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宁、河北、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在一方大美之地,名谓朝阳。"朝阳"之名,语出《诗经•大雅》"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之句,隽美的意蕴昭示了此方水土的卓而不凡。朝阳之美,在于遍地散发的文化神彩。这里是中华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早在10万年前,"鸽子洞人"就在此开拓耕耘,繁衍生息。从秦朝开始,历代统治者及北方的贵族势力,相继在这里子设置郡、县、府、庭,史有北方唯一重镇之誉。

当前位置 >> 文明圣地

以玉事神古国

发布时间:2013-06-17 15:16:03

 

    玉器是红山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中国考古工作者在辽宁省西部的朝阳、阜新地区,内蒙古赤峰市和邻近地区,陆续发现属于红山文化的玉器,其中尤以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现的玉器最为引人注目,出土了一批包括随葬玉龙、玉凤在内的动物形玉雕和各种造型特异的玉器,这批玉器出土之多,雕琢之精美,实属惊人。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至今发现遗址点近30处,有编号的遗址点十六处。其中积石冢十四处,已经发掘过的有第二、第三、第五和第十六地点。总计有8冢,8个大墓和50多座其他墓。出土玉器百件之多。随葬玉器不等。最多的是第二地点一号冢21号墓,共出土玉器20件。而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是红山文化鼎盛时期,也就是中华民族在北方出现的第一个文明"古国"时代的最具代表性,典型性、社会性的玉器。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据不完全统计有玉人1件、玉龙2件、玉凤1件、玉龟3件、兽面牌饰2件、马蹄形玉箍3件、勾云形玉佩10件、玉琮3件、玉璧10件、玉环6件、玉镯8件、玉棒3件、玉坠2件等百件之多。在如此丰富多彩的玉器中,不乏精品之作。

    第二地点一号冢第4号墓(墓主人胸前放置着一对玉猪龙)

 

斜口玉箍形器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4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此玉件长18.6厘米,斜口部最宽10.7厘米,平口长径7.4厘米,厚0.3-0.7厘米。玉质为碧绿色岫玉。长筒形,筒扁圆,长筒面略有内弯,筒内有明显割痕,一端斜口且口大,口沿薄似刀,有明显残缺,一端平口且口小,平口一端两侧各钻一小孔,筒内外表层均有黄土色沁。枕于墓主人头下,长面在上。因形似马蹄,亦称马蹄形玉箍

 

玉猪龙

    从辽宁省朝阳市的建平县与凌源市交界处牛河梁附近采集。辽宁省博物馆收藏。此玉件高15厘米,最宽10厘米,断面最厚4厘米。呈乳白色,整体弯曲,兽首肥大,两只近三角形的大耳竖立耸出于头顶,圆睁大眼,眼周饰瓜子形圆眼睑,吻部前突,鼻间有多道阴线皱纹,口微张,外露一对獠牙。兽身扁圆光洁。首尾以一条缺而不断的口相隔。玉器中央,有对钻的大圆孔,背部靠颈际有一个圆孔,亦对钻而成。这是一种兽首虫身蜷曲成环状的抽象动物。因头部似猪,故称玉猪龙。也有专家认为头部似熊,亦称玉熊龙

玉猪龙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4号墓出土。这是正式发掘出土的玉猪龙。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此玉件高10.3厘米,宽7.8厘米,厚3.3厘米。玉质为淡绿色岫玉,背部呈现少许红色沁,是牛河梁地下铁矿石长期锈蚀的结果。它刚出土时,龙体布满黑沁,处理后呈现出碧绿的玉质。玉猪龙整体弯曲,头部硕大,额部突起,两只大耳高高竖起耸出头顶,似在微微扇动,极有动感。圆睛略微突起,正视前方,炯炯有神。鼻间至吻部有多道阴刻皱纹,吻部前突,首尾缺口完全断开,尾部较圆滑。中央有一大圆孔,背部靠颈际有一小圆孔。出土时为一对,置于墓主人胸前。另一件形似略小,为白色蛇纹石。高7.9厘米,宽5.6厘米,厚2.5厘米。

 

兽面玉牌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21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此玉件高10.2厘米,宽14.7厘米,厚0.4厘米。玉质为淡黄色岫玉。头部平面展开,两耳对称,大而外扬,两耳根分别有阴线纹。两圆形钻孔似为双目,双目之间有上弧线下弧线对称的阴刻纹。下弧线处有左右两孔似为鼻孔,鼻孔下又有阴刻纹似为双唇,嘴部的两侧端均呈外突状,下额呈上宽下窄状,下额中部有两个对称小穿孔,表面虽经磨制但不光滑。

