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专题

澧水文明|湖南自古以来并非蛮荒之地

发布时间:2018-07-11 11:22:21

 [来源:潇湘晨报]  [编辑:曾晓晨]

    远古的湖南,是一个荒蛮之地吗?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湖南所在的这片地理空间,似乎自古以来就是蛮荒之野,湖南概念的形成与湖南的崛起,是自唐宋之后的事情,然而考古学的意义,就在于颠覆这些习惯性思维的桎梏,发现文明发展的新脉络。大量的考古学证据证明,远古时期的这片区域,尤其是沅澧流域和湘江流域的下游,有着极为璀璨的文明,新石器时期,这里诞生过城头山的文明高峰,商周时期,则有炭河里的再度辉煌。

    澧水文明

    湖南自古以来并非蛮荒之地

    澧水文明重要遗迹 虎爪山: 位于津市。旧石器时代的古遗址,发现于1988年。为湖南省发现的一处时代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燕儿洞: 位于石门皂市镇十家坪村,渫水河北岸。为一天然山洞,如今已被皂市水库淹没。1991年,又在此地发现了距今2万~3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被命名为“石门人”。城头山: 位于澧县。是中国南方史前大溪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时

    远古的湖南,是一个荒蛮之地吗?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湖南所在的这片地理空间,似乎自古以来就是蛮荒之野,湖南概念的形成与湖南的崛起,是自唐宋之后的事情,然而考古学的意义,就在于颠覆这些习惯性思维的桎梏,发现文明发展的新脉络。大量的考古学证据证明,远古时期的这片区域,尤其是沅澧流域和湘江流域的下游,有着极为璀璨的文明,新石器时期,这里诞生过城头山的文明高峰,商周时期,则有炭河里的再度辉煌。在此之间,文明延绵不绝于四水流域,形成了一条璀璨的文明发展带。

    澧水流域是湖南文明的一个摇篮

    我们的行程起于湘江流域的长沙,沿着长张高速一路向西,再向北,跨越资江流域的益阳、沅江流域的常德,最终到达澧水流域的石门。

    武陵山脉与洞庭湖之间,是澧水河流域。这片流域之上,有石门、澧县、临澧、津市四座县级行政区域。这里有着从高山(武陵山脉)到平原(澧阳平原)再到湖泊(洞庭湖)的地理架构,而人类的文明,也多是以流域为中心,沿着河流的走向分布。

    可以说,澧水是一条令人肃然起敬的河流。它是这条流域文明得以形成的生命之河,在湖南早期的文明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是长江中游地区最早的一个新石器时代发源和发展的地方,长江中游的文化源流都可以上溯至此。

    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所长郭伟民曾说:澧水流域是湖南文明的一个摇篮。

    之所以有这样的结论,是基于考古发掘所提供的大量证据。澧水流域拥有湖南乃至长江中游最早的成系列成谱系的旧石器文化,它的历史可以回溯到50万年前。湖南目前最早的旧石器遗址津市虎爪山就在这里,这里发现的湖南人老祖宗“石门人”的燕儿洞等一系列史前遗址清晰表明:在绵延不绝的近两万年的时间里,湖南的先人们一直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从最近二三十年的考古发掘来看,澧水中游的澧阳平原发现了一系列见证从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的文化遗存。虎爪山、燕儿洞、城头山、皂市、汤家岗、彭头山、宝塔……一个个在考古学上意义非凡的名字星罗棋布于澧水流域之上。

    郭伟民认为,它们印证了一万年到两万年前,全球范围内从采集狩猎经济向稻作农业过渡的大变革节点时期,其中包括距今一万年前后诞生的湖南乃至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最早的一批村落,到了6000年前,这些地方又出现了中国名副其实的最早的城——澧县城头山,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城市,从稻作农业到村落,再到城,人类从此产生了一个复杂的社会,人类文明开始加速度向前发展,国家也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

    因此可以说,澧水流域文明是长江文明的源头之一,而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文明又孕育了中国文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澧水文化是整个中华文明的一分子,积极主动地参与了中华文明进程,澧水流域文化的历史地位非常高。仅仅是澧水流域的远古文明成就,就足以推翻湖南自古荒蛮的旧观念。

    打开澧水流域文明遗址的分布图,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这样一条文明的发展脉络。人类的发展从河流上游穴居的山区,逐步走向河流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地区,生产方式也从狩猎转向了农耕,部落慢慢发展为城市,人类由此进入了一个复杂的社会体系,文明的发展也开始加速。沅澧流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文明发展路线图,有人把它称之为“常德的两河文明”,似乎也不为过。

    澧水是宁乡青铜器的一个来源?

