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左宗棠
◇张一湖
毛泽东与左宗棠都是湖南人。左宗棠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民族英雄,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中国人民最伟大的导师和领袖。左宗棠生于公元1812年11月10日,1885年去世,享年73岁。毛泽东生于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时,左宗棠已去世8年),1976年逝世,享年83岁。作为后人,毛泽东从青年时代起就非常了解左宗棠,而且非常尊崇左宗棠。1920年,毛泽东在《湖南改造促成会复曾毅书》写道:“鸣乎湖南!鬻熊开国,稍后其封。曾、左吾之先民,黄、蔡邦之模范。” 在这里,毛泽东把曾国藩、左宗棠和黄兴、蔡锷推崇为湖南近代史上值得后人效法的楷模人物。建国后,在谈到左宗棠收复新疆一节时,毛泽东说:“没有左宗棠,新疆之事难说。”意思是说,如果没有左宗棠,新疆恐怕已经不是中国的了。毛泽东的话,充分肯定了左宗棠收复新疆、捍卫祖国领土主权完整的伟大历史功绩。
毛泽东和左宗棠有太多相同、相似的地方。而尤其令人惊叹的是:这两位历史伟人之间竟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惊人相似的人生轨迹!
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湘潭人
毛泽东是湖南湘潭人,左宗棠是湖南湘阴人,这大家都知道。但是,有一件事请经常被大家忽视了,那就是:左宗棠也是湖南湘潭人!左宗棠20岁时因家贫而入赘湘潭周家,在湘潭安家12年,直到32岁时才把家迁回到湘阴。所以,毛泽东与左宗棠不仅是湖南老乡,而且还是湘潭老乡。
(二)父母早逝
毛泽东和左宗棠的父母去世都比较早。据载,左宗棠父亲、母亲都在53岁去世。毛泽东的母亲生于1867年2月12日—1919年10月5日,终年52岁。父亲生于1870年10月15日卒于1920年,终年50岁。毛泽东母亲比他的父亲大3岁。左宗棠的母亲也比他的父亲大3岁。而且,其实,毛泽东的母亲和左宗棠的母亲的寿岁是一样的,因为前面说左宗棠母亲53岁是说的虚岁(该说出自《左文襄公年谱》,该《年谱》以虚岁计寿),论周岁则同样是52岁——这样的巧合,不由得使人暗暗称奇。
(三)乌龟井私塾与东山学堂
毛泽东小时候在湘乡的外祖父家生活,他的一个舅舅是开学馆的,所以,他从小跟着自己的舅舅读书识字(左宗棠祖、父两代教书,左宗棠从小跟随祖父读书识字)。8岁时,父母把毛泽东接回韶山,在韶山南岸、关公桥、桥头湾、钟家湾、井湾里、冬茅塘等六处私塾读了6年书。毛泽东后来把这段在私塾读书的经历概括为“六年孔夫子”。
1909年秋,辍学的毛泽东又到韶山乌龟井私塾就读。乌龟井私塾的塾师名叫毛岱钟,这所私塾是毛岱钟的父亲毛简臣开办的。毛简臣,字羽仪,青年时代投入左宗棠的军队。他随着左宗棠的部队远征新疆,击败了阿古柏集团,升任为钱粮师爷。后来,由于韶山家中的两个弟弟相继病逝,父亲又年老多病,一纸家书召他回家成亲,生儿育女,以延宗祀。为了尽孝,毛简臣只好回到韶山。由于长期在军队,不熟悉农事,为了营生,毛简臣就开办了这所私塾。就是在这所“乌龟井私塾”里,毛泽东与左宗棠的渊源开始萌动。
1910年,17岁的毛泽东在表哥文咏昌的帮助下,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神州何处不青山”的壮语,离开韶山,来到湘乡东山学堂读书。而这所东山学堂,正是左宗棠手下第一员虎将、收复新疆前线总指挥、太子太保、首任新疆巡抚、湖南湘乡人刘锦棠领衔修建的。毛泽东在这里学习,一定听人说起过这座学堂的创建者刘锦棠,从而也一定听说了不少关于左宗棠的故事。
(四)城南书院
城南书院是我国宋代名贤张浚、张拭父子创办的,曾是湖南省城长沙三大书院之一(岳麓书院、城南书院和后来由左宗棠开办的求忠书院),在湖南乃至中国文化、教育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1831年(道光十一年),左宗棠19岁,考入长沙城南书院读书,在这里结识了贺熙龄、胡林翼、罗泽南等师友。城南书院的学习,对左宗棠日后的事业和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毛泽东17岁进入东山学堂学习,18岁跟随老师到长沙湘乡驻省中学读书,随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
1913年,毛泽东考入不收学费、而且还管吃住的湖南省立第四师范。1914年,第四师范合并到第一师范,毛泽东成为第一师范第八班学生。在第一师范的学习,同样影响甚至决定了毛泽东的一生。毛泽东在这里结识了他最好的导师杨昌济等,结交了志同道合的朋友蔡和森、何叔衡等,在这里创办了新民学会,从这里开始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校址在长沙南门妙高峰下,其前身正是左宗棠曾经就读的城南书院!