玉龟壳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21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此玉件背长5.3厘米,宽4.1厘米,腹残长4.5厘米,宽3.8厘米,腹甲大孔直径2.3厘米,通高2.7厘米。玉质为浅绿色岫玉,腹甲边缘有红色沁。龟壳形,龟背有三道棱脊,用阴线刻出规整有序的龟背纹。腹甲边缘刻画出凹线。在龟背两边中央部位刻有双曲线阴纹,表示头和尾。背腹之间前后穿空并与腹甲大圆孔相互贯通。这种前、后、底贯通的玉龟在出土的玉器中极为罕见。

 

玉琮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21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此件玉器高3.8厘米,直径3.2厘米,孔径1.1-1.4厘米,浅绿色岫玉,有浅红色和浅黄色斑点,似天然沁色而成。圆柱,束腰。横断面外廓近方形,内廓钻一大圆孔。上面和下底均呈外高内低状。边缘局部略有残缺。此玉件因很象竹节,故亦称"竹节状玉珠"。 

玉璧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21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此玉件直径14.7厘米,孔径7.2厘米,厚0.7厘米。玉质青灰色,间有黑色和黄色斑纹。外廓近似不规则方形而四角为弧形。上窄下略宽,上端钻两个小孔,中间大孔近似圆形,璧面中鼓外薄,内外边缘有刃。

 

玉臂饰

    牛河梁遗址第三地点9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此件玉器高6.3厘米,最宽8.1厘米,厚0.5厘米。浅绿色岫玉。弯板状,上部圆弧形,近顶端中央有一圆形小孔,中下部两侧突出成刀形。刀形靠近边缘处各钻出上、下两个小圆孔,底部平整。正面磨出多道规整匀称的瓦沟纹。通体琢磨光滑,透着亮光。视之无线,触之有棱,远视光线随着纹饰而飘浮。其意境之妙,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勾云形大玉佩

    勾云形大玉佩,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27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此玉件长28.6厘米,宽9.5厘米,厚1.5厘米。深绿色岫玉,间有黄斑。正反两面纹饰大致相同,反面内凹略成弧形,两面均饰别致的瓦沟纹。正面纹饰较规整。中央部位上端有一小圆孔,孔两侧有对称的弧形镂孔。镂孔下有对称的小圆孔,孔下有瓦沟纹,粗细均匀对称。纹间左右各有3个对称镂孔,左右两端均为对称瓦沟纹和一条细长镂孔。若叩之,则铿镪有声。有人据其勾边盘卷的形态和纹饰而称其为"玉雕玫瑰"。

勾云形玉佩

    牛河梁遗址第五地点一号冢1号墓出土。辽宁省考古文物研究所收藏。此件玉器长20.9厘米,宽12.9厘米,厚0.9厘米。青绿色岫玉。表面有土黄色斑纹,似为玉质本身所有,非沁色。正面中央部位刻划出镂空的瓦沟纹,形似弯钩。两端上下均凸出,中间凹,呈"凹"字形。上下两端不对称,均上短下长。上下边缘磨制出不规则的弧形。背面图样与正面一样。在镂刻的弯钩外侧分别钻出两对鼻状孔,两两相对。该玉件出土于墓主人右下臂内侧右胸下部,竖置,反面朝上。

 

玉镯

    牛河梁遗址第五地点一号冢1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此玉件直径8.5厘米,厚1.1厘米,孔径6.5厘米。黄绿色岫玉,截面为圆三角形,镯体较厚,磨制光亮,有透明感。 

玉箍

    牛河梁遗址第五地点一号冢1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此件玉器直径7.5厘米,高4.2厘米,厚1.1厘米。黄绿色岫玉,边缘略有褐红色斑纹,为自然沁色。内侧平直,外形如鼓,形体规整,色泽纯正,通体光洁。

玉龟

    牛河梁遗址第五地点一号冢1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此件玉器长9厘米,宽8.5厘米,厚2厘米,黄绿色岫玉,表面有白色和黄色斑纹,左侧边缘部分有纹理。头部前伸,背部呈多边形,背面平滑无龟背纹。有四足和短尾,仅右足刻划阴纹,雕法简洁,形象逼真。同时出土的两件,另一件形象与此件类似,略显肥硕。

 

