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盛事
"舍利"是梵语Saria的音译,意思是"身骨",也曰"灵骨"或"坚固子"。"舍利"虽指遗骨,但绝非一切有情众生之遗骨皆可称之,也不是所谓出家人因常年素食导致钙质沈淀、积聚而产生的"结石", 更不是由出家人的精、气、神所炼成的"丹",而是熏修"戒、定、慧"三学者的大智慧结晶。换言之,形而上者谓之三学,形而下者称为舍利,二者其实是一体之两面。《金光明经卷·四舍身品》记载:"舍利者,即是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聚!舍利是由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故而舍利,作为佛教中的最高圣物而受到特别尊崇。
天宫外观
佛祖舍利的种类,依据《浴佛功德经》、《法佛经·提婆达多品》等经典可做如下分类:
身骨舍利(如佛指、佛牙、佛发髻等)、生身舍利子(佛祖灭度火化后形成的坚固子)、法身舍利是佛祖所遗留下来的教法或戒律等、影身舍利是利用其它材料仿制代用的舍利。
释迦牟尼佛祖真身舍利的发现
1988年11月,考古人员在对塔顶进行清理过程中发现了神秘的"天上宫殿"。
天宫位于北塔第十二层塔檐中部,由门道、甬道、宫室组成。宫室内放置的方形石函,用6块石板筑成,即四面和上下各一块石板。因遭受千年地震、雷击、火烧,天宫盖板裂成两截,宫内外所有木质、丝绵、纸张等可燃物品,都已经化为灰烬,余下的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
天宫文物发现情况
考古人员经过细心观察,发现在只有大约1.2平方米的天宫石函里面,众多的佛教文物放置井然有序。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南部)中轴在线,从前往后立有鎏金银塔和藏经塔,二塔两侧放置银菩提树、有柄石香炉、玻璃瓶、瓷瓶、盛有供物的瓷碟、铜碟、银碟以及珠宝玉器等各类供佛物品,因石函狭小,许多文物分层重叠放置;整个后部立一座用佛家"七宝"装饰而成的七宝塔,塔内中央置木胎银棺,棺内装金舍利塔。这种以盛藏佛舍利的金塔、银棺、七宝塔为主位,以藏经塔和鎏金银塔为前部中轴线,两侧放置供物的布局方式,是严格按照佛教仪轨和佛舍利瘗埋习俗,经过精心布置和巧妙安排的。
题记砖拓片
1988年11月14日,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日子。考古人员在对天宫进行清理过程中,"七宝舍利塔"被第一个清理出来。在其四周,各有一个用水晶穿成的方形三檐小塔,由于银丝锈蚀折断,水晶珠大多散落。接着陆续清理出银菩提树、瓷碟、银罐等器物,均为辽代维修时放入。其中藏经塔、六角鎏金银塔和波斯金盖鸟首玻璃瓶等后来被认定为国宝级文物。
题记石拓片
接下来,天宫中心位置面南背北安放的一只木胎银棺引起了考古人员的注意。银棺被打开后,一座高约10厘米的金塔在考古人员眼前闪闪发光。打开金塔,玄机洞开。考古人员依据惯例和经验判定,里面的玛瑙罐中肯定装有佛祖舍利子。经细心清理,其结果正应了人们的猜测。玛瑙罐中果然装有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2颗,一颗乳白色为骨舍利,另一颗红褐色为血肉舍利。两颗佛舍利和5颗鎏金彩珠一起供奉在金塔里面的玛瑙罐里。
根据经典的多处记载和大量的文物左证,安奉在朝阳北塔天宫的佛祖真身舍利是由隋文帝于仁寿二年赐俸的。
隋文帝杨坚(581-604年在位),出生于尼寺,父母把他托给比丘尼智仙抚养,直到十三岁才回到父母身边。因此,自幼对佛教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即位后,认为自己当隋朝皇帝是得到了佛的保佑,"我兴由佛法",并且说自己前生本是个僧人,生来好吃麻豆,因此致力于恢复和发展佛教(见载于《续高僧传》卷二六《道密传》)。
