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县位于湖北东部、长江的北缘。这里是鄂东重镇,有“九省门户”之称,明清时代成为重要的商埠码头,是整个鄂赣皖物资进出的集散中心。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这里的长途运输只能靠水路船运,黄梅县境内主要河流有长江、县河、濯港、东港、西港等,最大的湖泊有龙感湖、太白湖、源湖、感湖,其他小湖有三十多个,湖泊面积27万亩。水利资源丰富,水上运输发达,沿岸的劳动人民大多以行船运货为生,船舶近千,桅杆林立,船工不足一万也有八千,每只大型木船的纤夫不少于二十人。在逆水行船拉纤的过程中,为了集中力量,振奋精神,统一步调,自然而然出现了一种由地方小调转化成的独特的劳动号子,这就是黄梅船歌。黄梅船歌是黄梅水上歌声的统称,包含采菱曲、夜行船歌、路水歌、太白渔歌、捞水草歌等。船歌多在行船、扬帆、停靠港湾时唱的,没有伴奏,不用道具,可即兴填词,也可以说唱故事。船歌近似山歌,多徵调式,如《不觉来到姐的家》每一乐句都采用级进与四度跳进组合而成,分上下句相呼应,中间穿插,字多腔少,旋律简朴,曲调协和,委婉动听,歌唱时很讲究口语咬字,连念带唱,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黄梅船歌以反映船工们苦难生活和劳动场面为主题,没有固定的唱本和唱词,也不需要专门从师,全凭先辈口授,代代相传。这些号子大多因时因地因人即兴而起,脱口而出,虽然比较通俗,但豪气冲天,充满了艺术魅力。其句式分七字、五字两种,一般是由一人领唱,众人合唱,气势磅礴,浑厚有力。另外,也有专门唱给船老板和旁观者听的号子,如“高山乌云即刻到,拉纤好比过天桥。泥烂路滑难行走,汗水雨水流成槽”,“风儿吹来河儿弯,情哥搭信要鞋穿”等等。《采菱曲》是姑娘们采菱时节唱的歌。如《小小船儿头向东》、《郎在河中淌竹排》;《夜行船歌》又称东港船歌,是夜间行船时船夫所唱的歌。它是少见的商调式。如《多亏情哥荡夜河》、《铁树开花我就回》;《路水歌》又叫水路歌。是往年船夫行船导航唱的歌。如《浏阳万载不归家》、《一寸黄土一寸金》、《只望哥哥年胜年》;《太白渔歌》是因黄梅县内的太白湖而得名。太白渔歌节奏自由,旋律悠长叠宕起伏,多为五句子的句式结构。如《手捏竹篙节节高》、《正月初一拜姐年》、《一条手巾九百九十九根纱》;由于地域不同,黄梅船歌可分为上河腔和下河腔两种。上河腔在分路以上、新开以下的区间唱。由于这里地高水急,河面狭窄,滩头礁石较多,行船运货十分艰险,故船工号子高亢有力、节奏明快、衬词多于唱词、富有大无畏的战斗精神。该类船号以摇橹数板为主。如《补破瓢》。
黄梅船歌主要传唱人有:新开镇杨泗庙的叶汉托、大河镇雷咀的雷正启、雷火祥、孔垅镇张河的张捞伢、潘丙松、新开镇黄哲符的黄太尔、下新镇的毛宛贞、小池镇的张行江等。
黄梅船歌原随商船的产生而形成,又随商船的发展而发展,随木板商船的消失而濒危。改革开放以来,交通事业突飞猛进,汽车、火车运输取代了东西河流域的水上运输,百分之九十的船民早已改行,另谋生路,船工拉纤已成陈迹。老一辈的船工也因年事已高,相继离世,在此情形下,曾经名扬中外的古老的东西河船工号子正濒临着失传的危险。(詹玮 )
湖北省黄冈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