  另据专家考证,辽宁、吉林两省一带农村的民俗现在仍很流行龟崇拜,男女青年结婚时,房顶上都要贴一幅四龟相交的大团花式图案剪纸。

  在另一座积石冢里,考古人员发现了伴有20余件玉器的墓葬。死者的胸部也佩置一碧绿色玉龟。

  奇怪的是,这两座积石冢中出土的玉龟均无头无尾无足,浑然一体。它到底意味着什么?联想到古籍记载中女娲补天时"断龟足以立四极"的神话传说,这个无头无尾无足的玉龟不也与神话传说相契合吗?

    相关历史传说

  中国古史神话传说中,有一位女神,她叫女娲。女娲是个什么样的呢?传说她是人首蛇身。女娲是一位善良的神,她为人类做过许多好事。比如说她曾教给人们婚姻,还给人类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而使人们最为感动的,是女娲补天的故事。

    传说当人类繁衍起来后,忽然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起仗来,他们从天上一直打到地下,闹得到处不宁,结果祝融打胜了,但败了的共工不服,一怒之下,把头撞向不周山。不周山崩裂了,撑支天地之间的大柱断折了,天倒下了半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纹,山林烧起了大火,洪水从地底下喷涌出来,龙蛇猛兽也出来吞食人民。人类面临着空前大灾难。

  女娲目睹人类遭到如此奇祸,感到无比痛苦,于是决心补天,以终止这场灾难。她选用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将它们熔化成浆,用这种石浆将残缺的天窟窿填好,随后又斩下一只大龟的四脚,当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女娲还擒杀了残害人民的黑龙,刹住了龙蛇的嚣张气焰。最后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娲还收集了大量芦草,把它们烧成灰,埋塞向四处铺开的洪流。

  经过女娲一番辛劳整治,苍天总算补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龙蛇猛兽佥欠迹了,人民又重新过着安乐的生活。但是这场特大的灾祸毕竟留下了痕迹。从此天还是有些向西北倾斜,因此太阳、月亮和众星晨都很自然地归向西方,又因为地向东南倾斜,所以一切江河都往那里汇流。

朝阳市台办供稿

 

    

 

朝阳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