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河梁遗址出土的陶器属于红山文化陶系,主要为夹砂灰陶和泥质红陶,其特点具有红山文化区域陶器的共性。
"陶片窝"局部
夹砂灰陶的特点,器形多为形制较简单的筒形罐。纹饰主要为压印"之"字形纹和并行线纹。筒形罐口大底小,腹壁斜直,"之"字纹的纹线细长而间隔宽,组成的纹带也较宽,联机式"之"字纹和篦点式"之"字纹共享,横压竖带与竖压横带相间。夹砂灰陶的器盖,略呈半圆形,带环形把手。器形除了筒形罐,还有一种形制变化较多的斜口筒形器。
泥质红陶有粗泥和细泥质两种,器形有钵碗盆类和翁罐类。钵有敛口式和折肩式,碗有红顶碗和直口式碗,盆有敛口迭唇、折肩式和鼓腹式。瓮类有双耳小口翁和敛口鼓肩式大瓮。
陶罐
彩陶在泥质红陶中占有一定数量。以黑彩为主,也有红色和紫色彩。图案以龙鳞纹、勾莲花卉纹和几何形棋盘格纹、三角纹、菱形方格纹最具代表性。另外,还有并行线或平斜线纹"蝌蚪纹"以及同心圆纹等。绘法严谨,笔法工整。
泥质黑陶多为钵类或小型罐类,内外磨光,器壁厚薄均匀,器型规整,唯火候欠高。
"陶片窝"。"陶片窝"位于女神庙西约170米,为半地穴式建筑遗存。地穴内堆积大量的彩陶残片,层层迭压,平均厚度约20厘米。
彩陶瓮
彩陶瓮。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四号冢5号墓出土。口径12.6厘米,高41厘米,底径11.6厘米。泥质红陶,外表打磨呈鲜红色。上体甚圆鼓,小口。覆钵式盖,有子母口,盖及肩、腹部绘简化花卉纹带。
之字纹深腹陶罐
之字纹深腹陶罐。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灰坑出土。高26厘米,口径30厘米,底径11.3厘米。夹砂黑褐陶。广口、斜腹、平底。口沿饰有花边唇,通体刻划"之"字纹。因焙烧时火候的原因而呈现出不同色泽。
之字纹深腹陶钵
之字纹陶钵。牛河梁第二地点出土。高7.5厘米,口径12.5厘米,底径4厘米。夹砂红褐陶,敛口,折腹,小平底。颈部饰多道平外弦纹,腹部饰压印"之"字纹。
大红陶钵与器座。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出土。钵高25.5厘米,口径43厘米,底径11.5厘米。器座高7.5厘米,直径23.4厘米。泥质红褐陶,钵敛口,圆肩,折腹,小平底。器座为圆盘形,无底,盘壁起棱并绘黑彩。
大红陶钵与器座
无底彩陶筒形器。发现于第二地点积石冢,数量很大,这种筒形器皆为泥质红陶,其基本形制是敛口,折沿或卷沿,弧腹,近筒状,无底,底缘切削成内勾状或做成外折沿。其造型大致有四种:一是圆唇,敛口,沿外卷,腹微弧,底缘内勾,颈部施压印弦纹,腹部施宽带纹,垂环形黑彩。二是直口,平沿或卷沿,垂腹,底缘内勾,颈部施压印弦纹,腹部施宽带黑彩。三是方圆唇,敛口,颈腹交界处有一周附加堆纹,弧腹,底缘内勾或齐平。颈部施压印弦纹,腹部素面,也有施几何纹,涡纹黑彩的。四是方圆唇,口沿底沿处折,折沿内壁起棱弧腹,多施龙鳞纹、宽带纹、涡纹等彩陶图案。
无底彩陶筒形器
无底彩陶筒形器出土位置多在祭坛与积石冢内。目前看大致有五种情况。一是成片状迭压在祭坛、积石冢底层。二是夹杂在积石中间。三是依积石冢石墙外底沿,成排紧密立置。四是出土于积石冢上面迭压的填土内,数量较多,石棺墓填土内也有发现。五是集中放置在坑内,即女神庙平台东坡筒形器群遗址,筒形器碎片层层迭压堆放在16平方米的范围内,最厚处达0.4米。初步估计个体总数应为80--100件,现已复原20多件。
牛河梁遗址石器
这种无底红陶筒形器,从功能上看,应为专供祭祀用的陶质器物;从美学上看,应是红山先民亲手设计制作的艺术佳作。
牛河梁遗址的石器,牛河梁遗址发现的石器与红山文化时代发现的石器大致相近。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和细石器三者共存。但较其他红山文化遗址发现的石器少得多。
牛河梁遗址石器多数是在灰坑和窖穴中出土的。细石器相对较多。种类有尖状器,刮削器、石核、石镞等。最大者长2.9厘米,宽2.8厘米,最小者长1.5厘米,宽1.1厘米。系选用不同颜色的燧石、玛瑙、玉髓等制成,石料硬度在7°左右。石镞的制作最为精细,多为三角形,其中凹底三角形镞最具代表性。这些各式各样,色彩缤纷的细石器,构成了牛河梁遗址石器的一大特色。
牛河梁是神奇的、神秘的、神圣的。不去牛河梁,很难了解牛河梁;去了牛河梁,不感悟,也很难理解牛河梁红山文化古国的气概,很难领略牛河梁红山文化古国的神圣,很难明了牛河梁红山文化古国的普遍价值。因此,我们不但要走近牛河梁,了解牛河梁,更重要的是感悟牛河梁。
朝阳市台办供稿朝阳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