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婚俗文化

发布时间:2013-12-26 14:50:24

  麻城娶亲,雷打不动是深夜,这就是区别其他地方在白日这一特征。且黄昏开始准备,人们对大红蜡烛非常重视,颜色非红不可,富裕人家还在烛身上绘出龙凤等彩饰,谓之“红烛”、“花烛”或“喜烛”,轿子或车也是红色的。新郎亲迎,还要执烛于轿子面前,这大概就是古礼“从车二乘,执烛前马”之遗迹.....而女方家长也同样张灯结彩,大红披挂,新娘未上轿子之前,边哭边在娘家举行拜别仪式,不知不觉,“三星”偏向了屋隅,这时,新娘裹着头巾,接过“上头娘”用红布束的一小捆劈柴上轿了。

  处女花烛之夜。

  新郎执烛于轿子前,新娘头也不回地跟着新郎回到洞房。洞房里是什么样?北周庚信《庚子山集》卷三《和咏舞》诗:“洞房花烛明,燕馀双舞轻。”南朝何逊《何逊室集》中《看伏郎新婚》诗:“何如花烛夜,轻扇掩红妆”。到了明代,婚礼场面又是怎样呢?据民国十二年邑东沈葵《梅氏族谱》记载:“西陵三老”(麻城在晋代为西陵县)梅之焕在万历年间曾两次邀请好友冯梦龙赴麻城讲授《春秋》。冯在游历麻城时,对这里的婚俗很感兴趣,于是创作了《情史》等一系列小说。

  交杯酒。

  实为合卺酒。冯梦龙描述的“二人对饮合卺在明烛下”是什么意思?何为“合卺”?-“卺”是瓢。瓢-就是把一个瓠瓜从正中间匀称地剖开,不管哪一个都叫瓢,新郎新娘各拿一只,里面盛满酒,挽起手来,对饮于明烛之中,何其古朴浪漫!对饮合卺,演变到了现在,实是交杯酒。喝了交杯酒后,青年男女在“烛”下成双成对永结同心,这时的婚礼进入了神圣的阶段。

  “一小捆劈柴”就是《诗经》里反复歌咏的“束薪”。

  麻城人黑夜娶亲,自然离不开照明工具。要弄清“一小捆劈柴”所隐含的意义,要从古人婚礼上的照明工具谈起。《诗经》中歌咏新婚的情诗有许多,其中《唐风.绸缪》第一章写道:“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从诗意看,婚礼是夜间举行,古人用细小的柴薪,捆束在一起,类似于后世的火把,难道“火把”就是古人婚礼中的照明工具吗?《礼记.内则》也同样记载过夜晚举行的婚礼,“夜行以烛,无烛则止”,从迎亲到各种仪式的婚礼过程中,烛有着特殊的作用,《礼记.曾子问》中有“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的描写。从中可以看出,女方家不但要燃烛,男家更要燃烛以示庄严、隆重。难道古人所用的“烛”就是现代的蜡烛?非也。章太炎就此事在《检论.订礼俗》中说:“汉初主烛,不过麻蒸,后汉之季,始有蜡烛。”这种说法使人信服。但对于汉代之前的一切照明工具,后代文人在记述之时统统称“烛”,但并非现代的“烛”,也并非是有“蜡”制成的,从“绸缪束薪”诗句来看,是以薪草为材料,细密缠束而成,可大可小。我们可以断定,所谓“束薪”就是指上古婚俗亲迎仪式中所用的照明工具。由于婚礼是在夜晚举行,所以它成为人们格外重视的心备品。

  麻城-夏文化遗存中心。从“黑夜娶亲”、“处女夜”到“回门”、“拜别”这些众多的习俗溶在一起,组成了一套严整完密的婚俗内容。

  以麻城为中心的夏文化婚俗,已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关注,它缠绵五千多年的生命力,在原有的传统习俗的基础上加以继承,是值得深思的。

湖北省黄冈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