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河梁及红山文化重要遗址分布图
1:赤峰红山后 2:翁牛特旗三星他拉 3:巴林右旗那斯台
4:巴林左旗尖山子 5:敖汉旗四家子 6:建平县五十家子
7:围场县下伙房 8:锦西县砂锅屯 9:喀左县东山嘴
10:牛河梁 11:阜新县胡头沟 12:盘锦市郊
13:康平县郊 14:开鲁县都岭 15:科左中旗新艾力
解密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是二十世纪初在中国北方发现的一种考古学文化。因首先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后遗址而命名。
红山文化的发现
红山位于赤峰城区东北2公里处,是一座褐红色的山峦。当地人称它为"乌兰哈达",也就是红山。然而,红山的闻名,不是由于它的美丽,而在于它所代表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为了破解这座圣山中隐藏的秘密,考古人整整走过了半个多世纪。
赤峰红山后遗址
到赤峰考查过的日本学者鸟居龙藏(中)
1906年,日本人鸟居龙藏,受聘于喀拉沁王府。
在王府任教期间,曾经在赤峰一带进行考察,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并见到周围堆着石头的古墓。
1908年,他结束了三年内蒙古生活,带着对红山文化许多的不解,回到了日本。撰写了《蒙古旅行》和《东蒙的原始居民》。
1919年,法国神甫、自然科学博士桑志华,踏上内蒙古东部的林西、赤峰、朝阳土地,寻找着古老文明的印迹。他在这里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22处,并采集到了细石器、石耜等史前文物标本。
1921年6月,受聘于中国北洋政府农矿部地质调查所的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南票镇沙锅屯东南1.5公里处,发现了一处古人类活动洞穴遗址。发掘出的遗物主要属于新石器时代,其中有属红山文化时期的遗物。由此,沙锅屯遗址就成为赤峰市红山后遗址发掘之前认识红山文化这类文化遗存的主要资料。
1930年冬,中国学者梁思永先生进行了热河之行的考古调查。他在内蒙古东南部的通辽、开鲁和赤峰地区的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克什克腾旗、赤峰市及河北围场、承德等地,开展了大规模的调查,采集到了似仰韶式的彩陶。并在1935年发表的《热河查不干庙等处所采集之新石器时代石器与陶片》中特别指出:"尤可注意的是仰韶式的彩陶"。而这些彩陶正是后来所确认的红山文化彩陶。
梁思 永尹达
1935年日本"东亚考古学会"的滨田耕作、水野清一到赤峰市红山调查,在红山后(北侧东坡)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存,并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大量的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细石器、完整和可复原的陶器以及蚌、贝、骨、角、牙器,特别是出土了一批泥质红陶和彩陶器,回国后,1938年发表了详细的发掘报告《赤峰红山后--热河省赤峰红山后先史遗迹》。这是第一份关于红山文化的发掘报告。
1942年的一天,对考古有浓烈兴趣的凌源中学历史教师佟柱臣,对凌源县与建平县交界处的牛河梁进行了考查,在土坡上他发现了一些陶片,引起了他的特别注意。从此,他经常来到牛河梁,追寻着陶片的来源。并于1943年在《建国教育》上发表了《牛河梁彩陶遗址》。
1955年中国考古学家尹达根据梁思永的建议,在他的专著《中国新石器时代》专门列出一章《关于赤峰红山后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在这一章里,红山文化得到正式命名。它的分布范围包括辽宁、内蒙古和河北交界的燕山南北及长城地带。
1956年署假期间,北京大学教授吕遵谔率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生在赤峰红山后遗址进行了发掘,采集和发掘到彩陶、饰压印"之"字纹的陶器,饰篦点"之"字纹的泥质红陶以及石耜、细石器、石片。这是首次中国学者自己主持的发掘工作,并发表了《内蒙古赤峰红山考古调查报告》。在报告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红山文化"的名称。
在红山文化被正式命名后,考古专家们又陆续有所发现。
1963年,中国考古专家刘晋祥在赤峰市北效西水泉发现并发掘了比较单纯的红山文化西水泉遗址,并首次发掘到红山文化的房址三座。
1973年中国考古学家李恭笃在赤峰市敖汉旗小河沿乡三道湾子遗址发现了红山文化窖穴,在四棱山遗址发现了六座红山文化陶窑。
1979年中国考古专家郭大顺、孙守道等在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兴隆庄乡东山嘴村的山顶台地上发现了一处大型史前祭祀遗址。
1981年中国考古专家郭大顺、孙守道等在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与建平县交界处发现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这是一处祭坛、积石冢、女神庙集于一地的大型祭祀遗址。也正是这一遗址的发现,使红山文化的研究有了重大突破,继而掀起了红山文化研究的热潮。
原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先生评述说:"红山文化坛庙冢三种遗址的发现,代表了我国北方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它的社会发展阶段向前跨进了一大步。从这里我们看到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曙光。”
苏秉琦
红山文化的源流
红山文化从何而来?又去何方?
