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春管窑手工制陶,可追溯到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素有“窑州”之美称,是湖北省著名的日用陶和工艺陶产区之一。它秉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制陶工艺的精华,生动完整地再现了古老的制陶过程。虽然由手工作坊变成工业化生产,但仍有一些老艺人执着地守着龙窑作坊,进行着管窑的保护和传统工艺的传承,从不曾因王朝更迭而停烧的管窑,几百年窑火依然未断。
1985年5月,全国首届陶艺家会议在岚头矶工艺陶器厂召开。1987年,管窑镇被湖北省政府命名为“陶器之乡”。
管窑手工制陶技艺长期浸淫于鄂东地区原汁原味的民风民俗之中,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器形古朴厚重,刻划简洁生动,釉色流光溢彩,兼具艺术和实用功能”的基本艺术特征。
尤其在刻划工艺上,管窑手工制陶技艺吸收了民间剪纸、国画的艺术风格,为了适应这种风格的需要,必须在胎面上施以一层化妆土,通过划(画)、刻、剔等技法,利用坯底色釉下装饰,使纹样的局部与整体、纹样与底色形成对比,反衬出纹样的轮廓和形象。通过制陶工匠们随心所欲、简练而遒劲的笔触,画面主题生动而传神。在刻划题材上,主要以生活中的花鸟鱼虫为主,“喜鹊闹梅”、“鲤鱼穿莲”、“鹭鸶采莲”等最具代表性。
2007年6月,“蕲春管窑手工制陶技艺”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湖北省黄冈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