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民间艺术

发布时间:2013-12-26 14:25:42

  说  书

  说书又称说鼓书,多为民间艺人在茶馆内、树荫下、纳凉地等固定场所坐台表演。艺人——边有节奏地敲击小鼓和牙板,一边说唱。演唱内容多为民间话本、传奇故事,也有《薛刚反唐》、《隋唐演义》等长篇鼓书。 

  踩高跷

  踩高跷,民间歌舞表演艺术之一,以群体为主,多随舞狮,玩灯队伍一同表演。表演者在腿部扎上1—2米高的木棍(叫高跷),装扮各种戏曲故事中或“仙女散花”、“八仙过海”等人物造型,通过奔跑、跳跃、扭踩、单腿蹦跳,双腿劈*等高难动作,表现各种人物性格。 

  抛绣球

  抛绣球,民间歌舞表演艺术之一,多以群体表演形式登场。绣球用五色纸或丝绸扎成,悬挂在缠有各种彩带的竹竿上。主舞者执竿,踩着十字步,随音乐节拍将绣球上下左右欢快舞动。伴舞者有的执彩扇,有的持彩带,去触动绣球。执球者与伴舞者协调配合,边歌边舞,节奏明快,旋律流畅,舞姿动人。 

  唱渔鼓筒

  唱渔鼓筒,又称道情,黄梅民间说唱艺术之一。道具为1尺3寸粗,2尺4寸长的楠竹筒,筒口蒙上鼓皮做成渔鼓。演唱时,艺人左手臂挽住筒身,左手指拍击鼓面,边唱边舞边说,颇具特色。唱腔多采用采茶调曲牌,内容多为传统鼓子词或现场即兴创作。表演风格有三下响或两下响,均受群众欢迎。 

  打连厢

  打连厢,民间歌舞表演艺术之一,多与舞龙舞狮队伍结伴表演。艺人多选用1米长的竹竿,两头将竹节打通,嵌进数枚铜钱。中间缠着彩带,两端系上花须,制成连厢。表演者持连厢分别撞击手、脚、肩、腰,发生有节奏的响声。表演时,男女青年列队,边舞边唱,边打边跳。连厢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响声清越,动作轻盈。以步调一致,动作整齐为好。 

  文曲戏

  文曲戏,又名“文词”、“调儿”,是丝弦小曲的一种,因其曲牌《文曲调》而得名。由黄梅南部平原湖区的渔歌、小调、打硪歌演变而来。先为盲艺人选水荒沿门卖唱,发展为三四人村头坐唱,到1914年后才正式搬上舞台,形成一种地方戏曲。其传统剧目分大本、小曲两种。大本多移自汉剧,小曲来自江浙小戏,共有《陈姑追舟》、(金莲调叔》等近百出,内容多以人民生活、爱情、婚姻为题材。其唱腔优美婉转。主调有“文词”、“平板”等10余种,小调也有百余种。既能表演宫廷大戏,也能表演民间生活小戏和民歌小调,丰富多彩,深受欢迎。

湖北省黄冈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