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园区介绍

让历史告诉未来

发布时间:2020-06-16 11:30:37

 

 5年时间,湖南湘江新区以坚实的探索,刷新了一座城市的格局,改变了中国中部的经济地图,蹚出了一条自主探索并可供借鉴的发展之路。   资料图片

  编者按

  在中部首个国家级新区——湖南湘江新区授牌5周年之际,连日来,本报以“湘江奔流高歌涌”“在长沙软件业再出发中打头阵”“城市有气质 发展有品质”等为题,连续推出了7篇报道,报道湘江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今天推出这组系列报道的最后一篇。

  王晗 易添麒

  湘江奔流,滔滔不息。

  它见证着湖南湘江新区1200平方公里土地在变革中新生,在奋进中发展。

  5年时间,湖南湘江新区以坚实的探索,刷新了一座城市的格局,改变了中国中部的经济地图,蹚出了一条自主探索并可供借鉴的发展之路。

  站在“面向十年”的新起点,湖南湘江新区——一个在实践中持续深化改革,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的发展新样本,已站在时代的大舞台上。

  A

  惟改革者进 惟创新者强

  ——“五年成规模”背后的新区方法论

  2015年5月24日,湖南湘江新区正式授牌。

  彼时,站在“十三五”起点上的湖南,正孕育着新的憧憬和希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为湖南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一带一部”成为新的战略坐标。

  正因如此,新区从诞生之初,就肩负着国家级新区改革创新的使命。今天,手捧五年答卷的新区人,对照“五年成规模”的创业初心,可以自豪地挺起胸膛:

  经济总量上见“规模”。五年间,新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1602.5亿元增长至2019年2467.96亿元,累计实现10381亿元……

  招商引资上见“规模”。五年间,新区合同引资过万亿元,投资50亿元以上项目达67个……

  产业培育上见“规模”。五年间,新区高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成果显著,人工智能和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链蜚声业界……

  这样高质量的“规模”数据,新区还有很多、很多。在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高速增长转换为中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实现“五年成规模”的发展巨变,原因何在?

  理念变革——

  作别土地财政,迎接产业驱动

  当前,部分城市过度依赖土地财政造成的后遗症正在逐步凸显,由于严重依赖房地产经济,地方政府即使眼看房地产泡沫越吹越大,也欲罢不能。

  湖南湘江新区的决策层显然看到了这样的历史沉疴,新区的第一层“新”就在于在由土地财政向产业驱动转变。

  湖南湘江新区拥有湘江最优质的江岸地段,这里“一锤子买卖”,就能有几十亿元的进账,但新区显然看得更加长远——以1.0的低容积率规划建设的湘江基金小镇横卧江畔。目前小镇入驻有基金机构313家,基金管理规模2123亿元,产业基金已投项目189个,投资额达48.72亿元。

  今天的湘江基金小镇,不仅成功实现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浇灌和撬动,还以深厚的发展潜力,向世人展示着新区人的视野和远见。

  这样的案例在新区处处可见。为抢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先机,新区不仅投资18亿元进行建设,还投入了南部1200亩城区高净值土地。短短两年,以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长沙)测试区为支点,新区先后吸引了包括百度、腾讯、华为、舍弗勒、京东、中车、希迪智驾、地平线等产业链上下游头部企业落户,快速构建起欣欣向荣的智能汽车产业生态圈。

  5月15日,在“国家级智库”赛迪顾问发布的《2020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投资潜力城市百强榜研究》白皮书中,长沙“逆袭”位列全国第三,比肩北京、深圳。理念变革对发展格局的影响,于此可见一斑。

  五年来,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达13.2%,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上升至13%,占比年均增长22.9%。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占GDP年均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

  相比林立的房地产,新区用自己的成绩雄辩地证明,只有为湖南、为中部贡献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才是国家级新区该有的发展姿态。

  动力变革——

  剑指主特精深,发展动能澎湃

  作为经济功能区,湘江新区的建设发展离不开产业项目的支撑。

  新区范围内,长沙高新区、宁乡经开区、望城经开区三个国家级园区雄踞,宁乡高新区、岳麓高新区两大省级园区蓄势待发。如何激发五大园区的发展活力,引导产业园区产业培育向“主特精深”迈进,实现真正的区域经济“多点支撑”?

