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开发园区

武汉工业产值一月抵过去一年 “新武汉造”光大城市工业血脉

发布时间:2013-12-16 15:35:04

  【长江网讯】(长江日报 记者康鹏)本月,武汉单月工业产值预计可破1000亿元,相当于10年前一整年的水平。昨日,市经信委主任余信国介绍,2002年武汉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而10年后,武汉市工业产值已突破万亿。

  经过3年“工业倍增”计划,武汉工业开始由“量变”走向“质变”。比如,武汉已集中了20余个汽车品牌,“原来一些请都请不来的汽车配件厂,现在不请自来。过去产业链条‘缺心少肝’的现象得到根本改变。”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吃的泡面、喝的汽水、开的汽车、坐的地铁、穿的衣服,许多都烙着“武汉造”的烙印。最近,联想武汉基地开始投产,在不久的将来,“武汉造”手机、平板将行销全球。在有些方面,武汉制造已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如无人机、北斗卫星导航、3D打印等。

  余信国表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汉造”的内涵几经更替。

  上世纪50年代,国家和地方在汉投资了一批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就是人们口中津津乐道的“武字头”,如“武钢”、“武药”、“武塑”、“武肉”、“武锅“等,有20余家,当时一大批“武汉造”叫响全国。后来这些“武字头”企业命运各异,有的做强做大了,另一些则消失了。近9成已“改名换姓”,或是改了名称,或是改制为民企。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武汉又涌现出“莺歌电视”、“荷花洗衣机”、“希岛冰柜”、“长江音响”、“红山花电扇”等一批家用品牌,但这批“武汉造”很快便衰落了。

  余信国分析,老“武汉造”之所以失去优势,有自身的原因,如管理体制、技术水平等,也有宏观经济环境的原因。“前30年国家经济战略是外向型的,武汉比起沿海城市,毕竟多了1000公里的距离。”

  他说,老“武汉造”的衰落,给武汉人带来了情感上的失落,但应该理智地顺应市场规律。通过政府之力,勉强重现其辉煌是不可行的,也没有价值。老“武汉造”的荣耀已经过去,应该成为一种精神象征。

  余信国表示,“工业倍增”走向深入,新的产业发展起来,会不断有新的“武汉造”出现,“武汉造”的概念将会有新的内涵。

  “在产业全球化分工的大背景下,‘武汉造’将更加兼容并蓄,‘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只要产地在武汉的,均可以称作新‘武汉造’。”

  在空间布局上,武汉的工业已几经优化。“新中国成立以前,武汉工业主要分布在汉阳,以汉阳铁厂、兵工厂为代表,新中国成立后,主要分布在武昌,有钢铁、造船,硚口也一些轻工业,如日用品、纺织等。过去都在中心城区,如今,武汉的工业正在向新城区迁移,基本形成了三环到四环之间的工业带。前不久,武汉规划了‘光车空港(大光谷、大车都、大临空、大临港)’四个工业发展区,在未来6年,每个发展区都将产生5000亿-10000亿的工业产值。”

  由此,武汉工业开始显现“溢出效应”,对周边地区形成了带动辐射作用。他举例,新洲区钢结构加工业发达,带动了邻近的团风县也发展起这一产业。

武汉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