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幸运,能在大型现代戏《李四光》中,饰演一个很重要的人物——江玫。
在我的演艺生涯中,塑造过各类古代女性人物形象,也在现代戏《未了情》塑造过放荡不羁的舞女俏妹,而像江玫这个三四十年代的知识女性形象却是初次涉及,能将江玫成功地搬上戏曲舞台,无疑对拓宽我的戏路子,提高我的表演素质,有着很大的益处。因此,我非常认真地投入在这个人物的创造之中。
为了塑造一个有血有肉,符合那个时代特征,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江玫的形象,在导演的启示下,我反复推敲剧本,对人物进行了认真的解读。
随着感性认识的增多,江玫一生的基本情况展现在了我的面前:江玫是李四光的得意学生之一,她跟随李四光到处考察研究,不仅学习到了地质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在李四光的身上也学得了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品德情操。这种思想情操体现在她爱科学、爱国家,爱民族,并决心为改变祖国命运而奋斗终生。
当对人物的背景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后,接着的任务是如何塑造出一个性格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江玫在《李四光》一剧中的戏并不算多,但在仅有的几场戏里,却闪现出了三四十年代一批爱国爱民族的热血青年的品质与情操。为了在舞台上展现出江玫不同于别人的独特性格,我将江玫的性格定位在性格开朗、敢作敢为、敢爱敢恨的基调上。在整个的表演过程中,我将这一性格特征贯穿于其中,使这个人物闪现出性格的光芒。
我在表演江玫时,通过如下的几个方面将她特有的性格体现出来:
敢爱,江玫对祖国有着一片赤子红心。三四十年代,中国还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只有发展科学技术才能彻底改变中国的面貌。而在这样的环境中,要想让地质学这样的基础学科发展起来,是异常艰难的。选择这样的学科等于选择了艰难险阻,贫困与枯燥,江玫毅然地选择了地质专业,希望通过地质事业的发展,弄清祖国的矿产资源,改变中国的面貌,振兴中华民族。这种选择本身就显示出了她的爱国情操。我在表演时,极力表达出江玫对地质事业的热爱。当可以证明中国有四纪冰川的砾石找不到时,她与李四光一样焦急万分,四处寻找;当砾石找到后,又是无比的喜悦。这种焦急与喜悦,完全是从爱国情感中引发出来的。即使是在动乱的撤退时刻,也坚持与李四光一起沿路进行考察,这种为地质事业的进步与发展,不怕艰难险阻的决心和行动,都是她对祖国一往情深的表现。
敢爱的特性还在她自主选择对象与表达爱情方式上充分表现出来。三四十年代的中国,虽然推翻了封建王朝,但封建残余的社会体制仍然充斥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从封建体制中走出来的女性,仍然受到封建意识的禁锢。在婚姻大事面前,她们绝大多数仍然沿袭着父母包办,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不能自主择偶,不敢自主择爱,更不敢主动地去求爱的模式,被动地接受指派的婚姻,过着无爱的婚姻生活。同样是生长这个时代的江玫,却彻底地冲出了封建思想的羁绊,主动寻找自己志同道合,可敬可爱的人为伴侣,并能向所爱的人主动示爱,求爱。找到江玫的个性特征后,我就在如何塑造这个人物形象上进行了细节与情感上的推敲琢磨。
