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市文曲戏剧团送戏下演出剧照
1986年,广济文曲戏《苏文表借衣》参加湖北省首届戏剧艺术节获戏剧音乐创作铜奖。
文曲戏源于鄂东广济(现武穴市)和黄梅太白湖区,流行于鄂、皖、赣三省毗邻县市。它历吏久远,早在明朝万历十一年(1538年)黄梅县志就有“以文曲泳赞太白渔歌”的记载。黄梅始称调儿,南昌、九江叫做清音,宿松、安庆谓之儿家腔、文南词,广济则称之为文曲。
文曲戏是从坐唱演变发展的,声腔有文词、南词、四板、秋江、平板五大正腔和八十多种曲牌组成。它开始是由一人操琴伴奏,一人操板主唱,在很长时期内主要是盲艺人和逃荒卖唱者传播。
清末民初,文曲开始在年节观灯时搭台演出。一般是在台上坐唱,后来受汉剧等戏曲形式的影响,坐唱中出现装扮男女,分角演唱,即在叙事曲目中插入或为一生一旦,或为一丑一旦的片断表演。演出了《苏文表借衣》、《宋江杀惜》、《点药》等小戏,受到群众欢迎。
20世纪30年代,文曲戏在广济得到较大发展,职业、半职业戏班达三四十个,各班都有10数人以上规模,还多次出现过广济、黄梅两县四十五位艺人联袂登台,连演几天“会戏”的盛况。
特别是在1937年,广济艺人程三爱大胆培养女演员,使文曲戏的声膛更为丰富多彩,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女艺人查爱香、蒋凤翠等演唱尤为出色,群众称她们为“十万三”、“八万五”(意为价高艺绝)。到50年代,职业、半职业戏班达到80多个。
1960年,广济县人民政府组建文曲戏剧轩,文曲戏的唱腔和表演随之丰富和提高,服装道具也有了讲究,演出质量提升很快,剧团还先后创作和移植了近百个剧目,如创作了现代戏《一把刀》、《两把竹椅》、《投红军》等。
1974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地方戏剧专题节目中进行播放,1985年,文曲戏《苏文表借衣》获湖北省首届戏剧节银奖。
湖北省黄冈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