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宁、河北、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在一方大美之地,名谓朝阳。"朝阳"之名,语出《诗经•大雅》"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之句,隽美的意蕴昭示了此方水土的卓而不凡。朝阳之美,在于遍地散发的文化神彩。这里是中华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早在10万年前,"鸽子洞人"就在此开拓耕耘,繁衍生息。从秦朝开始,历代统治者及北方的贵族势力,相继在这里子设置郡、县、府、庭,史有北方唯一重镇之誉。

当前位置 >> 东方佛都

高僧大德载史册

发布时间:2013-04-11 09:24:35

  朝阳佛教历史源远流长,孕育了无数仁人志士,涌现出众多大德高僧。除昙无竭在前面已祥细介绍外,还有许多大德高僧青史有名,享誉海内外。现就10位具有代表性的著名高僧作以简介。

  佛事

    

  昙无成

  昙无成事迹载于《高僧传》卷七《宋淮南中寺释昙无成传》。昙无成,俗姓马,扶风人。据记载,东汉末年中原战乱频繁,而辽西则相对稳定,吸引了大批中原流民,昙无成祖辈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因"家世避难,移居黄龙"。

  昙无成13岁时出家当了沙弥。他严守教规,身、口、意"三业"清静,举止端正,悟性超常,无与伦比,还未受具足戒,就能精究往而复来、生死轮回之道。

  他听说佛学大师鸠摩罗什住在关中长安,就背负佛经前往,要拜什公为师。到了长安,拜见什公,什公问:"沙弥为何远道而来?" 昙无成回答说:"是为了听大师讲说佛法才到这里来的。"什公听后非常高兴,对昙无成大加称赞,便收他为弟子。昙无成专门致力于佛教经典的研读,在戒、定、慧"三学"的修行上更加精深。昙无成死于宋文帝元嘉(424-453年)中期。

  僧诠

  僧诠事迹见于《高僧传》卷七《宋余杭方显寺释僧诠传》。僧诠,俗姓张,北燕辽西郡海阳人。少年时期在燕齐地区云游,学遍了除佛教以外的各类书籍,20岁才出家。

  僧诠出家后,"精练三藏",专心学习佛学,精通经、律、论"三藏",受到北方地区求学和做学问者的尊崇。后来,渡过长江,居住在建康某寺院。他铺上竹席就大讲佛经,"化洽江南",使佛法在广大的江南地区传播,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习俗。姑苏地区各界人士,都仰慕僧诠的德才,心悦诚服地归附他,愿意跟他学法。

  僧诠"性好檀施,周赡贫乏",即喜欢施舍,救济和帮助贫困之人,而自己却"居无缣币",坚守清贫的生活,连几个铜钱的积蓄都没有。后来,平昌人孟顗在余杭创建方显寺,请僧诠当住持。僧诠率领寺内众僧,"禅礼无辍",勤奋学法,不停地坐禅礼佛,聚精会神的看书,钻研义理,极端辛苦,造成双目失明。然而,失明更加激励他精究佛法,讲经授课照常进行。当时很多名士,都仰慕僧诠的德才,和他结交朋友,并且用老师的礼节尊崇他。

  昙弘

  昙弘事迹载于《高僧传》卷十二《齐交趾仙山释昙弘传》。昙弘,北燕国都龙城人。南朝宋武帝永初(420-422年)中,昙弘从龙城往南云游到番禺,住在台寺。晚年又来到宋朝交趾郡的仙山寺。他除"香火之外,了无他事",一心念诵《无量寿经》和《观世音经》,"不知其数"。每次念经时总是说:"一身万绪,正念难守,可乘正念,早见弥陀。"发誓不慕荣利,安心修养,希望早日往生极乐净土,见到阿弥陀佛。

  宋武帝孝建二年(455年),昙弘在山上堆积柴草,坐在柴草堆中,自语:"愿谢此报,速奉金颜,无于三界,以堕诸有。"就是说,我愿以此身,奉献给阿弥陀佛,以报谢佛恩,脱离欲界、色界、无色界,毁坏生住异灭诸相,不再轮回。然后,引火自焚。昙弘弟子们闻讯追赶到山上从火堆里把师傅抢救出来,可是半个身子已经烧伤,经过一个月的调治,才稍稍好转。

