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风县丝弦锣鼓属于民间音乐类器乐分类,是民族打击乐和民族弦乐组合而成的音域宽广、音色优美、阵容较大的民间音乐门类。
丝弦锣鼓与团风县民间民俗活宗族祭祀活动及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有云:“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可见(锣)鼓在民间民俗中作用非同一般。每年从欢锣喜鼓闹新年起,到腊月各乡里社区、姓氏宗教为新一年的欢庆准备龙灯和打点宗教、祭祀活动,准备在参加各种乡间集会、庙会中一展雄风为止,丝弦锣鼓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丝弦锣鼓不公在生活中为人民群众的精、气、神起到了鼓舞和振奋的作用,也为民间社会的和谐和团结起到了凝聚作用。
由于团风县以山区丘陵为主,在山区和丘陵地带,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交通闭塞,民风醇朴,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形式比较单调,丝弦锣鼓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的文化生活形式,在集镇和广大农村受到热烈欢迎,常伴随龙灯、旱船等民间艺术形式,成为年节喜庆中的高尚文化艺术享受。现团风县贾庙、上巴河、淋山河等地,尤其是杜皮,这种民间的丝弦锣鼓队,在当地老人的记忆中长盛不衰,并且,各支队伍都有自己的特色的曲牌曲谱。每逢新年、元宵、乡间庙会,往往自发地展开友好的技艺比赛。这些活动,活跃了乡村气氛,为农村社会的和谐产生了凝聚作用。
目前,由于受到西洋器乐的影响,学习民间器乐的年轻人不多见,有许多民俗活动衰退,队伍后继无人。又由于曲牌、曲谱大都没有粉本,主要靠口传心授,因此,丝弦锣鼓这种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抢救和保护。
湖北省黄冈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