玉凤

    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4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此件玉器长19.5厘米,宽12厘米,厚1厘米。黄绿色岫玉。边缘部分有白、黑、淡红色自然沁色。用阴线刻划出长长的喙,喙紧贴于背部,高高的额头下刻划出微微突起的眼睛,回头望着美丽的羽毛,似欲梳理一般。长长的颈上扬,贴着身躯。颈与身躯的间隙镂空出一轮弯弯的月亮。用近似直的3条阴线刻划出凤的翅膀,用弧形阴线刻划出凤的尾部。整体造形虽抽象却栩栩如生

 

双兽首三孔玉饰

    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2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此件玉器长9.2厘米,高2.8厘米,圆孔径1.9厘米。青白色岫玉。形体为三联孔,每个孔的底部均钻一小孔。器形上端为三个半弧形相连,两端为兽首,兽首用写实手法雕出,短圆耳,菱形目,突而宽的额头,吻端圆而上翘,似猪首。整个玉件雕刻精细,磨制光洁,无一睱疵。

 

双人首三孔玉饰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12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此件玉器长7厘米,高2.5厘米,圆孔径1.6厘米。通体呈白色,表面有黄褐色斑纹,如生锈一般,似自然沁色。中间有三个较大圆孔相连,上端三个半弧形相连,下端边缘处,每个圆孔下方各钻一小孔。两端为形象相同的人首。顶部用阴线刻划出头发,用一条横阴线纹分出凸出的额头,眼睛略突,蒜头鼻子最为明显,嘴微微张开,尖下巴还微微上翘,脸部表情十分生动。有专家称"人首三孔玉梳背饰"。

 

玉鸟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四号冢2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此件玉器高2厘米,宽3.3厘米,厚0.4厘米。青白色岫玉,表面有黑色斑纹。形象为简化的展翅鸟。中间有一条瓦沟纹,将两边对称分开,似鸟之张开的两翼,呈飞起状。瓦沟纹上端略突,还有一小圆孔,似鸟头部和眼睛。整个造形十分简洁。

梳形玉佩

    梳形玉佩亦称勾云形玉佩。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9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此件玉器长6.2厘米,宽2.4厘米,厚0.4厘米。淡绿色岫玉,表面有白斑。两端呈圆弧状,上端呈弧线状,边缘有刃,中央有一小孔,小孔下方左右有一对稍大圆孔。下边缘有三组不规则齿状突,似梳子一般。故名梳形玉佩。

 

双联玉璧

    牛河梁遗址收集。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此件玉器高13厘米,最宽8厘米,厚1厘米。黄白色岫玉,表面呈淡黄色且有黑色斑纹。上璧近似圆三角形,中间有一圆孔,上下璧连接处刻出了较为明显的葫芦线。下璧呈近似的椭圆形,中间亦有一个较大的圆孔。通体磨制光滑。中部略厚,边缘略薄,立体观之,恰似一个宝葫芦。

玉人

    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4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此件玉器长18.6厘米,肩宽4.6厘米,厚2厘米。黄绿色岫玉,头顶部、肩部、下肢部等部位有红色自然沁色。头部用瓦沟纹分别刻划出头顶、额头、眼睛、鼻子、嘴等部位,两耳较大,面部表情栩栩如生。双臂弯曲上举,五指张开贴放于胸前。再用瓦沟纹刻出微微隆起的小腹,又用瓦沟纹划出并拢的双腿双脚。人为站立式,通体精雕细刻,琢磨光洁,造形逼真,堪称精品之作。   

    牛河梁玉器特点

    造形质朴

    牛河梁红山文化玉器造形质朴。玉龙那高耸的双耳、凸出的额头,前伸的拱嘴,简洁自然地表现出猪的特征。通体没有夸张和修饰。玉龟那圆形的壳,伸出的头,似爬非爬的四脚,表现出在慢行的姿态,一目了然。玉鸟,中间一条瓦沟纹,分开左右两翅,瓦沟纹上方略凸并钻一小圆孔,显示出鸟的头部。简单而不失其逼真。这一特点,充分显示了红山先民朴实无华,崇尚自然之美的风格特征。

    器形抽象

    牛河梁红山文化玉器的造形质朴,但不是自然写实,而是采用了抽象的表现形式。如玉猪龙那长而弯曲的身躯似蛇形,已开始向龙形转化。玉凤那高高额头,突出的眼睛,偏长宽厚的身躯,似天鹅,但那体态也开始向凤姿演化。兽面玉牌,造形简洁,似猪、似熊、似牛、似羊……。已说不清它是何种兽,但又的确是兽。可以说,这种抽象艺术的运用,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瓦沟纹饰

