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聚焦武汉

开特股份帮负压救护车“戴口罩”

发布时间:2020-08-05 14:17:08

  “一列长长的救护车队,运送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从高架桥上快速驶过”——2020年2月初,武汉战疫关键时期,火神山医院交付使用,这样一段视频被广为传播,全民士气为之一振。

湖北开特汽车电子电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郑海法(图片为本人提供)。

  曾有人担心转运过程中存在病毒扩散风险,但大家渐渐都知道了,那些车辆绝不普通,它们的名字叫负压救护车。所谓负压,就是利用技术手段,使车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空气自由流动时只能由外向内,车内空气经过无害化处理后排出。

  彼时,负压救护车供不应求,正在加紧生产的江铃、依维柯、长安等车企,不约而同向武汉一家民营企业发出零部件供货请求。

  “负压救护车的送风系统相当于给车子戴上了口罩,没有我们生产的空调执行器、传感器,救护车就下不了线。”7月中旬接受新时代武汉民营经济风采专栏采访时,湖北开特汽车电子电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海法如是说。

  自2月20日提前复工复产以来,开特股份克服人员、资金、原料、物流等诸多困难,全力满足负压救护车生产需要。郑海法用了两个“不”来形容:不谈赚钱,不计代价。

  老板上线“顶岗”加工零件

  复工初期,困难扎堆。

  开特股份云梦工厂的原材料进不了武汉,公司积极与包括当地政府在内的各方协调。很多时候,原材料只能送到高速公路出入口,再一截一截转运。

  配套零件买不到,采购人员“八仙过海”,比如到对方工作人员家里拿钥匙,再到仓库取货,有时甚至要去对方仓库把模具和原材料拖回来,自己加工零件。

  最难的是人。公司派车去武汉周边村湾、小区,一个个把员工接来。最令郑海法感动的是,一位员工沿高速公路从咸宁步行回武汉,半路实在走不动,幸遇好心司机带了他一程。

  即使这样,公司500多名员工最初也只有数十人到岗。一线生产工人不足,办公室人员全部临时接受培训,然后上线“顶岗”。郑海法也不例外,亲自加工零件。他是技术人员创业,各个环节都干过,“业务”要熟练得多。

  复工至今,开特股份先后为1万多套负压救护车提供了零部件。疫情期间,公司没有裁减任何一名员工,同时及时发放员工工资,尽管受疫情影响成本大幅上升,但公司不计代价,只为保证负压救护车订单准时交付。郑海法坦言,几乎赚不到什么钱,但抗疫一线急需,开特必须顶上。

  追随顶尖高手一起成长

  前不久,吉利旗下一家投资公司的代表考察开特股份,听说开特在为全球第二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日本电装公司配套,感到非常意外,因为电装对配套企业要求非常之高。

  事实上,郑海法1996年创立开特之初,起点就非常高,第一个合作对象是世界顶尖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之一的法国法雷奥集团。郑海法回忆说,开特正好赶上了神龙汽车公司提升国产化率的“风口”。他们取得在荆州的法雷奥热系统厂的信任,为其配套生产温度传感器。当时国内没有企业生产同类产品,进口产品一只要七八十元,开特供货价格仅20元,利润还较为丰厚。

  相比赚到第一桶金,郑海法更看重的是,开特凭借为世界级大公司配套的“金字招牌”,攻下了众多客户。在不断积累、进步的过程中,他发现,国内企业在管理能力方面要补的课,远多于技术能力方面。

  郑海法说,大公司教会了开特如何进行现场管理与质量控制,这也打开了开特与更多外资企业合作的大门。这些年外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纷纷在中国国内设厂,开特又拿到一些外资大项目。“电子产品在汽车零部件中是很难做的一块,往往也是国产化过程中最后启动的部分。外资巨头不光看产品本身,还要看公司管理,他们敢于把这些项目交给我们,是对我们实力的认可,验证了我们路径的正确。”

  在小领域中做成世界级

  追随顶尖高手一起成长,但开特股份并没有对某一家大客户形成依赖。公司为奥迪、大众、福特、日产、一汽、东风、上汽等众多汽车品牌直接或间接配套,是全球知名汽车热系统供应商的电子零部件重点供应商,包括法雷奥、马勒贝洱、德尔福、伟世通等。同行评价,在业内很少能找到一家企业,像开特这样拥有这么好的客户群。

  20多年积累的240多项专利,为开特构筑了护城河。开特在汽车空调热系统领域已拥有一定的全球影响力,其温度传感器的市场份额在内资企业中排名第一。公司产品由汽车热系统、车身系统产品向发动机、变速箱、ABS、EPS等系统不断扩展。同时公司产品和市场不断向网联汽车、智能汽车、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渗透。

  因为志在全球,郑海法拒绝了多家外资品牌的收购。开特拥有武汉、云梦两个生产基地,武汉、苏州两个研发基地,同时在国内设有6个销售管理机构或办事处,并有3个境外销售服务机构。他认为,开特产品已经卖到印度、泰国等国家,完全有能力在当地生产,就近供货。

  郑海法说,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需要合理搭配,有人搞房地产,也必须有人干制造业。做制造业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久久为功。“中国百年企业非常少,我感觉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中国会出一批执着的企业,在一个个小领域做成世界级,最终聚合成为强大的全球竞争力。”

  长江日报记者文涛 通讯员刘森 李勇奇 韦鹏洲


 

武汉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