  后来,附近村子举办法会,全寺僧人都去参加。昙弘就在这一天,又进入山谷,自行烧身,弟子们在收拾昙弘的遗骨时,得到数百颗舍利,用石头敲击,舍利放射光焰,却无损伤。次日,村里有人看见昙弘全身金黄色,乘一只金鹿,急急忙忙向西走去,有人问他,他也没时间答话。再三问之,昙弘只是举起一只手,指向西方而已。有人急迫追赶,相去越来越远,终不能赶上。僧俗众人这才恍然大悟,知道昙弘奇异莫测,并非常人,于是共同收敛昙弘骨灰,建塔安葬。

  昙顺

  昙顺事迹见于《高僧传》卷六《晋吴台寺释道祖传》后。昙顺,北燕国都龙城人。昙顺生于晋永和三年(347年),于刘宋元嘉二年(425年)去世,享年七十九岁,昙顺出生那年正当前燕慕容皝去世前一年。小传说"顺本黄龙人,少受业什公",又说"幼而出家,亲承罗什之训"。表明昙顺在幼年时期便出家了,开始在罗什门下接受佛学教育。

  他从小吃素,有德行。幼年出家,亲受鸠摩罗什大师的教诲。对于佛学里面过去有疑义和滞泥不通之处,大多都能透彻明了的认识,分析、阐明义理深入广博,讲授、阐释佛教诸经,推演、赞颂大乘佛法,能深刻领会佛教深奥玄妙的义理,不染着色、空二理。鸠摩罗什曾叹道:"昙顺真是奇才呀!"

  昙顺的志向和道法与众不同,他以利益众生、济困扶危为本。他先后从师中国佛教历史上著名的佛学大师鸠摩罗什和慧远,因而在佛教义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并因此而受到赞许。

  宝安

  据《续高僧传》卷二十六《释宝安传》记载,释宝安,今山东兖州地区人。他家境贫寒,安心学习儒经佛典,受敬佩。

  宝安先拜著名佛学大师、隋都长安净影寺慧远为师。在慧远师座下听讲《涅盘经》,能博览群经,推究宗旨,领悟真谛,在北方颇有声誉。北周和北齐灭亡(581年)后他远走江南,来到南朝的陈国继续探究佛典。

  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年),奉皇帝诏命,奉送舍利至营州梵幢寺。营州原有一座17级佛塔,在梵幢寺内,舍利就准备安置在此塔里。当一切准备就绪后,按照皇帝诏命,准时于四月初八午时,将舍利封入石函,葬入地宫。

  安葬舍利之后,宝安就住在营州梵幢寺,诵经礼佛,为营州四众讲经说法。释宝安住持营州梵幢寺讲经说法,大概有20来年的时间,对于营州佛法的兴隆实在是有贡献的。直到晚年,才返回京都净影寺。

  苏住克图

  据清诺岷撰《佑顺寺碑记》记载,苏住克图早年"听法于西域达赖喇嘛师座下",曾为北京白塔寺住持喇嘛,后来到朝廷讲经,"出入所在,宠礼优渥",受到清廷很高的礼遇,康熙皇帝封他为"绰尔济喇嘛"。

  苏住克图即绰尔济喇嘛。因年迈并患有眼病,奏请于塞外静养,获得准许。他先是在土默特东部的台吉营子居住四五年之久,后又到北京向康熙皇帝奏请,拟于朝阳建立寺庙。康熙皇帝允其所请,命他选择建寺之地。他经过认真挑选,决定于三座塔即今朝阳这个地方建立寺庙。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八月觐见康熙皇帝时获得皇帝批准,经过精心准备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八月大兴土木,陆续修建了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戏楼、关帝殿、钟鼓楼、藏经阁、宝座殿、武佛殿以及白塔、斋房等建筑,历时8年,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正月十一告竣。此庙便是现在朝阳佑顺寺。

  佑顺寺建成后,苏住克图便成为该寺第一任住持喇嘛。他"暮鼓晨钟,寒暑不辍。每逢圣诞之期及诸佛降辰,则统帅僧徒俗属,虔心祈祷,倍切当时"。他克服各种困难,创建了辽西较大的藏传佛教寺庙佑顺寺,为朝阳乃至辽西地区藏传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哈穆嘎巴雅斯古朗图

