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东路花鼓,以哦呵腔、畈腔等山野唱腔行板,以锣、鼓伴奏为主,富有大别山地域特色,是源自西路花鼓的楚戏的姊妹剧种,清中叶以后在此地世代口耳传授,从第一代师祖陈兴太至21世纪初期已有9代传人,前7代的多名老艺人20年前就上了《湖北省文艺志》。
位于大别山南麓的罗田县是京剧鼻祖余三胜的家乡,它地跨东经115°06′至115°45′,北纬30°01′至31°12′。海拔1729.13米的大别山主峰坐落其间为最高点,全县以山区为主,丘陵次之,地势南高北低,最低处海拔46米。 长期以来,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农民们在劳作和生活中“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当地歌风盛行,砍柴、放牛、采茶、摘桑、插秧、薅田等山野田畈皆有歌唱,由此便产生了最具地域特色的“哦呵腔”、畈腔、采茶调等,东腔戏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不用丝弦,只有击乐和吹奏乐伴奏;一人唱,多人和,台前唱,台后和;它演唱方式灵活,既可在舞台演出,又可化整为零在私人住宅唱坐堂;它发音高亢,吐词用罗田方言。它的唱腔一般分正腔和小调两类,正腔包括东腔、对腔、叹腔、二行、火攻、四平、二高腔等,小调有“采茶调”、“扳笋调”、“挂灯调”等。随着时间推移,行当由过去小生、花旦和丑角为主演,发展至青衣、老生、花脸等多行当演唱的地方戏。因为它的道白和演唱基本以罗田方言为主,唱词通俗,贴近本土,因而当地甚至大别山一带在传统节日、婚丧喜庆,或者唱庙戏时,必定要请东腔戏班。
罗田东腔戏共有72种板腔,现保存的有其中的50余种,有《珍珠塔》、《秦香莲》、《天仙配》》、《全家义》、《血掌印》、《白布楼》等30个大本子剧目和《拦马》、《教子》、《站花墙》、《牧羊》等30个中小戏剧目。
罗田东腔较著名的艺人先后有黄继清(本县白庙河人,生于咸丰年间1851年)、黄大结子、黄二结子(黄继清之子)、余八(外号余八相公,本县胜利廖家坳人,生于咸丰1861年,擅长旦角,所带徒弟中较有名的是红安人戴哈巴)、潘凤仙(本县城关人,擅长旦角)、喻小舟(本县城关人,擅长生角)、晏仲芳(本县北丰人,擅长丑角)、许伯奇(本县白庙河人,擅长旦角)等。
我国戏剧音乐家刘正维撰文指出:“鄂东北活跃了几百年的一支本地哦呵腔,正是人声帮和,锣鼓伴奏。它影响很大,到处流传。几百年来,成了鄂东北、陕西、豫南、湘东北、赣北、皖中南、浙西与闽西等八省区花鼓戏、采茶戏主要声腔,并组成了打锣腔声腔系统”。由此可见,研究中国戏曲,不能不研究东腔戏。罗田东腔戏的产生形成及其内容,特征和传承经历及其影响在中国戏曲史中实属罕见和重要
湖北省黄冈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