    位于湘江下游的宁乡炭河里古城是一座神秘的方国,辉煌的青铜器文明从何而来是它一直以来的未解之谜,而与它处于不同流域的石门宝塔遗址,两者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

    我们要探访的遗址,在石门县的澧水河南岸。澧水在此折弯,而后继续东流。遗址所在,是河边堤坝上的一片台地,附近群山拱卫如盆,澧水从盆中流过,石门县城就在其中。远古的人们,是否也是看中了这样的地形风貌,才扎根于此?

    从古至今,这里应该都是理想的人居之所,如今此处已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大片的考古探方。站在探方中,可以清晰看到不同时期的文化层堆积,自考古工作开展以来,这里已经清理出商至宋元时期的灰坑、沟、房子、墓葬等各类遗迹近500处,这么长的时间跨度,这里完全可以说是一部地下的“石门通史”。

    一说起石门,很多人就想到了蜜橘,而在考古工作者眼里,“石门人”比这有名多了。在石门皂市渫水河畔的燕儿洞,1991年、1993年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派专家主持对2处洞穴进行科学发掘,发现一段远古人类右股骨化石和臼齿、下颌骨、趾骨化石,是湖南省首次发现古人类化石,从那一次开始,“石门人”就成为了考古学中一个重要的存在。

    关于石门远古文明的发现,不仅仅是燕儿洞。皂市遗址的发掘,把洞庭湖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推溯到7000年以前,遗存中有大量的野猪、野牛、鹿等十多种动物骨骼,表明狩猎在经济生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在夹山寺旁的省考古所石门工作站里,我们见到了石门皂市遗址以及望城高沙脊遗址出土的大量陶器,它们与宝塔出土的文物有着相近的文化基因,在以雪峰山为界的沅澧流域和湘资流域,两个文明之间难道有过我们未知的交流?

    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石门宝塔遗址考古发掘项目执行领队盛伟认为,经过宝塔遗址和下游的斑竹遗址的考古发掘,澧水流域和湘江流域商时期遗存的关系现在越来越清楚了,基本上在商代早期、中期,只是一般性的文化交流,两者之间有一定的文化联系,但不频繁。到商代晚期之后,商文化撤出,两地文化联系趋于频繁,以澧水流域影响湘江流域为主,到商末周初,由于湘江流域区域性中心城址——炭河里城的建立,炭河里成为吸纳周边区域文化和居民的旋涡地带,大量外来因素和文化汇入,其中就有大批来自澧水流域的移民,有一种很大可能性就是:伴随着商周政权更替,“分器”现象的出现,殷墟的铜器被分到各地,进入荆州、澧水流域在随着这里的人群向炭河里迁移,然后汇入炭河里。这样就为重新思考以往备受关注的“宁乡青铜器”来源之谜提供了新的思路。

    每一次考古发掘,都有不同的意义。此次,由于宝塔遗址三个连续堆积层次的发现,得以初步确立澧水商时期遗存的年代序列,填补了澧水流域商代遗存发现的年代缺环,而年代序列,是考古学研究的基础。正是以这个为基础,才可以弄清澧水流域商代遗存的发展过程,才可以与周边地区进行对比研究,才能明确它与炭河里文化之间的关系。

    石门皂市、宝塔遗址与澧县斑竹遗址基本上构成了澧水流域商代遗存的完整序列,但从城头山衰落之后,也就是所谓后石家河文化时期到商文化进入澧水流域之前,中间还是有大约两百多年的缺环,遗存是什么面貌现在还不清楚……也就是说,澧水流域商代遗存的源头,目前仍没有找到,只是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

    历史的迷雾尚未完全散去,人们的探索之心自然也不会消亡,历史的更深处,藏着太多的未解之谜,探索发现的旅程,因此永无止境。

撰文/本报记者常立军

 

长沙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邮箱:stbxzc20130516@163.com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