  哈穆嘎巴雅斯古朗图,成吉思汗后裔阿拉坦汗的第三世孙鄂木布楚琥尔的第四代孙,土默特右旗贝子,所以也称其为哈贝子。

  乾隆三年(1738年),哈贝子在其住宅附近修建了四方殿即密宗殿,和东、西厢庙。乾隆十五年(1750年),续建大殿81间,东西厢庙各5间、二门庙3间。大殿竣工后,开始广收教徒。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乾隆亲赐寺名为惠宁寺,并题写了匾额。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修建钟楼、讲经亭、山门和四周红墙。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哈贝子按皇帝旨意,携带大量金银珠宝去西藏拜请活佛,向达赖、班禅献礼,并向比日泵寺、色丹寺、嘎拉坦寺舍了饭。西藏方面作为答谢,向他赠送了释迦牟尼佛、麦德日佛、雅曼达嘎佛、查格萨佛等佛像还有佛经等礼物。他从西藏回来后,大办法会,颂经舍饭,以示庆贺。此行,他还从西藏请来了扎木杨•沙达巴活佛为惠宁寺传诵经典。

  哈贝子回到下府,在四方殿前修建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大殿。望着大殿,他兴奋地说:"太好了,能比上京城的金銮殿啦!"这话传到雍正皇帝的耳里。于是,便暗暗派了他的心腹剑侠为钦差赶赴下府巡察。钦差没到寺院察看,便向哈贝子大声喝道:"听说你盖了一座比雍和宫还好的金銮殿,真是胆大包天,暗怀反意,给我拿下解京问斩!"正在哈贝子求饶时,是章袈活佛出面相救,指出修的是庙,不是金銮殿。后来雍正又谕旨哈贝子亲自去西藏拜请活佛,求取真经。乾隆皇帝登基后,仍是时时戒备他。于是,哈贝子毅然带领全家男女削发为僧,在惠宁寺出家当了喇嘛。为了敬奉这位修建大庙并为建庙而引来磨难的哈贝子,人们在四方殿的后壁右上方彩绘了他的全身坐像,至今仍清晰可见。

  罗布桑却丹

  蒙古族,蒙古名为宝音陶克陶,汉名白云峰,字罗子珍,因在兄弟4人中排行第三,乡里人称他"白三喇嘛",罗布桑却丹是其学名。光绪元年(1875年)生于凌源市热水汤。

  罗布桑却丹幼年家境贫寒,只念过几天私塾。10岁时,到当地汇善寺出家当了喇嘛,学经诵典并看守汤泉。他勤学好问,靠自学精通了蒙文,17岁时被旗扎萨克破格擢用,担任苏木章京一职。光绪二十年(1894年),被旗扎萨克委派,到哲里木盟所属各旗查丁造册,同时进行一些调查研究,认识到社会的腐朽与蒙古族的落后状态。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他决定去西藏的寺院当喇嘛,由于缺少路费,便先在北京雍和宫学习经书,准备有钱后再去西藏。他拜了教经书的老师,阅读了很多经书,并掌握了满、蒙、汉、藏4种文字。

  光绪二十六年 (1900年),北京及全国各地掀起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义和团"爱国运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进行烧杀抢掠,罗布桑却丹挺身而出,同驻在那里的外国军官两次交涉,保护了雍和宫及附近建筑,使祖国的珍贵文物免遭破坏。

  光绪二十八年 (1902 年),他在理藩院应试,获"四种语言固师"职称。之后他在理藩院做了几年翻译,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又应清廷翰林院所聘,在北京满蒙高等学堂任教。

  罗布桑却丹是蒙古民族历史上的一位伟大学者和进步思想家。他利用4年时间,用蒙文写成了长达50万字的民俗著作《蒙古风俗鉴》,记叙了蒙古族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风俗习惯,以及历史沿革情况,并对如何实现蒙古民族振兴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这部书被后人称为蒙古族的"百科全书",它全面地反映了蒙古族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及其历史沿革,是蒙古学研究的珍贵文献。

朝阳市台办供稿

朝阳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