左宗棠于1831年来到这里学习,毛泽东于1914年来到这里学习,中间相隔83年。——83年正好是毛泽东一生的寿岁。
二、惊人相似的人生轨迹
(一)第一份正式工作——教书先生
左宗棠三次参加会试不第,决心放弃科名,转而专心致力于经世务实之学。1837年,25岁的左宗棠接受醴陵知县邀请,主讲渌江书院。这是左宗棠的第一份正式工作。
渌江书院是一所不大的书院,由于管理不善,几乎破败。在书院读书的学子,吊儿郎当,不把读书当回事。左宗棠上任后,立刻着手进行整顿。新任主讲先生到了,学子们照例要来拜见。左宗棠给每一位前来拜见的学子都发了一个“日记本”作为见面礼。他要求学子们把每天学习的功课、心得记在“日记本”上。左宗棠每天晚上都要检查。如连续两次发现学子没有作记录,或者草率了事,甚至弄虚作假的,就停发他的膏火钱,而把扣下的膏火钱转而发给那些勤勤恳恳学习的人。这样一来,学子们都开始认真学习了。左宗棠又借鉴朱熹《小学》内容,制订了八项制度。就这样,在左宗棠的严格要求和身体力行之下,渌江书院面貌为之焕然一新,学子们一扫萎靡不振的精神状态,都跟着左宗棠认真学习。
1920年,在参加“五四运动”和湖南“驱张运动”之后,毛泽东得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份正式工作:被聘请为湖南第一师范附小主事——毛泽东此前在北大干过图书管理员,但那属于勤工俭学性质,而且是临时的,毛泽东本人也没有把它当做是自己的职业。而当教师则是毛泽东受教育救国思想影响而慎重选择的职业。毛泽东走马上任,立刻将自己的理想运用到对学校的改革当中。他根据现代学校的规则和学校发展的需要,改进了附小的招生制度。当时“一师”附小的学制是初小四年,高小三年。学校有七个班,规模在300人左右,招生范围是湘中各县。毛泽东取消了这些限制,使招生覆盖全省各县。尤其重要的是,过去录取新生,由主事依据旁人的介绍和推荐独自作出决定;现在则要召开校务会议,以学生考试分数为根据,集体讨论决定。除了招生正规化外,毛泽东还注意保持招生的灵活性。当时的社会信息尚不通畅,交通也不发达,发榜以后,还有学生请求报考。毛泽东会再次召集校务会议,大家集体决定是否录取。20世纪初,学校尚不能完全规范化,其时读小学的并不一定是孩童,毛泽东自己进东山小学时就已经17岁了。他考虑到这一情况,同时也为了给工农子弟更多的入学机会,提倡放宽入学年龄。毛泽东尤其能理解经济困难的学生的苦衷。他从管理学校庶务的毛泽民那里了解到一些家境困难学生的情况,决定允许学生分次交齐各种费用,并对有特殊困难的学生免收各种费用。这个决定,使一批渴求知识的贫寒学子得以进入课堂。有些学生从附小毕业没能进入中学,还有一些外校失学的学生要求到附小插班复读,以备升学。针对这一情况,毛泽东在附小高小部开办“成年失学补习班”,设有国文、英文和算术等课程,与附小的“民众夜学”同时开展活动。毛泽东利用他在“一师”读书时办夜学的经验,同何叔衡等人亲自授课,结识了许多青年朋友。短短几个月,毛泽东就把一师附小的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充分显示了他敢于、善于将理想付诸实施的伟人特质。
左宗棠、毛泽东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教书先生”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份正式工作,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巧合。
(二)书生掌兵
咸丰二年(1885年),左宗棠进入湖南巡抚张亮基幕府,以一介书生,筹办军务。在张亮基、骆秉章主政湖南时代,实际主持湖南的军务和政务,支持、甚至可以说是指导曾国藩等湘军将领作战。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驱众20万,围攻宝庆,左宗棠亲自调集、指挥数万湘军将石达开20万太平军打得大败而逃,称为奇功!结束幕府生涯后,左宗棠独立创建“楚军”,征战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山西、山东、河北、河南、陕西、甘肃、新疆等地,身经百战,以“常胜将军”著称,同治皇帝赐题“旗常茂绩”,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
1927年,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论断,亲自领导秋收起义,创建工农红军,从此,以一杆羊毫入百万军中,指挥人民军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创立了毛泽东军事思想,驱逐了日本帝国主义,打败了美蒋反动集团,在朝鲜狠狠教训了美帝国主义,创立了翻天覆地的伟业,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