隋文帝
据隋王邵在《舍利感应记》中记载,隋文帝在即位前从一位印度僧人那里得到一包佛舍利,请他供养。印僧走后,他找来一个和尚将舍利放在掌心,想数一数有多少颗,可两个人数来数去就是数不清,始知佛法高深莫测,非凡情可度。文帝命人定制了一只精致的七宝箱,将舍利珍藏在里面。继帝位后,他普诏天下,广兴佛事。在京都一尼姑庵里,他还特地建了连基双塔,塔下安置舍利,以报答当年神尼对他的养育之恩。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六月十三日是隋文帝六十岁生日,这一天他特意在仁寿宫仁寿殿里,请来数位高僧大德,议论宏佛之道。最后,他决定在全国选三十个州,各在高爽清净之地建造舍利塔。他到密室里打开七宝箱,恭恭敬敬取出舍利,置御案上,烧香礼拜,然后将舍利分别放入三十只金瓶中,金瓶再分别放入琉璃瓶,以熏香之泥封印其盖。送往三十州后,再依次置入铜函、石函。这是隋文帝第一次敕建舍利塔。仁寿二年(公元602年)正月二十三日,隋文帝再下诏书,令在全国再选五十三州,建立灵塔,并定于四月初八(佛陀诞日)正午,五十三州同一时刻将舍利封入石函,令总管刺史已下县尉以上废常务七日。并上报葬舍利时出现的祥瑞。皇令一下,雷厉风行,新舍利塔很快建立起来。隋文帝于仁寿四年(604年)又第三次派沙门、官员向全国三十一州送去舍利,命各州在规定的期限内建塔安葬舍利。
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
隋文帝先后三次,共在全国114州(或称113州)建立灵塔,安葬佛舍利。按照圣上旨意,要在同一时间安葬舍利,按统一样式建塔,塔建成后,在同一个时间,由州县官员组织官民举行供养佛舍利的盛大法会,并为皇帝及百官、国民祈福。联系当时是在国家分裂265年之后刚刚统一的社会环境,其意义已超出宗教的范围。一是隋文帝想借助佛教的影响,强化民众对其皇权统治合法性的认识。他命人向各地举办的供养舍利法会宣读的忏悔文中,自称"菩萨戒佛弟子","弟子蒙三宝福佑,为苍生君父……",明确地向全国臣民宣布自己当皇帝是佛的意志。二是借全国大多数地方举行建塔和供养法会,为皇帝和臣民祈福的做法,来加强全国臣民的统一意识。统治者把宗教作为加强统治的工具,在这里非常明显地体现出来了。
现在的朝阳,在隋代属营州总管府的治所,据《法苑珠林》卷第四十的记载,隋文帝于仁寿二年(602年)正月二十三日,再令全国五十三州建立灵塔,营州就是其中之一。
锭光佛(燃灯佛)
在天宫中发现的碑上,有很多记载着葬舍利的内容。
在立于天宫门板外侧的天宫物帐碑上,开头内容是"今聊记石匣内",以下记载石匣内安奉的主要物品名称及数量,因文字大多剥蚀,能够辨认的有"经塔""舍利两粒""金莲"等。后面刻写的是"大契丹重熙十二年四月初八日午时再藏更有八年入末法故置斯记"等。
1986年在朝阳北塔地宫中发现的辽代重熙十三年刻写的题记砖上有"霸州邑众诸官同共齐心结缘弟三度重修所有宝安法师奉隋文帝敕葬舍利未获请后知委"37字。题记的第一句讲的是辽代霸州僧俗众人第三次重修朝阳北塔(辽代称延昌寺塔)的事,第二句是说"所有宝安法师奉随文帝敕葬舍利"。
石宫
彩绘迦陵频迦纹石函
石函上彩绘迦陵频迦纹饰
鎏金银舍利塔内藏题记铜板、银经卷:写有"重熙十二年四月八日与舍利同时葬此银塔并摧碎小佛顶陀罗尼各一本"。
锭光佛舍利寻踪
人们一般都知道佛祖是释迦牟尼佛。对锭光佛了解的就很少了。
锭光佛,也称作燃灯佛,梵文意译"燃灯佛"或"然灯佛"。《大智度论》中说:"他出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燃灯太子,作佛也名燃灯"。旧名锭光佛或定光佛。
