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开发园区

五次工业洗礼江城再起飞 开发区大众工业来临

发布时间:2014-03-11 09:48:02

  湖北日报讯记者李墨

  1890年,满脸络腮胡的卢森堡人欧仁•吕贝尔,踏上他梦寐以求的东方土地。19世纪最后3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冲刷着西方的神经,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一路高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总产值迅速超过农业,并由轻纺向重工业转移。

  吕贝尔是湖广总督张之洞请来的“洋高管”。他的使命是率领一支20人的技术尖兵,协助清府在汉阳建起中国最先进的铁厂。他的故乡卢森堡,是当时世界上最会炼铁的地区之一。4年后,“汉阳铁厂”投产,于龟山脚下望江而立,吕贝尔出任总工程师。

  高薪引进欧洲技术和管理团队,张之洞“师夷长技”的全球化谋略,为武汉近代重工业华丽奠基。此后百年,叱咤亚洲的汉阳铁厂和“汉阳造”,都是中国重工业绕不过去的标杆和情结。

  在著名历史学家冯天瑜看来,武汉近代工业史的发端,应上溯至更早的开埠时期,“19世纪60年代,西方淘金者便在汉口旧租界里大办工厂,正是这些先进技术的刺激,才有了后来张之洞的大兴实业。”

  1861年,汉口开埠,设5国租界,与17国通商往来,“东方芝加哥”的绝代风华,自此书写。至辛亥革命前,西方各国在汉创办工厂逾50家,洋行、商号逾百家。航运仓库、进出口物资仓库、加工打包仓库、金融保险仓库吞吐惊人,成为彼时大武汉工业繁荣的见证。在英国商人的平和打包厂里,每月出产棉花近3万包,拣花的女工排成长龙,每天等着印度门卫开门放工。

  “这两轮工业洗礼,为武汉夯起了扎实的工业底盘,尽管开埠工厂是列强们办起来的”,冯天瑜说。

  沧海桑田150年。武汉这座因商贸和制造而兴的城市,凭借大小5次工业起飞,在中国或区域经济版图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从开埠时的租界制造,到清末“汉阳造”,再到“一五”时期武字头崛起、1980年代轻工业“五朵金花”绽放,直至当前的工业倍增。

  每一次浪潮,都左右着城市的发展与经济命运,烙进几代人的生活,它给我们带来了“汉口华尔街”、世纪步枪、红钢城、莺歌电视和大众消费时代的“世界联想”。

  武汉市经信委主任余信国认为,和开埠及“汉阳造”时期一样,在建国后的60多年,武汉3次突出的工业节点都带有一个时代的体温:

  1953年,年轻的新中国播下充满希望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武钢、武重、武锅、武船等一批武字头企业崛起。那些年,重工业是大武汉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脊梁。

  进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轻工业力量登场,长江音响、荷花洗衣机、红山花电扇、希岛冷柜、莺歌电视等“五朵金花”次第绽放,武汉工业迎来久违的小阳春。

  翻天覆地的90年代,武汉东湖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两架马车,开始带领武汉在光电子信息与汽车产业上一路狂奔,连跨千亿,大众工业的时代来临。

  2011年,在汉阳铁厂第一炉铁水冷却100多年后,武汉重振先人之志,提出工业倍增。

  3大开发区、6个新城区、3个跨三环线中心城区成为工业主战场,与全球接轨的标准化工业园拔地而起,催生大光谷、大车都、大临空和大临港四大工业板块,8494平方公里江城大地上,一幅工业长卷徐徐展开。

  5年后,临空、临港均瞄准5000亿元,光谷、车都向万亿规模发起冲击。3万亿工业总产值,相当于2012年的苏州,或者上海。

  白色的机翼划过天际。今年,3000万部联想手机和平板电脑,将从武汉销往全球,与富士康、通用、格力等一道,助推“武汉造”再次起飞。

  一个多世纪过去,奔涌而出的第一炉铁水随英雄远去了,那些叮当作响的锤炼敲打声,犹在耳畔,那么清晰。

武汉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