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黄冈市委组织部的安排,我有幸生平第一次来到祖国宝岛——台湾,考察学习台湾的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兴奋之余怀揣着一份期待,一路行来,我边走边看边听边思考,惊叹之余也深有感触!
第一,“玩转农业”是台湾人的农业态度。也许他们的初期目的是为了解决温饱的问题,但从我们现在所参观的几个农场来看,他们不仅是为了“吃”而种,而是把农业注入了“艺术”的元素。他们种出来的东西超常规、多样化,还值得欣赏,具有视觉冲击力。他们在培育新品种的时候,展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比如他们的“茄子”,多次嫁接,不断培养,现在不但产量高,结出的果实也是五颜六色、形状各异,既可观赏亦可品尝,如若不是亲眼看到,是绝对不会相信的。他们把各种奇思妙想都展现在果树上,把各种果树培养出不同的造型,将农业赋予艺术性,将现代科技融入农业种植中,把“玩”的心态与农业种植进行有机结合。台一农庄董事长张国桢在讲解中说,我们把农业种植不是单纯当作一项工作而是当作是一种生活乐趣。
第二,“利益相关”是台湾的农业组织特色。台湾的农会既是农业政策的执行者,也是农业市场的主体。台湾也为此专门制定了农会法,保护着这一组织的运转和执行。农会的组织非常健全,有台湾省总农会,及各县市区乡镇农会组织构成。台湾“行政院农业委员会”下设财团法人农渔会联合信息中心,下面分为农会、渔会、农民、生产班队、毛猪拍卖市场,综合农产品批发市场。与此同时还没有信用部、供销部、保险部、推广部等等。信用部负责给生产缺乏资金的农户扶持。在生产的过程中还要实时监督,确定资金的去向是否符合规定,供销部负责产品的销售以及农用产品的购销。保险部既负责农民的养生保险还有农产品的保险,如牲猪保险等,推广部主要负责新技术,新产品以及农民培训等等。这些部门都是利益共同体,农会每年从经营收益中拿出2-3亿台币对农民进行培训,既提高了农民的种植技术,又让农民养成了提高农产品质量的自觉,共同维护农会的利益。总的看来,农会组织既肩负着惠农政策的落实,同时又是农业生产、销售、收益的实际参与者。农会作用的发挥好坏既影响了农民的收益,同时也直接影响自身的收益,所以农会组织会在农业生产中尽最大的努力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第三,“创新不断”是台湾农业发展的动力。在参观台一休闲农场时,董事长张国桢给我们谈了两个理念:第一是用一粒种子观察生命的奥妙,用花粉装扮多彩人生。体现了他对农业种植的爱好和乐趣。第二个理念就是现代农业是一个“火柴产业”,点燃后,点第一根烟火很旺,点第二根烟时火柴烧了一半,点第三根烟时就快烧完了,得赶紧扔掉,否则就会烧着自己,这体现着不断创新的理念,要树立不断创新的危机感。参观几个地点都具有很明显的创新特色:用信息化来管理农业、安排农业生产、销售等,让农业生产有序进行。利用网络市场来销售农产品,给农产品创造良好的销售平台。同时把农产品进行精美的包装,注入文化内涵,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极大地增加了农产品的效益。例如他们将花卉种在屋顶上,既美化了环境又改善了室内温度,各种花草萦绕在大厅柱子上,时不时还有蝴蝶、蜜蜂飞来,用餐时如同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将果树栽成盆景,到了收获的季节,芒果、木果大得超出您的想象,不用爬树伸手就可摘来,香甜可口;别人将秸杆熏烧,他们却另辟蹊径,将秸杆埋在地下成一个自然小山包,再在上面栽果树,秸杆腐烂后是很好的有机肥料,这既保护了环境又解决了肥料,特别是还带来了一种艺术的享受!
