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宁、河北、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在一方大美之地,名谓朝阳。"朝阳"之名,语出《诗经•大雅》"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之句,隽美的意蕴昭示了此方水土的卓而不凡。朝阳之美,在于遍地散发的文化神彩。这里是中华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早在10万年前,"鸽子洞人"就在此开拓耕耘,繁衍生息。从秦朝开始,历代统治者及北方的贵族势力,相继在这里子设置郡、县、府、庭,史有北方唯一重镇之誉。

当前位置 >> 东方佛都

五世同体惟北塔

发布时间:2013-04-11 09:17:02

    五世同体惟北塔外型秀美的朝阳北塔,矗立在朝阳老城区北部,为方形空心十三级密檐式砖筑佛塔,塔高42.6米。该塔由夯土台基、砖台座、须弥座、塔身、塔檐和刹顶等几部分组成。据考古发掘和研究考证,朝阳北塔是世界现存唯一历经三燕、北魏、隋、唐、辽兴建、修缮的"五世同体"的宝塔,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朝阳北塔

    朝阳北塔始建于何时?如何是"五世同体"?

    冯太后建思燕佛图。据《魏书·皇后列传·文成文明皇后冯氏传》载,冯氏乃北燕天王冯弘之孙,朗之女,入宫后被文成帝选为贵人,后升为皇后。文成皇帝死后,她在献文和孝文两朝两次临朝听政,长达25年之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改革派女政治家。冯太后笃信佛法,当政期间,做了很多佛事,其中之一就是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至十四年间(485-490),"立文(燕之讹)宣王庙于长安,又立思燕佛图于龙城,皆刊石立碑。"冯氏先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为父亲冯朗立一座燕宣王庙,又在燕都龙城和龙宫旧址上建造了思燕佛图,也就是思燕塔,以祭奠她的祖父、北燕王冯弘,为先祖祈祷冥福。经过近些年的考古勘察,思燕佛图就是在北塔位置上最早建造的佛塔。而现存北塔下面的夯土台基和柱础石等遗迹,就是前燕慕容皝建造的和龙宫殿基址。这是北魏王朝在东北建造的唯一一座皇家塔寺建筑,是当时在东北第一、全国少见的高大佛塔。

思燕佛图模型

    思燕佛图以三燕和龙宫殿的夯土台基为基础,在台基顶部台面上立有柱网和夯土塔心体,形成高大的佛塔。从塔南、西两面现存土墙基、柱网、屋面等遗迹推测,殿堂每面面阔应有11间,正对塔中心的一间设有慢道。据考证可知,思燕佛图为土木结构方形楼阁式塔,塔四周与殿堂相接。思燕佛图与四周殿堂之间有3米多宽的礼拜道,供人绕塔礼佛。殿堂是僧侣坐禅、诵经之所,寺院的布局当是以佛塔为中心,塔后建佛殿,寺院四周围有院墙。东、南、西、北四面院墙中央正对塔处各开一门,其中南门称山门,院墙四角各建一角楼。

"和龙宫"宫殿柱础石 

"思燕佛图"木塔柱础石

    思燕佛图塔檐层级与高度,通过与北魏平城永宁寺塔和洛阳永宁寺塔的比较可知。《水经注·漯水篇》载:北魏献文"帝于平城起永宁寺,构七级浮图,高三百尺,基架博敞,为天下第一。"北魏熙平元年胡灵太后建的洛阳永宁寺,"浮图九层,高四十余丈,取法代都七级而又高广之"。献文帝在位时间为466-471年,冯太后于485-490年间建思燕佛图,胡太后建洛阳永宁寺在516年,三者建筑时间接近,都是皇帝或太后所建,很有可比性。按照专家的推定,南北朝时期多层木构佛塔塔身高阔比4.5:1的公式推算,思燕佛图的高度应是85.05米。

朝阳北塔出土佛塑像残件

    思燕佛图遗址出土文物中数量最多、最具时代特征、艺术价值最高的就是泥塑造像。泥塑像有佛、菩萨、佛弟子、力士、飞天、化生童子、伎乐人等,未见世俗供养人像。释迦佛等大型佛像,身高约在3米左右,应是佛龛内的主像,或坐或立,其组合形式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二弟子。龛门两侧站立守门力士,在供奉大、中型佛、菩萨像神龛外,塔身外壁上布满了千佛龛及佛传故事、供养天人。