(三)转战闽粤赣
1927年9月9日,在毛泽东领导下,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随后,毛泽东率领工农红军转进井冈山地区,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1929年,毛泽东率部转战赣南闽西,所向披靡,在闽粤赣边界地区创建了中央苏区。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红旗越过汀州,直下龙岩上杭。”“古田会议”、“漳州大捷”……在赣南闽西的广阔大地上,处处留下了毛泽东和工农红军奋战的足迹。
而早在1846年(清同治三年),太平军余部李世贤、汪海洋等军由江西转入福建,占领漳州、龙岩、南靖、平和及长汀、连城、上杭交界之南阳、新泉一带。闽浙总督左宗棠受命率军入闽,进剿太平军,在赣南闽西一带与太平军作战,所向披靡,太平军损兵过半,被迫转入广东嘉应(今梅州)地区。嗣后,左宗棠统帅福建、江西、广东三省军队,将汪海洋部太平军全部歼灭。
毛泽东与左宗棠都曾经转战闽粤赣边界,而主要的战场是在闽西。两人征战的地方几乎完全一致,所不同的是完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截然相反的战争角色。
(四)西北12年
离开地处中国东南的闽粤赣地区后,左宗棠、毛泽东都不约而同地奔向了神州的西北——陕甘地区。
1866年,左宗棠被授予陕甘总督之职。但左宗棠不是直接到任,而是以“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名义,首先在山西、山东、河南、河北等华北大地对捻军作战。1868年8月,对捻军战争结束。1868年11月,左宗棠达到西安,开始部署对西北回民暴动武装割据集团作战,绥德、米脂、延安等等这些地方,都曾是左宗棠军队驻扎、征战的地方。至1872年,陕甘各地回民军事割据势力全部被肃清。
尽管从阶级角度来看,平息回民暴动的战争是统治阶级对于民众起义的镇压,但是,这场战争肃清了陕甘各地回汉军事集团的军事割据,制止了分裂分子的分裂企图,制止了回汉仇杀,阻止了外部势力的趁机渗入,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建立了大西北的长久稳定机制。所以,这场战争客观上对国家、对民族、对当地百姓都有特殊的贡献。毛泽东曾经说:“没有左宗棠,新疆之事难说。”同样,没有左宗棠,陕甘之事亦很难说。
1872年8月,左宗棠进驻兰州,筹备收复新疆的战事。1875年(光绪元年)5月,左宗棠受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统兵对侵占我新疆的阿古柏匪帮作战。1878年1月,左宗棠大军消灭阿古柏集团。1880年6月,为收回伊犁,左宗棠舆榇出关,亲到新疆哈密。嗣后,伊犁地区通过谈判收回。在此期间,左宗棠数次建议和呼吁在新疆建省,加强对新疆的行政管辖。至此,左宗棠在西北完成了他一生最伟大的功业——为中华民族收回了1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成为继汉唐以来对国家领土贡献最大的人,就连他的早期好友、后来冤家郭嵩焘也说,左宗棠与诸葛亮相比,“拓地为多”。1881年1月,左宗棠离开兰州赴京。
从1868年11月对回民暴动用兵算起,至1881年1月启程离开兰州止,左宗棠在西北驻守了12年多的时间。在这12年多的时间里,左宗棠指挥了两场重要的大战,建立了他人生最伟大的功业。
历史行进到公元1934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毛泽东跟随工农红军战略转移。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重掌兵权。此后,他率领红军转战2万5千里,途径11个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到达陕北后,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和革命群众,打了8年抗日战争,驱逐了日本帝国主义,又在陕北“全世界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全世界最大规模的解放战争。1948年3月,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离开陕北。此时,虽然战争还在进行当中,但是,解放战争的大局已定,毛泽东已经胜券在握。毛泽东离开陕北仅仅1年多的时间,由他亲手缔造的新中国就宣告成立了!