  新区立足经济功能区定位,推进全域统筹融合。特别是对标长沙市22条产业链,强化产业链思维,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以产业链思维为牵引,以资本和基金为纽带,新区与各区市、园区结成了更加紧密的发展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搭建了灵活高效的“湘江开发模式”,有效实现了产业的基地化布局、集群化招商和资源的垂直化整合。

  如今,新区已经构建了包括智能汽车与人工智能、健康医疗、现代金融、文化旅游、高技术服务业(含总部经济)在内的“2+3”产业发展体系,为高质量发展的中部样本蓄积了无穷的发展潜力。

  质量变革——

  面向产城融合,创造品质新区

  什么才是一座产业新城应有的质量?湘江新区探索出一条传统开发向产城融合型新城区转型的发展模式。

  五年来,新区的城镇化率从2015年的84.58%提高到2019年的92.48%,提升7.9个百分点,推动长沙城市格局成功实现从沿五一大道向沿湘江发展的时代跨越。

  ——经济发展高地。经济总量稳中有进,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较全省、全市分别高2.7个和1.7个百分点,在国家级新区中排名升至第七;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三大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3比67.6比29.4调整为2.3比45.6比52.1;产业质量不断提升,投资强度从2015年的1.47亿元/平方公里提升至1.75亿元/平方公里,产出强度从1.34亿元/平方公里升至2.06亿元/平方公里;营商环境广受好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以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已初步构建。

  ——两型社会标杆。环境友好近在眼前,新区全域蓝绿空间比例不低于50%。梅溪湖从“葡萄园”崛起为高水准的文化艺术、国际商务、研发创新集中区;洋湖从遍布池塘的荒郊,华丽转身为总部经济聚集的宝地;大王山下,一个矿坑摇身变为备受关注的冰雪世界主题乐园,实现了“变废为宝”的神奇转变;湘江之畔,滨江新城正加速向以金融、现代商务、商业为核心驱动的转变。新区核心区域内,智能制造示范企业达158家,能源利用率提升4%,新建建筑绿色建筑覆盖率达到100%,资源节约成效显著。

  ——品质生活新城。空间布局更加优化,构建了以岳麓中心城区为“一主”,北部高星副中心、西部宁乡副中心、南部坪浦副中心为“三副”、 雨敞坪、莲花、乌山等“多点”的城镇空间布局。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的音乐剧、李自健美术馆的新画展、谢子龙影像馆的光影诱惑等,让新区的生活更加丰富而精彩;智慧城市加快推进,教育、医疗、交通、文体配套量质齐升,真正实现了“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青水秀”。

  如今,当我们谈及区域价值不断攀升的背后,一座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现代城市工业经济综合体已经崛起,山清水秀、产兴人旺、现代繁华,山水洲城的幸福密码在这里一览无余。

  B

  将改革进行到底 让发展动力不息

  ——“十年树标杆”愿景的蓝图初探

  “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是湖南湘江新区过去五年的写照。按照“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十年树标杆”目标,面向十年,新区人仍将上下求索。

  “我们将坚持新发展理念,围绕‘三区一高地’战略定位,以产业体系现代化、科技创新现代化、城乡建设现代化、生态文明现代化为主攻方向,积极探索创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区样板’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区方案’,努力将新区打造成为驱动全省、辐射中部的高质量发展标杆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湖南湘江新区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改革样本——

  擦亮新区招牌,贡献发展优势

  因改革而生,也因改革而兴。如何将“改革”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新区一直在探索。

  从政务服务来看,新区政务服务已经实现企业办事“只上一张网、只看一张表、只进一个厅、最多跑一次”,社会投资类项目和政府投资类项目四阶段总审批时长分别压缩至33~35个工作日、46个工作日,审批效能居省市前列和全国同类新区前列。

