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朝珍 林永迪 周柏林清明节前夕,台胞周海珊得知弟弟周叔珊病重的消息后,不顾自己摔伤、身体尚未完全康复,心急如焚地在大女儿的陪伴搀扶下,千里迢迢从台湾飞抵厦门,经过两天一夜的疲劳奔波,终于回到了久别的故乡——湖北省罗田县白庙河乡白庙河村6组辗边垸。为抢救病入膏肓的弟弟,他不惜一切,体现了兄弟手足情深。
周海珊1926年1月出生,1943年7月毕业于罗田简易师范科,1944年在东安河乡初小(今大河岸镇姚家咀小学)任教。抗日战争胜利后,随同学一起到原武昌青山国民小学教书,1949年,成为流亡学生,经广州到了台湾,后被台湾基隆二庆高中聘为美工科主任。1980年,在台北西湖高商教国文,5年后退休。尽管他晚年生活其乐融融,但他对家乡父母、弟弟、妹妹的思念却与日俱增。
上世纪80年代,两岸开放探亲后,他终于从朋友处了解到家乡的情况,得知父母已故,却未能尽孝,他非常内疚。自幼多病的弟弟年轻时靠理发为生,过惯了游荡的生活,终生未娶,又不会种田。居住的房屋也因年久修被雨水淋垮了,生活陷于困境,成为乡村照顾的对象。周海珊得知这些情况后,写信给弟弟,让他不要给国家增加负担,自己主动挑起了照顾弟弟的生活责任。二十多年过去了,尽管他不在弟弟身边,但他对弟弟倾注了做哥哥的所有真情,对他的关怀无微不至。每年他都给弟弟汇足生活费,并出钱为弟弟在白庙河街买了两间整洁的楼房。
1992年7月,听说弟弟患上肾结石,周海珊急得一夜未合眼。他想尽千方百计,终于从台湾第一次回到了久别的故乡,在弟弟住院期间,一直陪守在病床边。弟弟康复出院之后,他又找来妹妹,叮嘱他们要照顾好弟弟。一切安排妥当后,才放心地回到台湾。此后,每隔三五年,他就回家一次,看望弟弟、妹妹和亲朋。
“逢年过节,我心里总惦记着弟弟,不知他是否有肉吃,有酒喝……”周海珊说,每逢过年,他总是早早就将钱寄回来,打电话嘱咐弟弟多买点年货、衣服和鞋袜等。为了不使弟弟寂寞,他特意给弟弟买了一台电视机。去年腊月,周叔珊又生病了,本想回家看望弟弟的周海珊,因年迈不慎左腿摔伤,正在医院治疗,他打来电话,拜托外甥女夫妇照顾好弟弟。 4月3日,周海珊从电话中了解到弟弟病重了,他顾不得自己大腿摔伤还未康复,就由大女儿周远芳陪同下于4月6日下午,赶回罗田老家,周海珊望着卧床不起、已不能说话的弟弟,不禁老泪纵横。照顾弟弟的外甥女对他说:“医生说细舅患的是心肌梗塞,治不好。”周海珊不甘心,将弟弟转入县医院。他多么想弟弟能多活几年。在住院期间,他和女儿一直陪伴在弟弟的身边。今年已年满70的周叔珊,虽经医生全力抢救,但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于4月9日凌晨去世了。11日上午,因腿伤上山不便,他硬是叫人将他背上山,亲见弟弟的灵柩入土。此情此景,使在场的所有人无不为之动容。
在得知分居两岸的兄弟真情故事,笔者前去采访周海珊时,他却说:“这是我做哥哥应该做的。”周海珊离开家乡回台湾前一再表示:“我一定会再回来的,这儿是我永远的家,永远的根……”(张朝珍 林永迪 周柏林)
湖北省黄冈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