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高新区概况
阳泉高新区原为阳泉经济技术开发区,1993年2月成立,1996年1月成为省级经开区,2021年7月更名为“阳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高新区设立之初,管辖区域10.56平方公里,规划面积3.83平方公里。2015年4月,托管6个行政村,实现第一次扩区,面积达19.19平方公里。2017年6月,整合阳泉东区工业园、郊区白泉工业园、郊区荫营工业园,实现二次扩区,扩区后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
近年来,高新区紧紧围绕创建国家级高新区目标,以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中心任务,按照市委“14510”总体思路和部署,实施新兴产业集聚区、创新驱动引领区、开放合作前沿区、产城融合示范区、要素配置中心区“五区共建”战略,争当全市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主引擎,初步形成数字经济、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坚持政治建设引领,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基层组织全面加强,机关党委和开创集团机关党支部获全市第二批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示范点,高新区获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省级示范园区称号。
经济发展持续向好。经济实力大幅增强,超额完成省市考核指标,在全省开发区考核中排名第5,创历史最好排名,迈入全省开发区第一方阵。投资保持高位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9.6%,较全市高20.5个百分点,超全省水平20.9个百分点,排名全市第一,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大幅提升。
产业转型入轨成势。转型发展态势明显,产业项目占比升至32%,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产业特色更加明显,“主导+战新+未来”的产业格局雏形初现,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大数据)获批。项目支撑更加有力,引入尊特数码、新石器无人车、多氟多等一批标志性转型项目。2021年完成签约项目18个,当年签约当年开工项目15个,新开工项目固投计划投资完成率357%,项目谋划转化能力、数量质量同步提升。
创新赋能初见成效。创新主体加速培育,全年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3家、“专精特新”21家。创新平台开放多元,引进清研院、中关村、中国电子等一流创新平台,科技部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挂牌,“双创”平台拥有国家级资质7家、省级资质13家,创新平台数量、等级、规模居全市第一。
改革激发活力动力。形成以工作为中心的组织体系,推行大部制改革,构建扁平高效管理体系;推行管运分离改革,构建市场化运营体系;推行园区综合执法改革,构建园区管理体系。形成以绩效为中心的激励体系,深化“三化三制”改革,突出实绩导向,干部员工积极性充分激发,高新区被评为全省“三化三制”绩效管理标准化试点。形成以效率为中心的服务体系,聚焦主导产业,创新招引方式,构建高效招引体系;组建工作专班,实施分类管理,构建项目推进体系;提升土地、资金、人才等供给,构建高效要素保障体系。
营商环境优化提质。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打造平台2513亩,建成标准厂房25.9万平方米,投资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拎包即入驻”。强化改革推进,深化“放管服效”改革,企业开办实现“当天办、零成本”;推进“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率先将承诺制事项拓展至10项核准类事项,累计出让11宗1030亩标准地,完成市级年度任务(400亩)的257.5%。
主办单位:阳泉市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