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专题

孟云飞:毛泽东书法管窥

发布时间:2018-09-12 09:22:47

孟云飞:毛泽东书法管窥

来源:人民网 作者:孟云飞 编辑:夏君香实习生 施文

  原标题:大江东去 气势磅礴 孟云飞:毛泽东书法管窥

【毛泽东诗词手迹】沁园春·雪(图片来源:中国政府网)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新中国的开国领袖,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在书法上,他被公认为20世纪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龙蛇飞舞,气势磅礴。

  一、书法缘

  毛泽东8岁进私塾,对书法有极大的兴趣,自此与翰墨结下不解之缘。1910年,他进入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后,作了一篇文章《宋襄公论》。国文老师谭咏春阅卷时评道:“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视全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文章用楷书写就,工整秀丽,当时师生们赞誉他的文和字为“两绝”。 1913年,毛泽东在湖南第四师范学校读书时,留下了一本笔记。前11页是手抄的《离骚》和《九歌》,后36页冠名《讲堂录》。观看这些墨迹,其风格潇洒飘逸,神采飞扬。毛泽东读书期间常说:“字要写得好,就要起得早;字要写得美,必须勤磨练;刻苦自励,穷而后工,才能得心应手……学字要有帖,帖中要发挥。”

  毛泽东早期书法得力于钟王,在汉魏、隋碑、章草、晋唐楷书中下了较深的笔墨功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戎马之余,他坚持书法实践,披览碑帖。从江西到延安,他一直把阅读临写过的法帖带在身边。他擅长狂草,源自张旭、怀素。

  毛泽东对书法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书法是他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

  毛泽东无论转战到哪里都不忘研究、学习书法。他率领部队转战到贵州遵义县北娄山关时,见到石碑上刻“娄山关”三个红漆大字,便向大家介绍了“娄山关”3个大字的特点和价值。他说,这3个字写得苍劲挺拔,工匠石刻非常精美,并感叹说:“可惜不知出自哪位名家之手,这碑又修建于何代?”

  红军长征到达延安后,一套晋唐小楷一直带在毛泽东身边。他于繁忙的工作之余,利用点滴时间临写法帖。该时期,毛泽东的书法创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汪洋恣肆,跌宕起伏。

  在毛泽东丰泽园故居的书房里,至今仍然留存有他读过的大量字帖和书籍。其中,有规整秀丽的汉隶,有妍美流畅的“二王”法帖,有厚重雄劲的楷书墨迹,有逸势奇壮的“狂草”,还有中国历代书法理论著作等,品类众多。

  1949年后,毛泽东阅读法帖更多更勤。20来年的时间里,他读过的法帖有近400种之多。“二王”、孙过庭、怀素的草书帖及《三希堂法帖》,是他时常喜爱翻阅的。毛泽东读帖善于察其用笔、结构、章法等,吸取精华,不断丰富自己的书法艺术。在书法诸体中,他最喜爱的是草书,而在草书中,他最喜欢怀素。毛泽东对怀素的《自叙帖》《论书帖》《苦笋贴》等百读不厌。关于毛泽东的草书和怀素的《自叙帖》,田家英认为:“毛泽东的书法,特别是草书,和怀素《自叙帖》有相同的地方,一是笔画都较细圆;二是字形都较大;三是在大草的布局上,都采用了行行逶迤、翩翩恣肆的写法;四是‘神’上很相似。”杜甫在《观公孙大娘舞剑器》中写道:“往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毛泽东认为:“杜甫这段话说出了舞蹈、戏剧等艺术与书法艺术相通,是至理名言。”

  二、书风演变

  毛泽东书法的演变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年时代是第一阶段。该时期多为楷书,字体工整。 1921年到1949年间,是第二阶段。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中,他运筹帷幄,为使机要人员传达准确,他起草的文电多是行书。30年代以后,字体清秀,字体自左向右略有倾斜。1949年进北京以后,是第三阶段。这时生活环境好了,此时他的字越写越好,越写越草。但是,他的信函视对象而有区别,对文化程度低的人,他就写得清楚工整;给高级民主人士、老先生、科学家、教授等的书信多为草书,例如他书写的诗词,给华罗庚、章士钊的信件等,都非常洒脱、精美。

