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多彩黄冈 > 论英雄

张仁初将军略传(五)

发布时间:2013-12-24 14:37:53

  建设部队呕心沥血 忠于革命鞠躬尽瘁

  1952年6月16日,二十六军抵达安东,到6月20日全部抵达山东张店休整。9月10日,召开第二届英模代表大会,9月24日,根据军委命令二十六军进驻山东莱阳地区,担负起保卫祖国海防,保卫首都北京,建设正规化、现代化革命军队的光荣任务。张仁初带领部队进行了整编、精简转业,改造及营房筹建等一系列任务,并展开了大规模的文化学习活动。

  1953年6月,部队投入全军统一的正规化训练,年底,圆满完成了训练任务。9月至11月,二十六军在莱阳分两阶段召开了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一届一次会议选出4名常委:张仁初、李耀文、张铚秀、曹普南。李耀文任书记,张仁初任副书记。

  张仁初在长期而紧张的战斗生活中,历尽艰辛,出生入死,曾在战斗中11次负伤。他身上留下累累伤痕,身体健康受到了很大损害。1954年9月,组织上安排他离职去青岛休养。这样,张仁初就离开了他战斗和生活了多年的老部队,来到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住进军委疗养院(即121疗养院、现在的青岛一疗)。组织和领导的关怀,同志战友的依依惜别之情,都令张仁初感慨万分。此后不久,夫人刘浩也转业来到青岛市人民广播电台,任副台长、后任台长。孩子们也陆续转至青岛上学,一家人终于得以团聚。

  在青岛的疗养生活和在部队的紧张的战斗生活有天壤之别,每天上午是医护人员巡视查房,然后是理疗、体疗。冬季在室内洗温水浴及游泳,夏季则到海水浴场接受大自然的恩赐。在蓝天、碧海、阳光、沙滩的环抱中,使张仁初的身心得到放松,通过积极治疗,伤病逐渐恢复。

  在疗养期间,部队正在实行军衔制,大家都在进行总结写自传,张仁初也写好了自传,准备接受组织上的审核检验。对于能授什么军衔的问题,张仁初也有冷静客观的考虑。他曾谦虚的对家人和周围的同志讲:“我能授个少将就行了,某某同志水平高可能会授中将。”当他后来知道将被授予中将军衔时,组织上的信任和关怀使他深受感动。

  1955年9月,张仁初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同时,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在北京怀仁堂举行的隆重授衔仪式上,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握着他的手说:“你就是攻打腊子口的张仁初营长吧,这一仗打的好,谢谢你!”

  张仁初激动的说不出话来,他心中波涛汹涌,是毛泽东和共产党使他从一个放牛娃成长为一名将军。

  在青岛疗养期间,张仁初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经常参加会议,参政议政。张仁初还为培养祖国下一代尽心尽力,他经常应邀给中小学生讲战斗故事,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张仁初因病未能去南京军事学院学习,组织上特地给他选派了一名文化教员来帮助他学习文化,以便今后更好地为党工作。

  1962年7月,张仁初被任命为济南市军区副司令员,先后分管过民兵、后勤、作战等工作。无论分管哪项工作,他都像战争年代一样,坚决服从组织的安排,努力完成党赋予的任务。工作中,他勤勤恳恳,勇于负责,实事求是,雷厉风行,他经常深入部队,深入基层,具体检查指导工作,及时解决部队建设的重大问题。他跑遍了全区的每个农场和医院,经常深入沿海岛屿和哨所。他每到一处,总是人未到,声先至,他那洪亮的湖北口语,风趣的话语使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和大家的距离即刻也拉近了。他挥舞镰刀和官兵们一起收割麦子,他手把手教民兵演练射击动作;他在连队和干部战士谈笑风生,他到医院和医生护士亲切交谈。他协助杨得志司令员抓好山东民兵建设。在1963年全国民兵大比武中成为典范,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现场观看表演,称赞“山东的民兵工作搞的好!”