    瓦沟纹饰是牛河梁红山文化玉器的显著特点。尤其是勾云形玉佩表现更为突出。这种纹饰是在器物的表面,根据器形特点磨出凹下去的勾槽。勾槽有一定的弧度,宽窄随器物不同而略有差别,勾槽打磨十分光滑,似有光线随纹飘浮。瓦沟与平面交接处,自然顺畅,十分精致。在高倍放大镜下,可以发现在瓦沟至本体上,沿瓦沟纹走向有纵向拉磨的痕迹,在瓦沟与平面交接处有横向拉磨的痕迹。显然,在加工时,瓦沟纹是先作横向拉磨,再作纵向拉磨。因而其底部为纵线,交接处为横线。正因为如此,才产生美而飘的效果。

玉猪龙局部

    片状结构

    所谓片状结构即玉器中间厚四周薄,且周边往往有刃。这种片状结构增加了玉器的立体感。牛河梁红山文化玉器中,勾云形玉佩和兽面形玉饰最明显地表现出这一特点。如第二地点一号冢27号墓出土的勾云形大玉佩(亦称兽面形玉饰)中间正是兽的面部,两个小圆孔似兽的双眼。由于中间厚,兽面部得到突出,使整件玉器栩栩如生,耐人寻味。

     

勾云形玉佩局部

    阴线刻划

    阴线刻划在玉雕中比较常见。但五千年前红山先民用阴线刻划手法雕刻的玉猪龙的环形眼,真是妙不可言。你看玉猪龙那圆圆的眼睛,瓜子形的眼睑,口与鼻间那几道阴线皱纹,寥寥几笔一张活灵活现的猪脸便呈现在我们面前。你再看那玉凤,长长的身躯仅用近乎直线的3条阴线就刻划出凤的翅膀,又用弧形阴线刻划出凤的尾部。你看那兽面玉牌,耳根阴线使大耳有了动感,中间几道弧形阴线纹,使兽的面部表情极具传神。这些神来之笔充分体现了玉件的形似,更增加了玉件的神似。阴线运用恰到好处。

    褐红沁色

    受沁是牛河梁红山文化玉器的一大特点。因为到目前为止,其他红山文化遗址中发掘出土的玉器,受沁者不多。有的至今还艳丽无比,如同新做的一般。而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处在铁矿储藏量极为丰富的地区,所以出土的玉器受褐红色沁较多。如玉猪龙刚出土时,龙体40%布满褐红色沁,处理后才露出碧绿的玉质。但仍留有褐红色沁斑。玉人的头部、肩部、下肢部等处亦留有红色斑纹。可以说褐红色沁斑,是牛河梁红山文化玉器区别于其他红山文化玉器的显著标志。

    种类繁多

    牛河粱遗址出土的玉器大致可分以下几类:一是人物形,有玉人等。二是动物形,有玉龙、玉凤、玉鸟等。三是斜口玉箍形器(即马蹄状玉箍)。四是勾云形玉佩,还有玉镯、玉环、玉璧等。玉器种类繁多,这说明玉器制作技术的成熟,反映出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正是这种社会的分工,才促进了社会的分化,社会的分化又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诞生。   

褐红沁色

    技术进步

    从牛河梁红山文化玉器的精美,可以看出,当时玉器的加工制作技术已相当进步。红山文化时期,红山人已普遍使用切割成材技术。经切割后的玉材形状趋于规整,器面较为平整。红山人已熟练的掌握了琢制工艺,造形概括、简练、质朴,饰纹简洁、疏朗、大方。器物的眼、口、鼻等部位都是精雕细刻,逼真传神。红山人已熟练地运用抛光技术,无论器物大小、长短、厚簿都件件磨光,充分显示出了玉质的圆润和光洁。红山人已熟练地运用了钻孔技术。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器几乎都琢有孔洞,孔多为圆形,只是大小有别。一般为单面钻孔,两端孔径大小不同,剖面呈侧梯形,俗称马蹄形。也有双面打孔,孔径两端大,中间小,俗称蜂腰眼。还有几种特殊的打孔方法。一是在一面打两个孔,双侧斜入在深处穿孔,俗称象鼻眼。一是在先磨出的两道横向沟槽内斜向对穿,即所谓双面穿孔单面成孔法。红山人已熟练地运用了饰纹技术。一种是在器物上加刻阴线纹。这种阴线纹无起止痕迹,入"刀"线,若断若续,曲线流畅,直线挺拔。还有一种瓦沟状纹极具特色。这种纹饰深浅起伏,随器形而变化,宽窄均匀规整。它能随着光线照射角度的变化时隐时现,很有层次感,立体感和神秘感。这些技术的运用,使玉的本质得到了充分发挥,使玉器更加完美,使人更加崇尚玉。