从1935年12月至1948年5月,毛泽东在西北正好也是12年多的时间!就是在西北12年多的时间里,毛泽东指挥了两场扭转乾坤的大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建立了他人生最伟大的功业——人民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从第一份正式工作到书生掌兵、转战闽粤赣、西北12年,左宗棠、毛泽东两位伟人的人生轨迹竟然如此惊人地吻合,不能不让人感叹历史的神奇!
三、同根同源的文化品格
(一)梅山文化与湖湘文化的共同滋养
“梅山”是自宋代以前对湖南中部山地的统称。梅山地区以湖南新化、安化等地为核心区,“东起宁乡县司徒岭,西抵邵阳白沙砦,北界益阳四里河,南止湘乡佛子岭。”(《宋史·梅山峒蛮传》)宋代以前,这块地方由于交通阻塞,民风彪悍,同时,也由于当时封建统治集团的人为隔离(宋初,梅山地区周边通道都有官军修筑的军事堡垒,阻止“梅山峒蛮”外出),梅山地区的人民几乎过着与外界隔绝的生活,因而形成了独特的“蛮、狠、血、强”的文化品格。宋代“开梅山”,即官府通过战争,打开了梅山地区的门户之后,梅山文化迅速向周边地区扩散,与湘楚文化相融合,影响范围覆盖到整个湖南,辐射全国。到了中国近代,当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梅山文化“蛮狠血强”的品格立刻成为了民族的精神支柱,而受梅山文化熏陶浸润的一代又一代文化巨子纷纷挺立潮头,以陶澍、魏源、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陈天华、毛泽东等为杰出代表的梅山文化传人,以一种亘古未有的姿态,改变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航向,共同奏响了人类文明史上最高亢雄浑的乐章,成为了新的历史的创造者。
毛泽东的家乡湘潭县正在梅山地区,他自小就受到梅山文化的滋养和浸润。而左宗棠的家乡则在湘阴县,并不在梅山文化地区。但是,左宗棠四岁离开湘阴到长沙居住,少年时期即与益阳人胡林翼、新化人邓显鹤(近代湖湘文化大师)等结为至交好友(左宗棠二兄左宗植曾任新化县教习,因此缘故,左、邓相识并成为终生好友),成家后住在湘潭,其间在梅山文化核心区的安化县执教8年(在陶澍家里教书),所以,左宗棠受梅山文化影响之深,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上,左宗棠身上所表现出的梅山文化特有的“蛮狠血强”的品质,远远超过了曾国藩、胡林翼等人。由此可见,毛泽东、左宗棠都受到梅山文化的熏陶与浸润,都是梅山文化的伟大传人。
“蛮”是“梅山峒蛮”的第一标识。所谓“蛮”,就是霸蛮,就是不怕难,不怕死,勇往直前,舍得一身剐;“狠”就是拼命,就是玩真的,就是豁得出去;“血”就是血性,就是刺刀见红;“强”就是自强,就是“犟”,像牛一样犟,不受约束,特立独行,认准目标,绝不回头。人们不难发现,毛泽东和左宗棠性格的本质部分,就是用“蛮狠血强”四种特殊材料熔铸而成的。与其他人相比,他们二人身上“蛮狠血强”的品质表现的尤为突出,尤为强烈。“蛮狠血强”的品质与“心忧天下”、“求真务实”的湖湘文化传统相熔合,成就了两位伟人心怀天下、果敢担当、求真务实、特立独行、锋颖相向、毫无畏惧的文化品格。
——因为心怀天下、果敢担当,所以,他们都视天下为己任,“好为壮语惊人”。左宗棠自比“今亮”,说出“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的豪语。毛泽东一发声,更是惊天动地:“春来我不先开口,那个虫儿敢作声!”“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读到这些语句,不由让人感觉到一股豪气冲天而起,啸傲九霄!