隋文帝赐建"梵幢寺塔"并赐佛舍利

    一座宏伟高大的佛寺塔,后来在战争中被烧毁了。

    到了隋朝,朝阳北塔又得到了重新修建。隋文帝仁寿二年(602),营州(今朝阳)官民得到隋文帝颁赐的佛舍利,因而奉诏在烧毁的思燕佛图基础上重新建塔安葬。此舍利塔称梵幢寺塔,为方形空筒式十七级密檐。此塔现存14层,其中第1-3层檐包在辽代塔身内,第4-14层檐被辽人依次改成第1-11层檐。朝阳北塔这座隋梵幢寺塔的勘察与确认,为隋文帝敕建的舍利塔增添了宝贵的实例,而此前已知现存的隋文帝仁寿年间敕建的舍利塔只有陕西周至县的法王塔。梵幢寺塔与河南开封嵩岳寺塔、法王塔、陕西法王塔、西安小雁塔、云南大理崇圣塔等北魏至唐代密檐式砖塔的建筑风格大体一样,都是我国古建筑的奇葩。

    唐安禄山维修宝塔

    唐代是我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从太宗到玄宗各位皇帝,多次诏令天下州郡修塔立寺,促进包括地处东北边陲的营州在内的全国各地佛教活动非常兴盛。据《旧唐书·玄宗本纪》卷五十七记载,唐玄宗曾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敕天下诸州各以郭下定型胜观寺,改以开元为额"。天宝三年,又"敕两京天下州郡取官物铸金铜天尊及佛各一躯,送开元观及开元寺"。朝阳北塔遗址出土的唐代残碑刻有"圣上乃……"字样,表明北塔的修建活动与皇帝有关,应是奉诏而修。唐开元末年至天宝末年,"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安禄山任平卢节度使兼营州剌使,他"特恩宠,纵虚妄,以取媚于玄宗"。所以,唐天宝年间维修隋代梵幢寺塔的活动,当与安禄山有关。塔寺名称亦奉诏"改以开元为额",称开元寺塔。

    "圣上乃……"残碑及拓片

    唐代开元寺塔形制应与隋代梵幢寺塔一样,仍为方形筒式迭涩密檐砖塔,塔檐层级是否仍为十七级,不得而知,现存十四极。塔基座、塔身、塔檐、塔刹等部位。经过修缮,焕然一新。遗址中出土的安置在殿堂正脊两端的1.1米高大型陶鸱吻,只有唐朝都城长安宫殿遗址才能见到,证明此殿堂是规模宏大、皇家级别的塔寺建筑。

    辽代崇尚密教,辽代不仅统治阶级崇奉密教,民间信仰尤为流行,成为当时重要宗派之一,使得密教在中国北方大有振兴之势。辽太祖神册元年(916年),首任霸州彰武军节度使韩知古奉太祖耶律阿保机之诏命,修葺柳城,建置霸州,并且同时整修了开元寺佛塔,改名为延昌寺塔。辽兴中重熙十年(1041年),也就是霸州升为中兴府之年,霸州人又奉命开始重修延昌寺塔,到重熙十三年(1044年)才竣工。延昌寺塔经过重熙年间大修以后,直到公元1984年以前,历史上再也没有进行过大型修缮。

    陶鸱吻(唐代)

    延昌寺塔塔身四壁上均有技艺精湛的砖雕,内容主要是密宗四方佛(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二十四飞天、金翅鸟、孔雀、宝盖、八灵塔(依次为净饭王宫生处塔、菩提树下成佛塔、鹿野苑中法轮塔、给孤独园名称塔、曲女城边宝阶塔、耆阇崛山般若塔、庵罗卫林维摩塔、娑罗林中圆寂塔)等砖雕图案布满整个塔身,造型生动、千娇百媚、精妙绝伦,虽然岁月的风尘中线条残损、沟壑难掩,却还是美得让人惊叹。

 

朝阳北塔塔身正面雕饰

 

朝阳北塔塔身西面雕饰

 

朝阳北塔塔身北面雕饰

 

朝阳北塔塔身北面雕饰

    北塔外观是一个奇妙的"五方佛"世界。即中为"法身佛"大日如来,周围则是东、西、南、北四方如来。按照"五方佛"的供奉规制,北塔的东面供奉的是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代表着大圆镜智的觉性;西面供奉的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代表妙观察智的智慧;南面供奉的是南方欢喜世界宝相佛,代表平等性智的福德;北面供奉的是 "不空成就佛",代表一切想做之事皆可诸行圆满。北塔四周的每一面布局基本一致,即中央为一尊座佛,两旁为胁侍菩萨,外置灵塔,佛头与灵塔上方是华盖,其两侧各有一飞天。

 

北塔假门砖雕力士

 

北塔假门砖雕飞天

    在朝阳北塔的塔基,可以看到,"和龙宫"巨大的柱础石上,是"思燕佛图"结实的夯土;夯土缝隙间,可以一窥隋唐塔件的原物;稍小的唐砖之外,是满壁大方的辽砖;地宫内居然还保存着一通5米多高的辽代砂岩经幢,刻满精美经咒和佛、菩萨像。手指所触,目光所及,让人梦回那鲜卑慕容氏的金戈铁马、大唐盛世、辽代风彩的千年辉煌历史。

朝阳市台办供稿

朝阳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