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婚姻程序在我国有数千年历史,尽管沧海桑田,世事变幻,婚嫁礼俗时有变化,但中国是礼仪之邦,婚姻礼仪并未减少,只是不同时代形式有所改变。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罗田境内,婚嫁礼仪大同小异,各个地方稍有区别。
说媒:罗田乡俗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男婚女嫁都需媒人说合才能结亲。一般是男方央求媒人物色女方人选,男方认为合适就让媒人去女方家提亲。提亲后,男方理所当然要给媒人一定的报酬。也有媒婆招揽生意,主动到男方或女方家联系,想方设法去撮合的。媒人又称“月老”,是古时专门从事婚嫁介绍、撮合婚事的职业者,能说会道,能见风使舵。
合八字:又叫“换庚帖”。媒人说合男女两方后,女方报出年庚八字,男方就请算命先生查看两方的生辰八字。如果双方属相不相克,门第相当,亲事可成,就准备写庚帖,选择合适的日子两方互换庚帖。
启媒:女方应允亲事后,男方就置办“启媒酒”。男女双方至亲长辈会同媒人,到男方赴宴,互换庚帖。庚帖有固定的格式,文字文雅吉祥。启媒酒相当丰盛,接待规格很高,陪客都是家族长老或主事者、当地绅士或有名望者。
订婚:即定亲或相亲。男方备礼到女方家里,决定婚约。除媒人外,女方约请当地德高望重的长辈来主礼。男方的定亲财礼包括衣服首饰、鱼肉烟酒、果品副食、香烛礼包等,称为“彩礼”。定金用红纸包上,称为“红包”、“喜钱”或“定钱”。男方的彩礼视家庭境况而定,一般都比较阔绰。女方将男方彩礼先呈放祖先灵位前祭拜,然后收礼,收下大部分,小部分返还。订婚酒由女方承办,男方视情况给予适当酬金。定亲后,男女双方改口称呼对方的长辈。
过路上门:定亲后,男女需要互相走动一下,以便加强了解,称为“过路”或“上门”。一般是男先到女家,然后是女到男家。“女婿上门”或“媳妇过路”都是家庭大事,丰盛的筵席必不可少,陪同的伴侣精挑细选,长辈喜笑颜开,晚辈彬彬有礼。
送时节:端午、半年、中秋、年关这些重大时节,男方要置办礼物去女方送节。一般端午、半年中选取一节,中秋、年关中选取一节,一年中送夏、冬两次时节礼。夏节送夏衣及夏日用品,冬节送冬衣及冬日用品。
定婚期:俗称“看日子”或“定日子”。结婚是人生至关重要的大事,必须慎重其事,不能随意。男方请算命先生选择吉日作为婚期。婚日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推算选择,避免年禁、月禁和日禁。例如男方年禁:鼠禁马,牛禁羊,虎禁猴,龙禁犬,蛇禁猪,前者是男方属相,后者是地支年份,属鼠的不能马年结婚,属牛的不能羊年结婚,属虎的不能猴年结婚,属龙的不能犬年结婚,属蛇的不能猪年结婚。看日子百不逢一,也有不看的,固定在花朝、中秋、腊八、腊月二十四、二月十九等几个特定的日子完婚。因为花朝是百花节,中秋是团圆节,腊八是佛祖节,腊月二十四诸神放假、祖先回家,二月十九是好为人间办好事的观世音菩萨生日。
送日子:选好结婚的日子,男方就备办彩礼把日子送往女家,谓之“送日子”,实际上就是送达催婚书。日子写成书柬,雅名“龙书”、“凤笺”(或称“龙笺”“凤柬”),有固定的格式。书柬装在礼盒中,上压松柏枝叶,还放些五彩丝线,意思是松柏长青,永结良缘。礼盒贴上喜字,写上“良辰吉日”、“鸾凤佳期”之类的喜庆语。送日子的彩礼是猪肉、喜饼、衣物、首饰、化妆品及“压日子钱”若干。女方受礼若无异议,就收下日子,同时开出“利市”(红包小礼)。送日子的时间要早于婚期一定的时间,以便男女双方备办接妆和嫁妆。
办婚妆:男方送日子后,就紧锣密鼓置办婚妆。女方收到日子后,就备办嫁妆。男方要装扮新房,制作牙床,添置家用各种生活用具。女方要缝制被套衣枕,新制箱笼柜厨,配制桌椅盆桶等,还准备一些瓜子花生、桂圆枣子之类的副食果品,一来求取吉利,二来为闹新房需用。姑娘出嫁有“哭嫁”的习俗,且哭且诉,其内容除诉说亲情难舍而外,主要是“哭嫁妆”,尽可能向父母多要嫁妆,充实日后的生活。