在排练初期,发现自己与江玫存在着较大的距离。江玫这个人物只有二十出头,而我已是有个十来岁孩子的妈妈,为了准确表现江玫这个年龄段的神情特征,我只有重新体验少女时期女性的心理,认真体验初恋时的神态情感,拉近与江玫的差距,将她敢爱的性格表达得更为鲜明,贴切。我在排练与演出时,力求使自己回到二十年前,模仿出初恋少女的心态和情感。例如,在《考察路上》一节戏中,我尽量表现出江玫想要主动向朱森表达爱情,可又不好意思直接说出,只好转着弯,把话引到自己想说的内容方面来的复杂情感。当朱森对于江玫的引导提示木然不解时,我体验着江玫的神态,一步比一步大胆明显地向朱森表达求爱的主题。先是满含羞赧地背着朱森说:“我指的不光是人在一起,是……”朱森不解地问:“是什么?”江玫进一步轻声地解释道:“心在一起。”朱森仍然不明白:“我们都想为中国地质事业献身,这心还不在一起吗?”见朱森还不理解自己的意思,不得不用更直白的语言解释道:“我说的不是这个心……”此时安排了江玫与朱森一个阐明这个“心”含意的大段唱时,我站在江玫的角度,既表现她勇敢地表达情爱,又流露出少女特有的羞涩感。敢爱,决定了江玫勇敢地向朱森表达爱心时一步进一步的抛弃女性的羞涩感;羞涩,促使她不得不迂回曲折地表达。最后是勇敢战胜了羞涩,直接向朱森坦露了自己的爱心,使一对志同道合的学友,成为恩爱的夫妻。正是由于吃透了人物的情感,使我克服了年龄的差距,将这段爱情戏逼真地表现了出来。
敢恨,江玫愤怒揭露反动派的血腥统制。已是大学教员的朱森,带领学生参加了“停止反共,一致抗日”的游行,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忌恨,以贪污罪,将他抓进监狱,折磨致死。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江玫非但没有屈服,而是继承朱森的遗志,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坚决的斗争。她搭起了灵堂,公开的祭奠屈死的朱森;当着国民党官员的面揭露反动派杀害朱森的前因后果及所施行的毒辣手段,这无疑是对反动派进行了公开的挑战。而当国民党军官要举枪杀害李四光时,江玫勇敢地挡在李四光的面前,要替他一死。这种以死的代价来换取正义申张的行动,表现了出一代进步青年敢为正义而“恨”的英勇形象。
在这台戏中,江玫的语言和唱段安排的并不多。怎么样在这有限的舞台场景和语言条件下,将江玫敢“恨”的性格鲜明的展现出来呢?经过反复的思考,我深入人物的内心情感,将激情倾注在有限的语言上,充分表现出江玫的个性特征。我在《朱森之死》这场戏的开场时,不仅要表现出江玫对丈夫之死的“悲”,而更多的是表现对国民党迫害进步人士的“愤”。我此时表面步履缓慢,面无情感,但内心却积压着满胸的怒火,这怒火是一次大于一次爆发出来的。当李四光问到朱森的死因时,江玫虽然有怒,但“悲”是她的主要情感;而当国民党官员继续诬蔑朱森时,在“愤”的驱使下,江玫毫无顾虑地向武装到牙齿的军人进行了揭露与控诉。在不多的语言中,我使每一个字都斩钉截铁,掷地有声地吐了出来,如同利剑刺向敌人的心窝,也如同向敌人进行回击的宣战书,将仇恨所激发的情感充分展示出来。当李四光可能受到反动派毒害时,我快步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胸膛去抵挡射向李四光的子弹。我用这样充满仇恨、视死如归的表演,刻画出了一位爱国、爱民族新知识女性的形象。
这场戏的后半,编导用了大量的笔墨刻画李四光敢于与反动派正面斗争的语言与行动,我在没有语言的情况下,完全用表演表达江玫悲愤填膺,毫不畏惧的神情。当李四光怀着沉痛的心情念出悼念朱森的念出祭文、揭露反动派的罪行时,我随着李四光所念的内容不断调整自己的情感,使江玫的悲伤激起了李四光的愤懑,而李四光的愤恨又激起了江玫对反动派的仇恨。让悲壮的氛围浓烈地渲染出来,将剧情推向了高潮。
通过江玫这个人物的刻画,使我深深认识到到,只有深入人物的情感,刻画人物个性,闪现出人物独特的性格火花,才能将人物演真、演活,塑造出一个让观众喜爱的人物形象。
湖北省黄冈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