台湾的农业已达到工厂化,他们充分利用无土栽培技术,小盆栽培技术等将农作物种植在大棚里、厂房里。大幅度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特别是摆脱了对天气环境的依赖,这使得台湾的粮食已完全自给自足,穿着高跟鞋种地已变成了现实!还有他们的危机意识,农民的老龄化已引起他们的足够重视,并由此出台了许多鼓励年轻人从事农业的优惠政策,如创业资金的安排、农业效益的带动、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等等。新时代农业正逐步吸引着人们,不久的将来,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加进来。
短短的七、八天时间里,我们走马观花,只是听取了他们的经验介绍,没有完全深入农村与农民座谈,了解得还不是很全面,黄冈农业与之对比,我认为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组织与利益主体分离,缺乏能动性。我们服务农业的主要是农业部门,如农业局、畜牧局、水产局、林业局、水利局以及农办等部门。这些部门是职能部门,他们是服务农业的主体,但他们不是利益的主体。什么季节种植什么作物,防治什么样的病虫害,施什么样的肥料,他们说了指导了,偶尔到田间地头去看了看,他们的任务就完成了,他们固定的工资就可以心安理得的拿了。至于最终的效益怎样那是农民的事,与他们毫不相干。这样所有的农业部门都没有压力,也就没有动力,更谈不上什么技术创新。近年来,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农业发展成立了各种专业合作社和各种协会,这些合作组织还刚刚起步,无论是技术实力还是经济实力,管理模式还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
二是传统的生产模式养成了创新的懒惰性。什么季节种植什么作物是中国流传几千年的传统,有谚语:“返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不会种庄稼的人拿着日历就知道什么时候种什么庄稼。至于品种的改良,新品种的培育,大家都认为那是专家的事,至少是技术员的事。一种新技术的推广也受到许多条条框框的限制。在台湾,创新在每个人身上都能发生,上至专家学者下至普普通通的农民,只要他们用心都能实现,并且尝到了甜头,从而创新不止。
三是老龄化趋势明显且缺乏防范措施。有专家统计我们的农民大军主要是五、六十岁甚至七、八十岁以上的年龄构成,年轻人对传统农业一无所知。土地效益太低,农业风险太大,生产强度太高,生产环境的恶劣让年轻人远离了农业,如何提高农业的地位,鼓励年轻人从事农业,各级政府还没有一个有效的措施。
借鉴台湾农业发展的经验,我认为黄冈农业的发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培植龙头企业。台湾推行的农会组织,主体是财团法人。我们早就提出培植农业的龙头企业推出了“公司+企业+农户”的生产模式,但这种模式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有其名而无其实,许多企业享受着政府的扶持而没有履行好社会责任,政府对这些龙头企业缺乏有效的监控和管理,导致扶持资金没有真正用在企业的生产和培训上来,许多企业打着龙头企业的牌子,套取着国家的扶持资金。所以,政府要找准真正龙头企业,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不仅在资金上扶持,还要在管理上予以监督。鼓励他的技术创新,服务农业农民,用先进的经验来管理农业生产。努力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的工厂化水平等等。培养一个农业龙头企业的航空母舰,在各个县市区及至乡镇都设有分公司,用企业的管理来管理农业,这样也可以发挥像台湾农会那样的作用。
第二,鼓励创新。从台湾的经验来看,农业的收益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创新,新品种、新味道、新产量、新方法,为台湾的农业注入了强大的活力。我们要鼓励农民创新,改变种植模式,让农业种植变成一道道风景,让农业种植变成一种种乐趣。要鼓励农民敢于创新,台湾的农业新品种有的是专家学者培育的,有的是大字识不了几个的农民培育出来的,我们同为炎黄子孙,骨肉同胞,相信无论是谁,只要敢于尝试,善于执着,也一定能培育新的优良品种。
第三,创建品牌。张国桢教授在给我们讲课就谈到,送给我们的礼品大米,如果没有品牌顶多只值10台币,但建立了品牌,注入了文化内涵,包装后就可以卖到100台币。同样的甜头在我们黄冈也尝到过,但目前我们黄冈的品牌还做得不够大,不够响。而且还存在着许多自毁品牌的行为,假冒伪劣无处不在敲打着诚信!在台湾很多人敢于狂购,就在于他们对产品质量的相信,就算价钱贵点,但一定能买到真品!所以,我们在培育品牌上要下大力气,用台湾话讲是洗脑,用我们的话说是教育!在台湾我们每到一个地方,农产品也好、糕点也好,都会让我们试吃,一方面他们在宣传产品,同时也缘于他们对产品的自信!要教育我们的农民树立诚信意识,自觉提高产品质量,杜绝假冒伪劣,让人相信我们的产品,相信我们的品牌信誉,从而不断做大做强我们的品牌!
第四,人才的培养。由于农业的地位很多人不愿意从事农业,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靠政府引导。比如:人才的培训,?训姆龀郑匆档姆龀郑葱碌墓睦鹊龋糜呕莸恼呶耍昧己玫奶跫糇∪耍么葱碌男Чだ耍嘈呕嵊性嚼丛蕉嗟娜瞬磐渡淼脚┮瞪侠础5诵∑酵驹倒翱蒲Ъ际跏堑谝簧Α薄S辛巳瞬啪湍艽葱录际酰辜际醮葱拢湍芄菇ㄐ畔⑶溃笆闭莆崭髦侄盐帐谐⌒枨蟆H门┮瞪塾行蚪校岣吲┮瞪男视胄б妗?
第五,旅游的融合。台湾将农业生产与旅游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在农业生产布局时就充分设计了旅游产业的元素,实现了农业生产旅游的共同发展,同一块土地带来了多份的产业收益。我们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要与美丽新村建设结合在一起,用“建设新农村、经营新农村、发展新农村”这种新的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新农村建设!用农业的发展来充实新农村建设,带动新农村旅游的发展。
几天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我也留意了台湾的城市建设,留意了台湾的风土人情,台湾同胞的敬业精神、年轻的心态、良好的行为习惯等等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英山县温泉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陈连佳)
湖北省黄冈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