  他处处维护军区党委的集体领导,维护党委一班人的团结,坚决执行党委的决议,从不打折扣。他尊重领导及时请示汇报工作,他把杨得志司令员和袁升平政委比做正副班长,常说:“要按正副班长的意见办。”处处支持领导工作,并努力完成好党委及领导分配的工作任务。

  他能以普通党员的身份要求自己,经常参加机关党组织生活,每月亲自向党小组长交纳党费,外出时间长了,他都事先向支部或小组长打招呼。军区作战部副部长冯文贡、情报部部长齐德华,都当过他的党小组长,他们说:“张副司令员组织观念很强,只要不出发,工作再忙也要参加组织生活。”文化大革命中,他一如既往的维护党委的领导,在纷繁复杂的形势和激烈的运动中,他始终坚信不论出现什么情况,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历经战争考验的人民军队是保卫社会主义的坚强柱石,他坚信为了建立新中国,从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冲杀出来的那些老领导、老战友对革命是赤胆忠心的。在史无前例的那场运动中,对于党委分配给他的各项工作,困难再大,他也从来不讲价钱,不借故退缩。他敢于承担责任,敢于承担风险,敢于面对重大的转折,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现了所谓破“四旧”,戴高帽、游街示重的过火行动。有一次,一个群众组织的一些人做了一顶高帽子,来到军区要给一位军区领导戴,张仁初闻讯后,挺身而出,微笑着对情绪激动的群众做说服工作,他说:“你们不要喊啰,那位领导外出执行任务,不在家,你们有什么意见留下来......你们还是回去吧......”他看到群众还在坚持,就风趣的说:“工作是集体负责,你们一定要给他戴帽子,我替他戴一下可不可以呀?!”群众中立刻爆发出笑声,化解了紧张的气氛。最后,他们拿着高帽子离开了现场。

  面对文化大革命的动荡和混乱,张仁初对“四人帮”的倒行逆施进行了坚决的抵制和斗争。在那场运动中,他既要抓好部队的建设和稳定,还要承受运动的“洗礼”,超时工作的过度劳累和巨大的精神压抑,使他从战伤中恢复的身体又衰弱下来。1966年9月,出现便血,他仍不肯休息,还是像战争年代负伤不下火线那样坚持工作。便血的症状一天天加重,变的越来越频繁,出血也越来越多,他感到好象又一次负伤,全身虚弱无力,腹部阵阵作痛,保健医生和医院限于水平没有诊断清楚,直到1967年10月,他因长期便血出现了贫血,连上楼都气喘嘘嘘,他感觉这次生病非同寻常,在保健医生的催促下他到了解放军总医院,很快就明确他患了结肠癌,总医院陆维善教授给他做了结肠癌切除手术。手术进行的很顺利,术后经过放疗等治疗,两个月后他出院了,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上。同志们劝他多注意休息,他常常说,战争年代年代负那么多伤,好几次都是差一点儿就到马克思那里去报道,但是都挺过来喽,这一次生病也难不倒我。史无前例的年代,使他要忙于开会,忙于协调,忙于做群众组织工作,他常常忙的忘记吃药。1969年6月,他感到右上腹部阵阵作痛,身体又一天天的瘦弱下来,组织上又把他送到解放军总医院,经过检查,医生确定他为结肠癌肝脏转移,住进解放军总医院。虽然医生想尽办法,但都不能阻止癌肿一天天长大、扩散,张仁初副司令员明显的衰弱下去。老战友,老首长去看望他,他总是吃力的说:“谢谢,请放心.....”在病塌上,他同疾病进行了顽强的斗争,病情在一天天的恶化,他忍受着剧烈的疼痛,从不呻吟,他常常在迷朦中突然醒来,吃力的向身边的人讲述着他走过的路......长征过草地......打腊子口,还有那些数不完说不尽的战斗......他感谢党,没有党的培养,就没有他的今天。他没有遗憾,他为国为民不惜流血流汗,无数次面对死神他都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他又感到遗憾,他本想做更多的工作报答党和人民的恩情,而今他却无法再站立起来。他没有惋惜,在几十年血与火的战争中他几次和死神握手时,没有退却,他又站起来继续战斗;他又感到惋惜,浴血奋战中再强大的敌人,再坚固的堡垒他都打败了、攻破了,而今他却倒在病魔之下......在他弥留之际,他把夫人刘浩叫到身边,吃力的断断续续地嘱咐:“把孩子们培养成......忠于党......真正的人......”1969年11月4日20点43分,张仁初同志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终年60岁。

  张仁初在四十二年的革命生涯中,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多次负伤,他不管在多么艰苦的条件下,始终抱定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信念;他忠于党,忠于人民,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共产主义事业。为创建和保卫人民共和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为我军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张仁初的一生充满了战斗的传奇色彩,他打过无数次险仗恶仗,有他的参与或指挥经常使战斗化险为夷。他在作战中敢打敢拼,身先士卒,是一员叱咤风云的勇将;他在战场上机动灵活,足智多谋,又是一位运筹帷幄的军事指挥家。有关他的战斗佳话和生活轶事至今仍在军民中广为流传;张仁初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人民将永远怀念他。

  战史参考资料:

  《张仁初略传》——济南军区司令部编研室,1993年10月

湖北省黄冈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