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记者卢平川江萌成熔兴李墨
武汉是一个老工业基地。过去,钢材、重型机床等是其为数不多的当家产品。
如今,大众工业产品正从这里大规模流向全国甚至全球终端消费市场。
武汉市经信委统计,今年元月至2月,神龙、东风本田、东风乘用车等生产汽车18万多辆,格力、美的、海尔等在汉生产空调168万套,联想武汉基地生产手机及平板电脑180万台。这意味着,武汉平均每天有3000多辆汽车、2.8万套空调、3万台手机以及平板电脑走下生产线。
这些“新武汉造”均产自东湖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新城区。由于它们的异军突起,武汉工业增速令人“惊艳”:2013年,全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低于7.7%的GDP增速。武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0394亿元,同比增长18%,增速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一。
从总量到结构,武汉工业进行着一场漂亮的转型。
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称赞:“近年来,武汉瞄准中国产业变迁和转移的大局,优先发展工业,踏准消费升级节奏,路子走对了!”
从“两业并举”到“工业第一”
2010年12月,武汉三环线正式画圆。武昌、汉口、汉阳这“老三镇”,与东湖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江夏、黄陂等6大新城区间,架起了一条循环大动脉。
彼时,国家“十一五”计划收官。随着国家扩大内需等战略深入实施,国际和沿海产业加速向中西部转移,武汉区位优势凸显。有机构测算,企业在武汉经营,包括人力、土地、生活等在内的综合成本,要比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低40%左右。
时任武汉市市长阮成发既喜且忧。
喜的是,近5年,武汉经济总量不断“超车”,位列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五名。
忧的是,全市工业总产值远不如京沪、青岛、沈阳。
实业不振,谈何复兴大武汉?阮成发提出:未来五年,武汉发展关键在工业,必须推进工业强市战略。
此言一出,争议四起:
有人提出,国际上特大城市都是第三产业比重超过制造业。武汉“九省通衢”,理应优先发展服务业。
有人忧虑,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和沿海制造业增速趋缓,工业竞争日趋激烈,大部分产品和产能过剩,发展工业风险太大。
2011年初,刚刚就任武汉市代市长的唐良智判断:“国内外经济已到了分化转型期,中国经济正由外需拉动转到内需驱动。随着产业重心向中西部转移,武汉区位优势凸显,到了工业发力补长期。”
对阮成发、唐良智的意见,专家们十分赞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成金华认为,武汉仍处于工业化中期,尚不能跳开工业来发展第三产业。
当年1月4日,武汉市政府常务会议端出“工业倍增”计划:到201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要由2010年的7004亿元增至1.5万亿元,五年内再造一个武汉工业。
在当年的一次武汉市委全会上,阮成发明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武汉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不是制造业、服务业‘两业并举’,而是工业第一。”
从“双轮驱动”到“多点开花”
“工业倍增”目标定了,如何实现?增量从何而来?
翻看武汉工业家底:拥有武钢、武船、武石化等央企,这些是啃了多年的“老本”。上世纪90年代初,有了东湖开发区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新引擎”:一个“驭光”而行,成为世界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另一个加大“油门”,成为中西部地区首个千亿元汽车产业基地。20多年来,武汉工业一直围绕“钢、车、机、新”,即发展钢铁、汽车、机械、高新技术等四大支柱产业,但与发达城市的差距没有缩小。
“这说明,武汉工业仅靠上述‘一亩三分地’还不行,必须开辟新战场!”唐良智得出结论。
2011年下半年,武汉市政府要求:两年内,江夏、蔡甸等6个三环外的新城区分别新建一个20平方公里以上的工业示范园,洪山、青山、汉阳等跨三环线的3个中心城区各建成10平方公里工业示范园。东湖和武汉经济技术两大开发区也要“扩容”。
规划确定后,建立“工业倍增周通报”制度,每周排名,每旬汇总,每月调度,逢会必催。
一开始,各城区干部压力很大。
江夏、蔡甸等新城区,以往都是“菜篮子”、“后花园”,如今要建工业园。“农民迁拆后,招不来商,地皮晒太阳怎么办?”
洪山、青山等中心城区,都是寸土寸金,“工业投资大、见效慢,不如搞房地产”。
更主要的,“如果搞房地产,是别人求我要地;如果搞工业,是我求别人来投资”。
还有不便开口的,“修路建桥,一两年就可见效;工业项目从建园区到招商、建工厂,直至试产投产,一般需要四五年时间。辛苦招商,可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有些干部们心中的“小九九”,阮成发和唐良智了然于心,他们大会小会讲,“功成不必在我。当干部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一定要有担当,谋长远。”
为优化投资环境,武汉将行政审批事项由原来748项“砍”到259项,审批时限从平均300个工作日压缩到最长不超过60个工作日。
2010年底,新城区建成的工业园区面积约40平方公里,但到2013年底,工业倍增园区已增至155平方公里。三环线外,新工业主战场环状崛起,工业向上突破的空间已经打开。
从“产品辐射”到“集群效应”
栽下梧桐树,等不来金凤凰。
从拆迁到平整,再到“七通一平”,各区在新工业园每平方公里平均砸下约4亿元。要使投资尽快发挥效益,必须“大招商,招大商”。
江夏区主管工业的副区长卢胜深有感触地说,以往,江夏工业主要是接受东湖开发区的产业辐射和转移。2011年后,变为筑巢引凤、主动出击,招商重点从着眼产品和企业,变为抓产业龙头。“汽车产业要想法招整车,医药行业要抓研发,龙头招来了,就可以带来一个产业集群。”
2011年底,在中山舰博物馆所在地金口,江夏区投资40多亿建设10平方公里的金港新区。获悉上海通用要建第四个产业基地,江夏区领导马上向武汉理工大学教授请教,对照汽车制造的环境条件一一准备。2012年正月十五刚过,上汽总裁来江夏,看到仿佛一夜之间平整出来的土地,当即明确表态:选址江夏。
通用汽车武汉整车项目总投资70亿元,将于今年6月试产。目前,已有19家配套零部件企业签约,在江夏投资办厂。
与江夏一样,新城区立足各自条件,打造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两大开发区尝试“一区多园”,东湖开发区“追光不唯光”,很快建成“光谷生物城”、“未来科技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不再“一车独大”,白色家电、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渐成新支柱。
“工业倍增”计划推行3年来,武汉市产值过百亿企业增至15户,千亿产业由1个增加到6个,分别是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烟草、能源环保、钢铁及深加工。
江夏、东西湖区加速推进工业化,去年财政收入均超100亿元,成为实力雄厚、人气渐旺的卫星城。
蔡甸区是一个传统农业区,区长彭巧娣介绍,3年前,由于没有工业支撑,蔡甸没有一个像样的电影院,街道十分冷清。随着大批工业项目投产,成万产业工人聚集,一些民营资本看到机会,近年在该区常福工业园附近投资建了一个五星级宾馆和2个大型商业综合体。
来自武汉市人力资源市场的信息:今年春季,武汉新增制造业岗位3万余个,超过零售、餐饮等服务业,10年来首次登上武汉招工榜首位。
武汉市经信委主任余信国预测:“许多工业倍增项目正进入产能释放期,‘再造一个工业武汉’的目标肯定可以实现!”
策划邹贤启蔡华东赵洪松
武汉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