蜂腰眼

蜂腰眼象鼻眼

    就近取材

    牛河梁红山文化玉器的质料基本是就近取材的岫玉,即透闪石玉。主要产地为辽宁省岫岩县。岫玉是一种镁质含水硅酸盐的矿物质,属单斜晶系,常见呈隐晶质块状集合体。结构为纤维状和毡状。颜色以绿、黄绿、碧绿、淡绿为主,红、黄、白、蓝、紫等各色皆有。硬度6.3--6.5。折射率1.60--1.62,原生玉矿床在岫岩县细玉沟。矿体储存于元古亩辽河群大石桥组三段的透闪石白云质大理岩中的构造破碎带间,严格受地层层位和构造的控制。矿体形态是不规则的层状和透晶状,矿体与围岩的界限清楚,矿体周围岩石普遍受到热液饰变。围岩饰变类型有蛇纹石化、滑石化、透闪石化、阳起石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矿物组成为由微晶透闪石(少量阳起石)集合体组成的单矿物岩石,含少量的杂质矿物,其透闪石含量达95%以上,成玉阶段距今约2亿年左右。半透明、微透明甚至不透明,呈蜡状光泽。质地细腻、滑润。牛河梁红山文化玉器以黄绿色为主,伴有红色沁色(因地下有丰富的铁矿而形成沁色)。其他沁色也有。 

 《制玉》局部  作者/宋宏光、付佳、姚宁

    从牛河梁红山文化玉器出土的情况和摆放的位置分析,这些玉器已不是简单的饰品,而是一种神器、礼器,是古国的象征。

    神权的象征,原始先民在长期的生存繁衍过程中,经历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崇拜的形式便在祭祀的演化过程中出现了专司祭祀的"巫"。这些专职的"巫",往往又是氏族部落的领袖。部族事物由他向"天、地、人、神"占卜决定。他就成为至高无尚的"神"的化身。巫如何通神,便产生了通神的媒介物。最早的通神媒介物是石器,后来演变成陶器。而牛河梁红山文化时期则专用玉器。《越绝书》曰:"至黄帝时,以玉为兵,以伐树木为宫室,凿地。夫玉亦神物也,又遇圣主使然,死而龙藏。"此段话说明"黄帝以玉为兵"显示了玉的巨大威力。玉为神物,巫以玉事神,也就是向神献玉,使之事神、媚神、敬神。所以,在巫教盛行的时代,以具有神物功能的玉,制造事神用的器物,而把这些玉器定为"玉神器"也就顺理成章了。   

    牛河梁红山文化玉器是玉神器,其依据有三:一是唯玉为葬。牛河梁积石冢墓的随葬品多为玉器。说明这种随葬玉器不是一般的装饰品,而是代表了墓主人的身份即原始宗教中专司祭祀的"巫"。积石冢内凡有玉随葬者即"巫",大墓主人为大巫,小墓主人为小巫。他们生前以玉器为通神媒介物,进行原始宗教中的祭祀活动,他们死后,灵魂不散,巫的身份不变。所以,他们生前所使用的玉器也要随之葬入墓中继续使用。以在天之灵为民造福。二是制作规范,似有约定性。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器,在红山文化分布区内也有发现。在牛河梁以西有河北省承德地区围场下伙房;以东有辽宁省阜新县胡头沟和福兴地;以北有内蒙古赤峰地区的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巴林右旗海金山,巴林左旗尖山子,克什克腾旗南台子等。可以看出红山文化玉器分布很广,但其制作特点相近。尤其是玉龙、玉龟、玉鸟、玉璧、玉箍、勾云形玉佩等造形工艺甚为独特精湛,但基本一致。这种制作的规范化,反映出使用上的规则制约性。这种制约性绝对不是佩饰的工艺美术品所要求的,而是红山文化在宗教祭祀活动中,作为通神媒介物所约定俗成的规范性。三是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在墓中的随葬位置值得注意。如马蹄形玉箍出土位置为枕于头下,器物造形大且厚重。说明玉箍非一般饰品,乃通神之器。头者,灵魂之首也。人与神的沟通是通过灵魂而进行的。如玉猪龙出土位置是放于胸部。胸部乃"心"之所在,人与神是心心相通的,如玉龟出土位置是握于手中,玉龟为寿,寿被握于手中不放,为祈寿所用。这些应是神权具体而形象的象征。     

