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除东、西、南三条河谷走廊的两岸,间有狭长平地外,余系丘陵山地。河的两岸因是交通要道,经商耕种都较便利,故居民较多。十里八里,即有二、三十户小市鹿,三、四十里有数百户的市镇。其他居民都散居在依山傍水的山麓、半山腰及山顶的台地,这些零星村落,最大的二、三十户,小的十户八户不绰,单门独户的也不少,故非常分散,不象平原地方,一个村落动辄百户乃至千多户的集居情形。同一村落的各户几乎都是同族一脉相传,再经分居所形成,除非某户人口或产业发生重大变化,很少有外人参与其间。各族有美奂美轮的祠堂供奉历代祖宗,故祠堂所在代表该族迁入的发祥地。这些家族村民最大的好处是充分发挥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的互助精神,而远居十里以外,也都非亲即戚,或是互通有无,所以每户对四周人家皆能了若指掌。
对于住家环境,英山人根据他的生活需要与习性,定有一套与都市人大异其趣的选择条件,他们讲求的条件是屋基、鱼塘、竹、晒、茶、园等项,屋基有了好的风水,可使人旺财兴、子贵孙贤,前有池塘便利养鱼洗濯,稻场宽敞,可供晒谷及婚丧喜庆等活动,兼有竹林为屏障,既增美观,复可弥补地形的缺陷,使住处产生紧凑宁静的情调;后有山坡,可以种茶,更有栽树浓荫的隐逸感,侧有园圃,种植瓜果蔬菜,饲养牛、羊、鸡、鸭、猪,使佐餐佳肴,能以自给自足。至于道路两旁住户,以便利经商为主,只择位置是否适中,而不讲求别的条件了。
英山人住的是平房。纵然有楼,只供储藏物品,不作居家之用。因顶无天花板。属檐瓦缝不够密封,炎夏闷热难当,经久不散,隆冬寒风内透,砭人肌肤,故英山人有“六腊不登楼”的说法。房屋建筑,视贫富差距而异,所用建材,约分三种:富足人家住的是青砖瓦屋,也有雕梁画栋的,小康之家,土砖瓦顶;贫苦者草顶土墙,竹庐茅台非常少见,房屋的大小,与财势,人口有密切关联,建筑式样主要依地形而定,不象平原地方,有三台院、四合院等固定形式。但也有一共同准则,正面远观主房横陈一字形。向后延伸,增加二至三幢不等,最多的达九幢。大门开在中央。入内为厅堂,依幢数和多寡。区分前、中、上等厅。厅与厅间有天井,天井两侧是回廊,上厅供奉“天地君亲师位”六宇及祖宗牌位,厅的两侧是书房、客房、卧室等,再次为厨房和杂室,牛栏、猪舍在前院旁边或侧后方。若已分居,厅堂仍然共有,各家如有婚丧喜庆。都假厅堂举行,俨然仍如一个大家庭。
湖北省黄冈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