行婚礼:婚礼是婚嫁程序中最主要的内容,喜庆色彩浓郁,庄重热烈。婚礼分别为女方“出阁礼”和男方“拜堂礼”两个系列。婚礼之前,男女双方各自发出请柬,广泛邀请亲朋戚友前来参加。婚嫁之日,备办丰盛的酒宴,招待八方来客。闺女出阁前,要大哭一场,称为“哭嫁”,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眷恋和惜别之情。有的家庭还慎重地吃分家饭,意味着女儿从此从家里分离。出嫁的姑娘要“开脸”,由开脸婆用丝线将面部胎毛绞尽,再用脂粉化妆。绞尽胎毛,意思是褪掉胎毛便成大人了。出嫁酒宴一般在早上举行。酒宴后,女方家长便发出嫁妆,一件一件交给男方接嫁的主事者。发嫁妆时,女方来客可趁机凑热闹,向男方索要喜糖喜烟。发完嫁妆,就举行辞祖礼。女方家长在祖宗牌位前摆好香案,新嫁娘向祖宗跪拜辞别。辞祖礼毕,亲朋戚友向新嫁娘送“眼泪钱”,新嫁娘上轿赴婆家。上轿时,新嫁娘红衣红鞋,戴凤冠霞帔,蒙红盖头,可谓大红大紫。上轿后,新娘“哭轿”,情真意切,感天动地。男方迎亲的有叔父(或兄长、姑父)主事,蜡烛姑二人,抬嫁妆人员若干人,乐队一个。迎亲主事者提着礼盒,内面有青铜镜(避邪)、松柏枝叶(长青),还有十枚铜钱十粒米(意为“十全十美”)。新娘上轿后,乐队奏乐,一路上敲锣打鼓吹喇叭,好不热闹。花轿抬到男方村头,男方已经摆好香案,迎接花轿,举行“回车马”仪式。主礼者颂《回车马文》:“乾坤合璧,阴阳分明;男女居室,人之天伦;父母共愿,夫妇同心;子掌卿印,殿试扬名;清酒三献,庆颂归门;香烟缥缈,辉耀门庭;琴瑟韶华,鸾凤和鸣;喜音喜乐,再请再兴;恭贺贵府,百子千孙;彩轿升堂,大乐奏迎。”颂毕,请女籍城隍土地并列祖列宗御轮返驾。礼成,新郎开轿锁,“摸轿门”,由牵娘搀新娘出轿到厅堂。婚礼俗称“拜堂”,举行的地点是塆子中的大梼(tao)或家中的大厅。拜堂礼由司仪主持,主婚人祝词,证婚人证婚后,夫妻拜天地、摆高堂、夫妻对拜,喝交杯酒,来宾祝贺,在乐队的鼓乐声中“走礼”,随后发放喜烟喜糖。拜堂完毕,两名蜡烛姑牵着新郎新娘入洞房。婚礼结束,喜宴开始。筵席按亲疏长晚摆座次,媒人及主婚、证婚人坐主席,舅叔姑姨等长辈理所当然坐上席。喜宴酒菜丰盛,新郎新娘及家长分别到席前敬酒,气氛异常热烈。时至当代,婚礼逐步演变为雇请婚庆公司操办,仪式中西结合,专业而时尚。婚礼和筵席的地点也改在酒店举行,迎接新娘由花轿改为轿车。迎亲的队伍由六辆或八辆轿车组成,浩浩荡荡,阵势壮观。当然,在婚礼之前,新郎新娘要去民政单位领取结婚证,有合法手续,还到专业照相馆拍结婚照,留作永远的纪念。
闹洞房:新婚夫妻的新房称为“洞房”。晚宴时,新婚夫妻在新房喝“圆房酒”后,塆里的后生姑娘就前来“闹洞房”。新娘摆出糖果瓜子招待来客,青年男女相互打闹嬉戏。年长者也可参与,俗话说:“新大姐房中三天无大小。”“闹洞房”主要活动是“撒帐”。“撒帐”是一种在娱乐中祝喜的表现形式。撒帐者手拿茶叶绿豆米、枣栗花生果,一边口中念念有词,一边向婚床上的新娘撒去。撒帐者每念一句,就撒一把,把新娘逗得团团转,围看者高喊:“喜啊!”撒帐词有雅有俗,其内容无非是祝赞之类。在三里畈一带流传一则撒帐歌,据说是出自浠水状元陈沆之手,全词是:
天上初停织锦梭,鹊桥搭就渡银河。七香车上笙箫发,百宝栏边笑语多。两姓姻缘偕凤卜,一宵和意订鸾歌。金钱抛入红罗帐,共拥蟾宫瞧月娥。
撒帐春,春色浓,状元走马趁花风。千家旧苑杨烟绿,十里长堤杏蕊红。疲鹤驾,打鸾封,彩楼高起五云中。双双共对菱花镜,疑是同来珠蕊宫。
撒帐夏,夏风和,西湖堤上听笙歌。吴姬荡桨翻红袖,越女采莲弄碧波。人影散,夕阳过,月下相逢欢更多。闲情莫叙陶朱事,云雨巫山神仙乐。
撒帐秋,秋景清,蓝桥有路会云英。人来福地三分喜,月到中元十倍明。开绣闼,鼓银筝,醉倒金乌彩烛明。画屏隔断防人听,唧唧微传私语声。
撒帐冬,冬气寒,客路初逢吴彩鸾。绣襦迎风霜露滴,彩烛摇曳红光冉。金翡翠,玉栏杆,红袖挑灯带笑看。关雎一夜偕琴瑟,上苑千秋瓜瓞绵。
星斗移时酒兴酣,霓裳闲唱杨柳岸。抛残郭璞三升豆,偿还子孙十万钱。半夜明烛人是玉,一窗皓月客如仙。名花万朵争探看,共赏溪头并蒂莲。
撒帐已毕,万事大吉。百子千孙,万代富贵!
闹洞房直到半夜才结束,新婚夫妇待来客走后才有休闲时间。
回门:新婚第三天,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称为“回门”。新郎须带薄礼,接受岳父母的盘问,表示对妻子的忠诚。回门实际上是让女方父母察看一下女儿新婚的状况。新婚夫妇下午返回。至此,男婚女嫁全程活动才告结束。
自从国家有了《婚姻法》之后,婚礼形式与历史传统风俗有了很大改变。男女自由恋爱,减去了说媒、合八字、启媒、订婚、闹洞房、回门等习俗,保留了过路上门、送时节、定婚期、送日子、办婚妆、行婚礼等程序,彩礼也随行就市不断攀升。最主要的改变是革去了“媒妁之言”订终身的陋习,以领取结婚证的形式稳固了婚姻的法律保障。
湖北省黄冈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