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城史趣闻

武汉的码头为么事靠“打”?

发布时间:2013-07-11 14:32:30

  武汉的码头嘎式从东汉时期的汉阳开始,“打码头”从明代的汉口才有,有人说汉口是码头城市。

  明清之际,汉水从汉口的硚口到集家嘴,天然的避风港,水陆交通便捷,又紧挨着“天下第一汉正街”,“廿里长街八码头,陆多车轿水多舟。”清代叶调元在《汉口竹枝词》里描绘了当时武汉码头的热闹。

  早先的码头是自然土坡,砌石阶的都很少,木船靠岸是用绳子系桩,或是把锚扎在土坡里。不管是么码头,都由大头佬或小头佬把持,管着码头夫(工),武汉的码头成了江湖。于是有了湖北本地的“咸宁码头”、湖南人的“宝庆码头” ……

  码头夫,也叫挑码头的,或扛码头的,老汉口的又叫他们荒气、披麻袋的、臭苦力,主要是武汉周围黄陂、孝感、新洲、咸宁等地的农民,也有川江上下来的纤夫。“千年扁担万年箩 压得腰弓背又驼”。

  码头上的大头佬,通常是身穿白裤褂,腰系黑飘带,头戴大礼帽,能武善打,威震一方。

  武汉的码头为么事靠“打”呢?

  那时候,码头按照帮口势力与宗教范围,划分区域,搬扛货物,起坡下坡,不得有一点超越,不然,就会酿成一场“打码头”流血械斗。由于竞争的激烈,各码头之间,经常为地盘、货源之类起纷争,生械斗。码头老板大多不是青帮就是洪帮头佬,煽动码头夫操起扁担撬扛相互拼命。“黄孝帮”用的是两头翘的木质“树扁担”,两头都有两颗铁钉,对手“下江帮”的武器则是竹杠子,一头绑上斧头。为了活命,人们只有拼命。这就是汉口的“打码头”。

  于是汉口话里也增添了一个沿用至今的词条“打码头”:凡仗恃人多势众恃强斗狠强占地盘、欺侮人、占人便宜的,都可以叫“打码头”。

  江里不翻船,码头不打死人,衙门榨不到油水,黑道冇得戏唱。这是打码头的生死名言。哈是血腥的打斗、丑陋的行规、苦涩的况味。所以汉口有句民谣:“三月三,九月九,无事莫往江边走。”

  1861年汉口开埠,1863年英国人在汉口长江边打下了“洋码头”。1927年1月3日,武汉群众在江汉关前的苗家码头集会,庆祝国民政府迁都武汉,英租界冲出一批水兵用刺刀驱赶人群,造成了30余人受伤。群众惹毛了,在现场的码头工人用扁担、杠棒与英兵的枪杆对打。两天后,武汉30万市民举行反英大会,冲进英租界,迫使英方将租界交还中国,成就了近百年来中国人反帝斗争的空前壮举。

  世道不公,逼人赌狠,打码头的这种“狠气”慢慢成了武汉人的一种个性,化作了一种血性。今天,码头已经不需要“打”了,码头文化的记忆却深深地留在了武汉人的性格中。

  (摘自张幼明编著《咵武汉》)

武汉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