根据考古文化类型,专家们把红山文化分为:先红山文化、红山诸文化、后红山文化三个类型。
先红山文化是指早于红山文化的文化类型。其分布范围与红山文化分布范围重合而更为广阔。其年代距今6000--8000年。苏秉琦先生称这一时期为"中华上万年文明起步"。这一时期出土了大量的夹砂褐陶饰压印纹的筒形罐。这种筒形罐是迄今东北地区发现最早的陶器,反映出了东北地区以及东北亚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共同特点。其典型代表是查海、兴隆洼遗址。
红山诸文化是指与红山文化同时共存,但不同源流,不同特点的文化。它们与红山文化平行发展,共存交错,互相影响,从而促进了红山文化的发展。其典型代表是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和红山文化。
后红山文化是指晚于红山文化的文化类型。其分布范围与红山文化大体吻合。特点是红山文化时期的泥质红陶减少,黑灰陶增多,饰压印"之"字纹的筒形罐被饰绳纹的鼓腹罐代替,由盆钵类向盂形器演变,由彩陶鳞纹向雷纹演变等。反映出此类文化担当了由红山文化向青铜器文化即夏家店下层文化过渡的历史使命。其年代距今约4500年。典型遗址为小河沿白斯朗营子遗址和大南沟墓地。
郭大顺(中)、孙首道(左)、柯俊在牛河梁现场考察
红山文化,源于查海兴隆洼的先红山文化,又与赵宝沟富河诸文化共存交错,互相影响,平行发展,从而产生了以小河沿文化为代表的后红山文化。这种前后承袭的文化关系,使红山文化在其盛极一时后没有中断,而是逐渐过渡到了距今4000年前的早期青铜器时代,即北方地区与夏为伍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在红山文化发展到古国阶段之后,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方国时代。
查海遗址
红山文化的分布
经多年调查,红山文化的分布范围:其北界越过西拉木伦河,并有继续向蒙古草原深入的趋势;东界越医巫闾山,到下辽河西岸;南界东段达渤海沿岸,南界西段越燕山山脉到华北平原;西界在河北省张家口地区桑干河上游。从分布的密度和文化面貌的典型程度看,辽宁省西部和内蒙古东南部为主要分布区域,以老哈河中上游到大凌河中上游之间最为集中。这两河流域应是红山文化的中心区。
红山文化经济
红山文化时期,社会处在农牧渔猎的经济形态。此时,虽然狩猎仍在经济生活中占有较大比重。但农业生产已成为经济来源之一,种植的作物主要是谷类,生产工具是一种磨光的石耜。这种大型翻土工具的发明与应用,使农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农业的发展为家畜饲养业奠定了基础,猪是当时主要的家畜。农牧业的发展带动了以制陶业为主的手工业的发展。此外,石器加工业、玉器加工业等有了长足的发展。社会的分工促进了社会的分化,等级取代了平等,私人占有财富取代了原始共产生活。红山人也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发展到了更高级的祖先崇拜,并产生了原始宗教。与此相适应的是大型的祭祀场所坛、庙、冢应运而生。社会形成了"基于公社而又凌驾于公社之上的政治实体"。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到了文明古国阶段。
红山文化石器
红山文化拥有发达的石器群。磨制石器、打制石器和细石器三者在红山文化中都较发达,而尤以打制石器所占比例最大,大型石器数量较多。最具代表性的石器为大型翻土工具石耜。它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长叶形,长度达50--60厘米,最宽处30--40厘米,一端从两侧打出柄部,刃部尖,刃面有条状磨痕,另一种较宽而短,最宽达50厘米,顶端有凹缺,以系绳固定。此外,还有锥、镞、刀、凿、锛等。红山文化石器的发达及其多样性,充分反映出农牧渔猎综合经济类型。
石耜
红山文化陶器
红山文化的陶器主要是夹砂灰陶和泥质红陶两类,也有少量泥质黑陶和泥质灰陶。夹砂灰陶器型的特点多是型制较简单的筒形罐,纹饰主要为压印"之"字纹和平行斜线纹,筒形罐口大底小,腰壁斜直。"之"字纹和篦点式"之"字纹共享,直线与弧线、波浪线共享,横压竖带与竖压横带相同。泥制陶有粗泥和细泥质两种,器型有钵、碗、盆类和瓮罐类。彩陶在泥制红陶中占有一定数量,多为钵、盆类。也见有彩陶纹、勾连花卉纹、几何形的棋盘格纹,菱形方格纹、三角纹等。
陶器