左宗棠和毛泽东的“心怀天下”,不仅仅只是“高高在上”,而且还包括了“虚心向下”,也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忧民”、“爱民”和“民本”思想。毛泽东和左宗棠都有特别深厚的基层情节。左宗棠是杰出的军事家,同时也是伟大的政治家。他关心民众疾苦,每平息一方战乱,他都把民生问题放在首要位置。刚当上浙江巡抚,他为了恢复战后经济,把自己的薪俸1万两银子拿出来,帮助百姓开展生产自救。他平定西北,在拖欠军饷数百万两银子的情况下,他把安置百姓生产、生活放在优先位置,挤出银子,为战后的百姓修建住房、学校,购买耕牛、种子,兴修水利,建造田园。他还在繁忙的军务政务之余,编纂《种棉十要》等农业科技书籍,发放给百姓。他自己高官厚禄,但是生活十分清苦,始终保持着“湘上农人”的本色,而把自己节省下来的银子都用在“公家”和百姓身上。
众所周知,毛泽东有很深、甚至在有些人看起来是“偏执”的基层情节,他对人民群众饱含深情,无论何时何事,他总是毫不犹豫地站在基层群众一边。建国后,某省曾发生一起基层群众的群体事件,中央开会时,个别领导人对闹事群众进行指责。毛泽东听后,很不高兴地说:我也要拿起锄头扁担,站到他们的队伍里去!毛泽东尤其关心农民疾苦。淮河涨水,淹死了农民。他看到报道,难过地流下了眼泪。为此,他发出号召:“一定要治理淮河!”人民响应伟大领袖的号召,努力奋战,很快就把淮河治理好了!他发现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很差,而政府把大量医疗卫生资源都集中在城市。他非常生气,把当时的卫生部称作“城市卫生部”、“老爷卫生部”。他责令卫生部迅速将医院办到农村去,把医生派到农村去。正是在他的号召下,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健康状况得到空前的改善,人均寿命大大提高。当他知道人民在挨饿,他坚持不吃肉——以致由于营养不良而脸部浮肿……
(二)“百姓”使左宗棠崇高,“人民”使毛泽东伟大!
——因为求真务实,特立独行,所以,他们特别注重实际,不为“教条”所束缚。左宗棠曾题联云:“纵读数千卷奇书,无实行不为识字。”左宗棠治军理政,特别善于从实际出发,深入研究实际问题,从而找出处理、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他总是能够想出办法来。毛泽东求学时提出:“实意做事,真心求学”。毛泽东非常推崇顾炎武“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贤豪长者,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如指诸掌”。求学期间,毛泽东就几次徒步游学,考察社会实际。成为革命家、领导人后,“实事求是”四个字更是成为了毛泽东一生最重要的法宝,成为了毛泽东思想最重要的方法论。毛泽东就是用这个法宝和方法论,创建了工农红军,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指挥了2万5千里长征,写出了《论持久战》,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打败了蒋介石反动集团,建立了新中国!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办实事,实心实意,实干实成,这是毛泽东和左宗棠之所以成功的总诀所在。放眼古今,左宗棠、毛泽东堪称为“实事求是”的最杰出的运用者和创造者。
——因为锋颖相向,毫无畏惧,所以他们敢于藐视一切敌人,敢于与任何敌人血战到底。在这一点上,左宗棠与毛泽东是完全一致的。面对“天津教案”,左宗棠发声,谴责侵略者的暴行,支持民众的反抗。当侵略者占据我新疆13年、李鸿章等高喊收复新疆“万无可能”的时候,左宗棠只有一个字:打!即武力收复新疆。他以锋颖相向、血战到底的气概和超越“规律”、超越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统兵征战新疆,粉碎阿古柏集团。面对沙皇俄国的战争讹诈,他毅然“舆榇出关”,亲到新疆哈密,部署三路合围伊犁!面对这样一个毫无畏惧、敢于血战到底的湖南蛮子,沙皇害怕了,后退了,第一次将吞进嘴里的疆土又吐了出来!
