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七里坪镇位于湖北省红安县县城北 23 公里处北, 是著名的黄麻起义策源地,是全国仅次于井冈山的第二大根据地 ——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这里诞生了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红四方面军,全镇有以长胜街革命遗址遗迹群为主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7 处,长胜街仍保持着苏维埃时期军政机关的原貌。
长胜街是七里坪镇的一条主街,原名正街, 1930 年曾命名为杨殷街,全长 400 米(解放后又续建了 290 米)南北有城门楼,花岗石条砌成。街道两边房屋清一色的青砖黑瓦、木格窗户、木板门扇,每间房屋山墙或隔火墙有龙蛇鸟兽造型装饰,街道宽约 7 米,地面用花岗石条铺成。
由于七里坪地处鄂豫交界,长胜街上商贸十分兴隆,街道两边居民都从事工商贸易。据红安县志记载 “1927 年长胜街从南到北仅经营粮油的漕行就有 30 多家 ” ,居民们每天把收来的粮油山货特产等,用竹排从倒河运向阳逻,销往武汉,再从武汉把当地群众需要的工业品、生活用品运载回来,销往各地,当时人称七里坪为 “ 小汉口 ” ,称长胜街为 “ 六渡桥 ” 。
1930 年中共鄂豫皖边特委成立后,把大本营建在七里坪,并将其命名为 “ 列宁市 ” ,长胜街则命名为 “ 杨殷街 ” 。随后,在长胜街 48 号建设 “ 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 ” ,发行纸币壹元、伍角、贰串 3 种,铜币面值伍拾文 1 种,油布凭票(经济公社流通券)有壹串文、贰串文两种;在长胜街 49 号设立中西药局,为红军医院供应药品,保障了伤病员的治疗;在长胜街 52—54 号创办了鄂豫皖特区第一个苏维埃经济公社,为农民提供种子农具等生产用品;长胜街 29 号设立饭堂合作社,相当于招待所,持苏区政府或红军介绍信的可免费就餐;在河街创办了鄂豫皖苏维埃小学,当时命名为 “列宁小学” 。
1931 年 11 月 7 日,红四军,红二十五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七里坪西门外河滩上召开成立大会,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治委员,刘士奇任政治部主任,部队有 3 万多人,指挥部驻在长胜街,后来,这支部队成为中国三大主力红军之一。
走在今日的七里坪镇长胜街,你可以看见当年革命年代的遗迹。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指挥部、鄂豫皖苏维埃银行、列宁市经济公社、七里坪革命法庭、鄂豫皖中西药局 …… 古朴的街道两侧,静静地排列着这些革命的遗迹,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展示着 70 多年前的人民共和国雏形。
1958 年 3 月 12 日,董必武同志回到红安,在视察革命老区七里坪时,挥毫赋诗: “ 残垒犹存旧战痕,义军根据地传名,而今建设能跃进,不愧当年七里坪 ” 。
湖北省黄冈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