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专题

马王堆汉墓: 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上)

发布时间:2017-02-09 13:31:00

  马王堆位于芙蓉区五里牌,这里地面残存两个东西相连的土堆,平地兀立,中间连接,形状似马鞍,故又名“马鞍堆”。据北宋《太平寰宇记》一书记载,马王堆为西汉时分封至长沙的长沙王刘发安葬其父亲汉景帝的两个妃子的墓地,名“双女坟”。清嘉庆《长沙县志》称此地是五代时期封为楚王、定都长沙的马殷及其家族的墓地,“马王堆”由此而得名。

  1951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发掘队来到长沙进行考古发掘,曾对马王堆两土冢做过调查,断定这里应当是一个汉墓群。1956年它被列为湖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1年底,马王堆366医院在其东土堆挖筑防空洞,施工的过程中有气体冲出,遇明火竟然冒出神秘的蓝色火焰。可燃气体的出现说明这座神秘的古代墓葬仍然保存着良好的密封状态,未被盗扰。

  1972年1月16日,马王堆一号汉墓正式发掘,推土机清理掉一部分封土后,露出了墓口。墓坑南北长19.5米、东西宽17.8米、深16米,从上到下逐渐缩小,像漏斗的模样,底部摆放着南北长6.72米、东西宽4.88米、高2.8米的椁室。椁室中央为四层套棺,从外至内依次为黑漆素棺、黑地彩绘棺、朱地彩绘棺、安放墓主人遗体的锦饰内棺。锦饰内棺上覆盖着一块“T”形的神秘帛画,这幅长达两米、并且完好无损的巨幅彩绘帛画,是中国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椁室的四边分布着四个边箱,摆放着随葬漆器、丝织品等各类器物1000多件,种类丰富、保存完好、制作精致。

  1973年9月,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了关于发掘马王堆二、三号汉墓的请示,并调集了当时中国考古学、历史学、植物学、动物学、医学、文物保护等众多学科的顶级学者参与了墓葬的发掘与研究。

  1974年1月13日,马王堆二、三号墓的科学考古发掘终于结束。二号墓出土的玉质“利苍”私印,刻有“轪侯之印”与“长沙丞相”的铜质鎏金爵印、官印以及一、三号墓出土的“轪侯家丞”封泥,都表明“马王堆”纯属西汉初期第一任轪侯、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家庭墓地。二号墓主是利苍本人,一号墓主是其夫人辛追。一号墓的正南还有一座三号墓,墓主人是利苍和辛追的儿子,据墓中纪年木牍记载,其下葬年代为公元前168年,墓主人去世时30多岁。

  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了3000多件珍贵文物,种类十分庞杂,包括日用饮食器具、乐器、兵器、书籍、衣物、食品等,几乎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足可展示墓主人活着时的生活状态,其中的漆木器、丝织品、乐器、简帛和一具在地下“长眠”两千多年、依然保存完好的西汉侯爵夫人遗体,更是无比珍贵,震惊了世界。

700多件亮丽如新的漆器,有餐具、家具、兵器,还有用来娱乐的博具,质地光亮照人,图案朴实大方,堪称汉代漆器中的杰作。漆器上变化多端的云气纹,配以艳丽的色彩,称得上精美绝伦。漆器一般用木、竹等制作胎体,经过上漆、绘画等工艺之后,最后上一道透明漆。漆器轻巧、实用、耐磨,在汉代十分流行。由于墓葬密封良好,使得不太容易保存的漆器形状如初,色泽饱满,两千多年里几乎没有消损颜色和亮度,看上去和新做出来的一样。

转载:长沙地志办

长沙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邮箱:stbxzc20130516@163.com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