《天 地人》  作者/黄景川

    王权的象征,牛河梁遗址墓葬已分出中心大墓、台阶式墓、甲类石棺墓、乙类石棺墓和附属墓五个等级。中心大墓是最高等级墓,以下次之。墓的级别不同,随葬玉器的多寡和品位也不同。中心大墓和大墓随葬玉器相对数量多,品位高。如第二地点21号墓随葬玉器20件,第五地点4号墓为7件,第十六地点4号墓为6件。而且玉人、玉凤、玉龙、玉龟、玉鸟、马蹄状玉箍、勾云形玉佩等最具代表性的玉器,多出土于中心大墓和台阶式墓中。甲类石棺墓出土玉器较少。其他两类小墓基本没有随葬的玉器。中心大墓的等级最高,则随葬的玉器组合也最高、最好。这充分说明墓主人是"一人独尊"的、至高无上的王者。那么,牛河梁红山文化玉器也就成了王权的象征。在原始宗教社会里,部族首领就是权力最大的王者,而王者也就是通神的"大巫"。政教合一管理部族的所有事物。所以,王权即是神权,神权也就是王权,一人独尊,号令天下。所以玉器是王者生前通神的媒介物,死后也要随葬,成为王权的象征。

    

双鸮玉佩

    礼制的象征,"礼乐制度",周公姬旦创建于西周初年,谓之"周礼"。所谓礼,即社会生活中,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朝聘会同,军事行动,宗教祭祀等方面的行为准则。据说,西周贵族有五种礼:祭祀时用"吉礼",小心侍奉鬼神。丧葬、凶荒时用"凶礼",要哀痛、忧思。朝聘会同时用"宾礼",要礼貌和节。军队征伐时用"军礼",兴师动众要果毅。吉庆活动时用"嘉礼",饮宴婚冠有一套繁琐的仪式。这些繁文缛礼再配上与他们身份相适应的音乐,就形成了整套礼乐制度。西周就是用这种礼乐制度维持并巩固了"贵贱等级"的统治秩序。而用玉器显示等级差别又是周礼的显著特点。《周礼》《礼记》等先秦文献就记载了西周有关体现等级功能的玉器的名称、形制、规格与用途。如《周礼》曰:"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以圭的尺寸大小和璧面纹饰的不同来区别职位的高低。还专门规定了以"璧、琮、圭、璋、璜、琥"等六种"瑞玉"为礼玉。以此可以看出玉在周礼中的重要作用。      

玉夔龙(西周)

    西周"以玉为礼"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从历史延续而来,从先人用玉的实践中来。先人用玉始于新石器时代,而红山文化晚期是先人用玉的鼎盛时期。有人把这一时期称为石器时代与青铜器时代相衔接的"玉器时代"。牛河梁红山文化玉器正是这一时代的典型例证。而牛河梁红山文化玉器依等级而随葬,显示墓主人的贵贱之分。玉器的规范化特点,反映出人们在观念和制度方面的严格约束力。这应该就是"礼"的雏形。自此,经夏至商到西周,才逐渐形成了周礼,才逐渐确立了玉在周礼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牛河梁红山文化玉器有礼的功能,是礼制的象征。

    由于玉的被神化才有了后来玉的人格化,使玉不仅成为重要的礼器,而且赋予了玉以人的精神质量。以玉比人,以玉比德。《说文解字》曰:"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解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尊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不断,勇之方也;锐廉而忮,洁之方也。"《管子》曰:"夫玉之所贵者,九德出焉。夫玉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知也;坚而不蹙,义也;廉而不判,行也;鲜而不垢,洁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皆见。精也;茂华光泽,并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搏彻远,纯而不杀,辞也。是以人主贵之,藏以为室,剖以为符瑞,九德出焉。"《礼记·聘义》曰:"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而栗,知也;廉而不判,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志清越以长,其终掘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浮尹旁达,信也;气如长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湾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综上可以看出"玉"的人格价值。所以,中国玉器从她诞生起,就以其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展示出无穷的魅力,经近万年的历史延续至今,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民族玉文化,绽放出璀璨夺目的光彩。

    朝阳市台办供稿

朝阳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