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宁、河北、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在一方大美之地,名谓朝阳。"朝阳"之名,语出《诗经•大雅》"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之句,隽美的意蕴昭示了此方水土的卓而不凡。朝阳之美,在于遍地散发的文化神彩。这里是中华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早在10万年前,"鸽子洞人"就在此开拓耕耘,繁衍生息。从秦朝开始,历代统治者及北方的贵族势力,相继在这里子设置郡、县、府、庭,史有北方唯一重镇之誉。

当前位置 >> 三燕古都

步摇文化领风骚

发布时间:2013-06-17 14:41:46

花树状金步摇

    珠华萦翡翠,宝叶间金琼。

    剪荷不似制,为花如自生。

    低枝拂绣领,微步动瑶琼。

    这是南朝梁范靖的妻子沈满愿做的一首《咏步摇花》,诗中道出了女性自身对戴步摇的感受,最动人之处正在起身微步的瞬间:当摆动那富有韵律的腰肢起身行进时,头上所戴的步摇饰物,化静为动,摇曳生姿,花枝乱颤,嗦嗦叮叮,给佩戴者以美妙的心理体验,更显出那女子身材的婀娜多姿。

    步摇,是古代女子的重要首饰之一,其制法是先以金银丝编成树枝状,枝上缀满珠宝花饰,并有五彩珠玉垂下,使用时固定于发际。行走时,随着脚步的移动,那些垂挂的珠玉花饰会不停地摇颤,因而称为"步摇"。

金步摇冠饰

    步摇是慕容鲜卑文化中一朵奇葩,有人甚至将其定位为"慕容氏摇叶文化",据说慕容部的名称可能也由此而来。《晋书·慕容廆载记》记载:"时燕代多冠步摇,莫护跋见而好之,乃敛发袭冠,诸部因呼之为步摇,其后音讹,遂为慕容焉。"

    说是三国时期,鲜卑族首领莫护跋看到汉人正流行戴步摇冠,心里十分羡慕,于是让人也做了一顶,不仅平时戴在头上,有个重要场合也照戴不误,自我感觉良好,还向人炫耀。时间一长,鲜卑其它各部的人见了莫护跋,就不称他原来的名字了,而只戏称他为"步摇"。可能是汉语的"步摇"翻译成鲜卑语后,读音与"慕容"两字相近,久而久之,传到后来就成了"慕容"。再加上慕容两字与"慕二仪(天地)之道,继三光(日、月、星)之容"的寓意相合,莫护跋的后人便干脆以此作为部落的名称了。

    一顶帽子,居然与姓氏联系在一起,成为慕容姓氏起源,可见步摇冠与慕容鲜卑的关系十分密切。

 

顶花状金步摇冠饰

花蔓状金步摇

    步摇有多种形状,如枝叶形、花鸟兽形,还有牌饰制成山形的。

    慕容氏的步摇与中原的步摇是有区别的。专家们认为,鲜卑人的步摇文化有着自身的特点,既受到中原地区的影响,也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西亚地域的域外摇叶文化通过西汉著名的丝绸之路历经数个世纪的辗转传播,到北方草原后可能最先被慕容鲜卑所吸收,慕容鲜卑迁到龙城后,又接触到燕代地区的汉式步摇文化,于是经过融合产生了颇具特色的慕容摇叶文化。

    在双塔区他拉皋镇的木营子鲜卑墓、朝阳县柳城乡袁台子3号墓、王坟山1号墓、西营子乡田草沟1号墓、北票市章吉营子乡房身2号墓、八家乡喇嘛洞三燕墓、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中,都出土有金步摇冠饰。这种步摇冠饰,按照墓主人身份的不同,又有顶花状、花树状和花蔓状之分。

    顶花状步摇先以长条形金片两根,中部十字交叉,弯曲成弧形,顶部钉有一个泡形圆球,球上钉一只盏形底座,盏沿分8支,每支绕2环,环上缀有桑叶形金片。

    花树状步摇,以方形金片为冠题,中部经镂雕出花纹,并饰以锥点纹,上部分枝一至三层,分一层者6至13支不等,分三层分枝者,枝叉达30余支,每分枝上均有绕环、缀叶,叶形如桑叶。

    方形坠叶镂空龙凤纹金牌饰

    花蔓步摇则以条状金片制成,弯成与冠形制规格相等的环形,在金片上穿几个小孔,每孔内绕以金丝,金丝又绕环缀叶。

    不管哪一种形制,都是钉缀冠上不同部位,顶花状步摇钉缀于冠顶,花树状步摇即所谓"山题",钉缀于冠额,花蔓状则绕冠而缀。三种冠饰,全部具有"行步则摇"的特点。

    除"步摇"之外,还有一种山形冠饰,皆以金片制成,山形。冯素弗墓出土的山形冠饰3件,1件压印佛像,1件为圆肩,一件为耸肩,两件有镂空花纹。

 

月牙形金牌饰

    有专家将北票房身、朝阳县十二台子、田草沟三个地带称之为"慕容摇叶文化三角区"。根据专家们的研究,慕容步摇文化没有在本地自生自灭,还向东传播,约公元5世纪前半叶,经过北燕和居于今辽东地区的高句丽传承进入朝鲜半岛,至6世纪开始对日本半岛产生了影响。

    慕容鲜卑所发展的步摇文化,我们还知之太少,已经无从对慕容氏这美得令人屏息之尤物步摇,做出完整而正确的解释了。只有通过穿越时空的实物,去感受它的美妙,去体验那留在时空隧道里的这枝奇葩所弥散的芬芳。

    朝阳市台办供稿

朝阳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