锭光佛出生的时代难于准确考证,大约在释迦牟尼成道以前五百年左右。据佛经说,燃灯降生之后,具大智慧、大神通,游行十方,救度一切苦厄。数十年间,积满了十万八千功德,于是得道成佛,脱离肉身,上升清净诸天,与普慧仙人(即释迦牟尼的前世)同居白莲世界,常被称为"锭光佛"。另据《瑞应经》上说,当初释迦牟尼还是儒童时,见王家姑娘手中拿着一束青莲花,他就花了五百钱买了5枝,奉献给了锭光佛。有一次他随锭光佛远行,看见地上很是泥泞,就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地上,并以发铺地,请锭光佛踩在上面走过去。于是,锭光佛授记说:"是后九十一劫,号贤劫,汝当作佛,号释迦文如来"。
锭光佛真身舍利
在佛教教义中,对佛常常做两种划分。按时间顺序划分,一般将佛分为三世:前世佛就是指锭光佛,现世佛就是指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就是指弥勒佛。按所处的空间位置划分,一般将佛分为"横三世佛",或称"三方佛,即中为释迦牟尼佛,左边为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右边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
2004年10月,朝阳建设集团建筑公司施工人员在我市南塔附近"仿古一条街"进行地下管网施工时,偶然发现一处辽代遗迹,经鉴定是埋葬佛祖舍利的"石宫"。
"石宫"被发现的准确位置,位于朝阳市区新建的仿古一条街和新华路交会的路口。当时在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沿路面纵向开挖约5米深时,露出古代墓葬的一个侧面。公司负责人认为可能很重要,立即上报文物部门。省考古所闻讯后立即决定派出考古人员到现场展开工作。
10月19日下午,经现场清理,遗迹外部全貌露出。经充分准备,考古人员于下午两点左右开始小心翼翼地揭开"石宫"。
这个墓葬为砖石混砌的墓室结构,外部用砖包砌,内部用规整的石板砌成盒状,墓内回填土经过夯实填埋,里面有"佛舍利铭记"碑和一个石函等珍贵文物。
南塔题记碑
墓葬中出土的"佛舍利铭记"碑上明确记载:"大契丹国霸州居第东南上兴塔庙下置石宫,葬释迦佛舍利一尊、锭光佛舍利一十八粒"等内容。时间是辽统和二年,即公元984年,统和是辽圣宗耶律隆绪的年号。这是目前仅见的有明确文字记载的锭光佛舍利,在全世界尚属首例,因此极其珍贵。
琉璃舍利瓶
影青净瓶
石函长70厘米、宽40厘米,四壁内外布满清晰的牡丹花彩绘图案,绘有神话传说中的"飞天"形象和缠枝牡丹花。如此精美的石函非常罕见。在彩绘舍利石函内,发现有玻璃舍利瓶、鎏金银棺、银碗、银匙、鎏金银菩提树、鎏金众僧像和浮雕佛像白瓷钵等稀世珍宝,这些均为佛教文物。后经考古人员精心清理,果真发现了锭光佛舍利。
朝阳发现舍利的消息传出后,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成千上万的佛教界人士不远千里来朝阳瞻仰、参拜舍利。香港佛教协会副会长、菩提协会会长、西方寺法主释永惺大法师说:"佛祖舍利重现于朝阳,有力地证明朝阳佛教文化渊源流长,是东北佛教文化的第一圣地。
为了进一步弘扬佛教文化,朝阳正缘聚各方力量,共襄功德善果,打造东方佛都。佛都拟建于凤凰山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布局结构为"一轴、三瓣、两区" 。即以两佛舍利供奉道场为主轴;以菩提慧灯区、真如三昧区、戎行清静区为"三瓣",以净土法门区,信众服务区为"两区"。整体布局以中轴在线的菩提慧灯区为核心区,主体建筑为供奉释迦牟尼佛的舍利塔净土七宝塔,供奉燃灯佛的舍利塔净土莲花塔。东方佛都将充分挖掘山体双龙拱卫,群峰莲花绽放的空间特征,充分包容佛、法、僧的文化内涵,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浑然一体,成为名副其实、信众敬仰的东方佛都。
朝阳市台办供稿
朝阳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