左宗棠巡视上海,蛮横的租界强盗阻止中国军队通过。左宗棠下令亲兵“枪上膛,刀出鞘,谁敢阻拦,格杀勿论!”吓得租界强盗屁滚尿流!此后,强盗们只要听说左宗棠来了,就乖乖树起龙旗,迎候道旁。左宗棠出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临行时,光绪皇帝对他说:外国人惧怕你的声威,你到东南,可以无事。在那样一个积贫积弱、任人欺侮的黑暗时代,唯有左宗棠,硬是把一个“怕”字刻在了侵略者的脑门上!
1883年,法军入侵越南,犯我台湾。8月,已经71岁高龄,疾病缠身的左宗棠迅速派老部下王德榜到广东、广西、越南交界地带相机而动,同时上奏朝廷:“届时臣待江南诸务就绪,当率新募各营回湘继进,以赴戎机,不敢置身局外,致负恩知。”1884年,8月,法军袭击马尾,由左宗棠创建的福建船政局遭到破坏。9月,左宗棠受命为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10月1日,法军攻陷台湾基隆,随后封锁台湾海峡。12月,左宗棠抵达福建,部署抗法战争,并且决定要亲自赴台湾指挥,被部下劝止。他派遣部下王诗正率恪靖援台军偷渡台湾海峡,保卫台湾。1885年3月23—24日,冯子材、王德榜(率恪靖定边军)在临洮、镇南关大败法军。4月1日,法军司令孤拔在镇海负伤,后毙命。越南和台湾战事接连取得胜利。……“绝口不提和议事,千秋唯有左文襄。”正是对左宗棠不畏强敌、锋颖相向的最好写照。
毛泽东在面对外来侵略者时,从来都是毫无惧色。面对日本侵略军,他从来就没有想过一个“谈”字。面对投降派“再战必亡”的谬论,他从实际出发,下定决心打持久战,最终战胜了日本强盗。解放战争时,英帝国“紫石英号”军舰不顾人民解放军的禁令,擅自开进长江,被我军炮击,多艘英国军舰前来救援,均被我军击伤、击退,最后,紫石英号偷偷仓皇逃跑。而面对解放军的炮击,英国政府连“抗议”都不敢提出!紫石英号的逃跑,终结了西方列强自1840年以来对中国实施的炮舰政策,结束了西方国家军舰可以随意进入中国内河的历史。
毛泽东把美帝国主义称作“纸老虎”。解放战争胜利,他赶走了这只纸老虎。朝鲜战争,他将这只纸老虎戳了个稀巴烂!越南战争时,毛泽东规定美军不准越过北纬17度线,结果这只纸老虎不敢越雷池半步!对印度,对苏联,毛泽东该出手时就出手,从来就没有怕过、退缩过。
左宗棠是他所处时代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毛泽东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救星。中国出了毛泽东、左宗棠,这是中华民族的之大幸!毛泽东、左宗棠的伟大历史功绩,已经永久载入中华民族的历史。毛泽东、左宗棠的思想特质和文化品格,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思想精华与精神精髓。而毛泽东、左宗棠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惊人相似的人生轨迹,则不禁让人对两位伟人的传奇经历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增添无限的崇敬。(湘阴文化)
(作者现任左宗棠书院执行院长、湘阴县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促进会会长)
转载:今日头条。原自湘阴文化
长沙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邮箱:stbxzc20130516@163.com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