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多彩黄冈 > 海峡随笔

台胞尉竞生的猕猴情结

发布时间:2014-01-03 09:06:33

  作者:罗伟 王淑存 在大别山腹地的湖北省英山县,有一块硕果挂满技头的200亩猕猴桃基地,其创办人是英山籍第二代台胞、英山奇异猕猴桃种植有限公司总经理尉竞生先生。自从1997年尉先生投资200多万元创办猕猴桃基地以来,不仅给当地带来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也给村民带来了致富的新门路,还带动了英山全县猕猴桃产业的大发展。全县新发展猕猴桃基地2000余亩,2001年收益达2000多万元。 

  尉竞生先生的父亲十几岁就离开英山到台湾,从此再没有回来。临终前父亲拉着长子尉竞生的手嘱咐道:一定要回家乡看一看,为家乡做点有益的事情。1996年3月,42岁的尉竞生带着父亲的期望和嘱托,转道香港回到故乡——英山县山溪坳村。当他看到村里经济困难,村民们的生活还不富裕时,心情很不平静,当即决定回乡创业,为乡亲们打开致富的大门! 

  为了选准经营项目,尉竞生上北京,赴武汉,向专家、教授请教,对英山县山溪坳村的土质、土壤、气温、降雨量、经纬度等情况进行分析和综合论证后,确认这里适宜种植猕猴桃。项目选定后,为了掌握种植技术,尉竞生又到北京农学院进修林果专业6个月。 

  1997年5月,尉竞生回到家乡,与山溪坳村委会签订200亩荒山40年的承包经营合同,创办猕猴桃基地,并在村民中招聘20多名员工。8月,英山县奇异猕猴桃种植有限公司在乡亲们的鞭炮中正式挂牌开业了。 

  英山是一个贫困山区县,在这里创业就意味着远离舒适的环境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尉竞生对此却满不在乎,他说:“既然回乡创业,我就不怕吃苦,为了帮助乡民们早日脱贫找到一条致富路,我心甘情愿用我一人的苦换来大家的甜。”从此尉竞生和妻子王晓带领公司员工,雇请当地100多名村民开始在荒山上修路、除草、整地砌岸、打凼积肥、架线通电。尉竞生和工人们一道干在工地,吃在工地,几个月来,人瘦了几十斤。1997年10月的一天,尉先生在回家途中不幸被摩托车撞倒,医院诊断为轻微脑震荡,右肩锁骨骨折,需手术治疗和卧床休息。但尉先生放不下工地的事,在医院仅住了10天就吊着绷带上了工地。妻子劝他多休息几天,他说:“时间不等人,必须在明年春天以前干完猕猴桃种植的前期工作,不然就会误了季节。”公司的员工和当地村民也被尉先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所感动,大家齐心协力,经过5个多月辛勤劳动,200亩的荒山坡栽上了8000多株从武汉引进的优质猕猴桃苗——金魁1号。昔日的荒山变成了果园。 

  几年的辛勤培育,猕猴桃的枝条爬满棚架,开始挂果了。2000年,基地里的棚架一片连着一片,架下的猕猴桃一串接着一串,满山的猕猴桃长得有乒乓球大小了,丰收的景象煞是喜人。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从6月份起,一连5个月的大旱对猕猴桃的生长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尉先生没有退缩,他买来几千米水管,在山上开挖6个蓄水池,组织员工抗旱保丰收,终于保住了猕猴桃的收成,挂果当年就收获猕猴桃10万公斤。尉竞生将大部分果实销往武汉、广州等地市场,又把那些长得较小的果子摘下来,从随州请来酿酒师,采取天然发酵的方法,酿成猕猴桃果酒,每瓶可卖到50—90元。 

  猕猴桃基地初步建成后,尉况生先生又在基地引进种植日本大仙桃、美国黑李和台湾凤犁等新品种,还间种了西瓜和草莓,扩大了经营范围。在基地建设中,尉先生十分注重环保,饲养了1000多只喜食昆虫的褐蓝鸡,10多只鹅,并开挖池塘养鱼,减少了农药化肥的污染,也提高了果园的综合效益。现代化的管理,使猕猴桃基地已成为一座四季瓜果飘香的花果园和农业生态园。几年来已有近千人到基地参观取经。湖北省副省长、原黄冈市委书记刘友凡参观该基地后,高度评价了尉先生艰苦创业、带领乡亲致富的精神,鼓励他把基地建成鄂东山区的农业产业化样板基地。 

  尉竞生先生的猕猴桃基地成功了,但他并没有忘记创建基地的初衷。当地村民因该基地的兴建,每年直接增收20万元。同时,尉先生还拿出1万元,资助4名贫困学生;投资4万元,解决了当地村民吃水难的问题。 

  又到收获时节,满山的猕猴桃挂满技头,丰收在望,仿佛在向我们昭示,英山奇异猕猴桃基地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湖北省黄冈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