  改革提升效能的探索还有更深远的谋划。面向未来,新区志在构筑新时代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人才培育、政务服务、金融创新、土地使用等要素市场化改革,积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创造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区经验和新区模式,擦亮湖南湘江新区的“金字招牌”。

  从新区奋斗的过往与描绘的发展图景,我们可以看到一座城市心之所向的力量。

  未来,湖南湘江新区将加大改革力度,全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新区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为新区注入新的发展动力活力,进一步构筑精简高效管理运行机制,在实现一个国家级新区加速崛起的同时,为“一个中国中部的发展样本”探路,为改革摸索出更多可能。

  发展标杆——

  激活创新因子,构建现代产业

  今年4月,新区先后开放了国内首次面向市民的无人出租车服务以及首条智慧公交线,成为新区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未来,随着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长沙)测试区辐射效应进一步提升,湘江鲲鹏、湘江智谷、腾讯智慧大脑等重大项目建设,5G、大数据中心、超级计算、区块链等重大新基建布局不断落实落地,新区将积极创建国家车联网先导区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一座引领全国乃至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高地——“湘江智谷”将拔地而起。

  国家级新区的视野,远不局限于此。随着新区现代产业体系的成型和丰满,新区还将通过促进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将工程机械、先进储能材料、新一代信息产业培育成为世界级产业集群;促进现代服务业高端化发展,重点培育发展科创服务、现代金融、检验检测、文化旅游等产业,全面提升新区辐射引领功能;促进新兴先导产业加速突破,推动增材制造、生命基因、航空航天等产业成长壮大,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以期抢占未来发展更多的“话语权”。

  创新因子也在新区源源迸发。未来,新版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和新区集聚的创新创业平台将在中南大学科技园研发总部基地、湖南大学桃子湖文化创意园、西湖文化创意园、湖南师大后湖国际文化艺术园等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科创平台建设兴起的基础上,在“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贯通的环境下发挥更大的创新担当,让创新因子渗入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细胞。

  随着更多创新要素汇聚新区,更多重大科技攻关和成果在新区转化,更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制造业集群和高端现代服务业也有望在此成长壮大。

  人居样板——

  统筹城乡建设,生态文明相宜

  对于新区而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早已不是概念,而是切切实实的收益。

  回首过往,无论是“蓄养”梅溪湖,还是促进洋湖“蝶变”,无一不为产业集聚增添了厚重的“生态砝码”,描绘了最清新的“生态底色”。

  “未来,我们仍将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服务于新区建设的全过程,推动新区成为展示美丽中国形象的生态范例。”湘江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新区还将追求建设更具区域辐射力的内陆开放高地,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发展战略。

  随着长沙高铁西城、渝长厦高铁、长浏轨道快线、坪塘通用机场等重大开放通道的建设推进,物理通道不断打通。同时,新区将着力营造“软环境”,推动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和营商环境国际化,推动优势产能走出去和引资引智引技,培育壮大开放经济主体,建设更具区域辐射力的内陆开放高地。

  城市管理方面,目前新区正在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等领域尝试通过试点进行先行探索和建设,并在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绿色建筑、全域水系治理、生态廊道空间等方面先行先试,以全面实施城乡人居环境整治。

  未来,新区还将着力推动全域规划同城、基础同网、功能同质、品质同档、管理同标,系统推行智慧城市管理解决方案,提升城市资源综合使用效益和城市管理服务现代化水平,用足用好城市存量空间,实现“精明增长”。

  湘江依旧奔涌。面向十年,在这座肩负改革重任的“未来之城”,更多改革创新的精彩故事正在酝酿、正在发生。“新区故事”“新区探索”将催生更多“新区经验”“新区智慧”,以中部首个国家级新区的担当和作为,在中部崛起战略中树立起高质量发展的新标杆。

长沙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事处

联系邮箱:stbxzc20130516@163.com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