红山文化玉器
红山文化玉器在二十世纪初已见著录,并为海内外一些博物馆和收藏家收藏。如美国华盛顿弗勒博物馆收藏的勾云形玉器,哈佛大学福格博物馆收藏的龙鳞纹斜口筒形玉,法国吉美美术馆和英国大英博物馆收藏的玉猪龙等。国内收藏红山文化玉器的主要有辽宁省博物馆、天津市历史艺术馆、赤峰市博物馆和巴林右旗博物馆等。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文物部门的收购品逐渐增加,主要是辽宁省文物店,赤峰市文物店及朝阳市、阜新市文物部门。这些玉器是勾云形玉器、斜口筒形玉器、兽形玉、玉龙、玉龟、玉鸟等,而且地点多集中在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和河北省西北部地区,只是尚未找到确切的出土地点。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一批有明确出土地点的玉器相继出土,为红山文化玉器的确认奠定了基础。辽宁省阜新市胡头沟墓地的墓葬中出土了一件三联玉璧和两件绿松石质的鱼形耳坠。喀左县东山嘴遗址出土了双龙首玉璜和绿松石质鸟形饰。凌源三官甸子遗址墓葬中出土的勾云形玉器、斜口筒形玉器、玉鸟、玉璧、玉珠、玉棒等。这些经考古专家在红山文化遗址中正式发掘出土的玉器,在学术界引起轰动,经研究,最终确认了红山文化玉器。此后,在牛河梁遗址等红山文化遗址中又相继出土了精美的玉器。至此,红山文化玉器被毫无疑义的确定下来,并得到考古界、收藏界和学术界的共识。
红山文化房址
红山文化房址较多。据正式发掘的赤峰市西水泉等遗址考证,红山文化房址为半地穴式,地穴以上用木材构造,有方形、长方形、圆形等。房址大小规格不同,一般在30平方米左右,最小的20平方米左右,最大的在100平方米以上。以此来区分居住者的尊卑贵贱。房址中央部位有灶坑,一般在南壁开门,房址出土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较多。房址都处在聚落群中。小的聚落群一般在4000--5000平方米,大的可达3--10万平方米,目前发现最大的一座竟达6平方公里。聚落群内,已有中心聚落和一般聚落之分,大的聚落址外围还设有壕沟。在大聚落址附近还有陶窑、玉器作坊和积石冢分布。可见红山文化时期,社会已有相当大的进步。
牛河梁遗址积石冢鸟瞰图
红山文化积石冢集中发现于辽宁省朝阳市的牛河梁遗址群。除了女神庙,主要遗址多数是围绕女神庙建在各个山岗上的积石冢。积石冢是红山文化的重要内容,其特点是:
积石冢都置于山岗顶部。红山文化积石冢的位置专门选择在高度适中的岗丘顶部,先平整山头,然后确定并砌筑石棺。墓葬形成后,在墓群顶部封土积石,积石由外向内层层起台阶,并在冢上顺石台阶成排立置无底筒形陶器,形成冢的规模。
积石冢内部设有中心大墓。中心大墓位于冢的中央部位,宽而深的墓穴。有冢群的山岗上,只有一个冢设中心大墓。
积石冢都是一冢多墓。冢内除中心大墓外,还有许多墓葬,较大的墓都有土圹,小墓无明显土圹,但都有石棺,而且有成行排列的规律,这些墓可明显地分出等级,从目前已发掘的墓葬情况看,大致可分为中心大墓、台阶式墓、石棺墓和附属墓等。
陶器置于冢上。陶器很少随葬,却大量置于冢上。这是一种筒形器,紧贴在冢上石砌台阶内侧竖置排列。对它的功能,说法颇多,但说它是一种祭器更有道理。因为筒形器无底,具有上下贯通的含义,而上下贯通恰与史前人类十分信仰的沟通天地的祭祀内容完全吻合。
红山文化积石冢的特点,充分反映出当时社会已形成以"一人独尊"观念为主的等级制。
红山文化祭坛。目前已发现的独立祭坛有3处,即: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遗址南部的圆形祭坛、辽宁省朝阳市牛河梁遗址第五地点双冢间的方形祭坛、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的圆形祭坛。
在红山文化发现、命名、研究的几十年的时间里,考古专家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但进展比较缓慢。时间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辽宁省朝阳市牛河梁遗址"坛庙冢"和精美玉器的发现,使红山文化异军突起,学术研究进入全新阶段,并提出了探寻中华五千年文明起源的新课题。
中外专家学者考察牛河梁
朝阳市台办供稿
朝阳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