  来赏析一首诗词——《西江月·井冈山》

  释文: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一九二八年秋,敌军四个团攻打井冈山北面的黄洋界。当时山上只有红军只有两个连的兵力,敌我力量悬殊。红军最终凭借一门迫击炮和仅有的三发炮弹一举获胜(前二发为哑炮)。毛泽东豪情满怀的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词作。

  从书法角度来讲,我们不难看出,毛泽东主席的书法有以下几个特点:

  1、字形欹侧。也就是说,字大都向右或向左倾斜。但仔细揣摩,每个字又都保持了它本身结构的重力平衡。这种字势,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似欹反正,险中求稳。如开篇的“山”,还有“敌”字等等。

  2、字形较长。毛泽东的行书,字形都较长,呈长方形。如“军”字,“城”字等。

  3、笔画多露锋。毛泽东的行书,不少字用笔用露锋。这在入纸起笔时多见。

  4、横画向右上方的斜度较大。人们写横画,一般较平,或者微微向右上方偏斜。而毛泽东写横画,向右上方的倾斜度特别明显。如“围”字,“岩”字等。

  5、章法浑然一体。整体欣赏,书作气贯长虹。

  欣赏书法作品,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法层面上,欣赏毛主席的书作更是如此。观此作品,仿佛又听见了当年黄洋界那隆隆的炮声,又感受到了“我自岿然不动”的镇静,又温习了“众志成城”的团结——那是取胜的法宝啊!

  三、书法见解

  毛泽东的著作丰富,他对书法艺术的见解,我们只能从一些片言只语中领略。

  1.书法里的辩证法。毛泽东说:“字的结构有大小、疏密,笔画有长短、粗细、曲直、交叉,笔势上又有虚与实,动与静,布局上有行与行间的关系、黑白之间的关系。你看,这一对对的矛盾都是对立的统一啊!既有矛盾,又有协调统一。中国的书法里充满了辩法呀!”

  书法家不一定必须是位思想家、哲学家,但是他必须会思考,懂辩证法。同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一样,书法也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黑白、大小、粗细、疏密、欹正、徐疾、曲直、虚实等等,……书法是书法家对生命存在的体验和对生存的环境的观察,表达对时空感受,并不断思考、追求笔墨语言的最佳效果。

  2.形神兼备。毛泽东指出:“人有像貌、筋骨、精神,字也有像貌、筋骨、神韵。因此,临帖,最初要照原样写,以后练多了,要仿其形,取其神。“他说:“字和人一样,也有筋骨和灵魂。练久了,就会找到筋骨,写出神韵。”所谓筋骨,是字的形貌、气势和力量;所谓灵魂,是字的内质、神韵。北碑尚骨,南帖尚神,毛泽东则主张骨神兼备。这种说法和古人论书的形象比况十分吻合,从而再次说明,书法是门有生命的艺术。

  3.广采博取,独具风格。毛泽东说:“学字要有帖,学好后要发挥。习字要有体,但不一定受一种体的限制,要兼学并蓄,广采博取,有自己的创新,自己的风格,才能引人入胜。”

  晋人陆机《文赋》云:“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一代巨人毛泽东宽广的气魄,博大的胸襟,丰富的经历,深厚的学养,其汪洋恣肆、仪态万方的书法风格,尽付笔端。

  四、结语

  无论是在“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的峥嵘岁月,还是在“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的和平年代;无论是在“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追问之中,还是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国事之余,毛泽东在每一个时期都不曾停止过自己的书法实践。他不断追求,终于采千古之遗韵,熔百家于一炉,其书龙蛇飞舞,俏俊飘逸,豪放酣畅、风驰电掣;时时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看到那汪洋恣肆的笔墨,我们不禁想起了清代书论家刘熙载的话:“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毛泽东诗人的潇洒浪漫,政治家的雄才大略,革命家的磅礴大气,一一浮现在眼前。……

【毛泽东诗词手迹】念奴娇·昆仑(图片来源:中国政府网)

【毛泽东诗词手迹】清平乐·六盘山(图片来源:中国政府网)

 

长沙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邮箱:stbxzc20130516@163.com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