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文化概况

发布时间:2021-08-30 00:17:43

  两岸同胞同宗同文,台湾文化的母体是中华文化。台湾文化无论从根源还是从其内容、素质、存在方式、表现形态上,都属于中华文化系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都分,也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在哲学理念上,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儒家学说有着深远的影响。每年9月28日孔子诞辰纪念日,台湾各地孔庙都会举办祭孔大典。在社会伦理道德方面,主要以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来规范思想和言行。在语言文字和文化教育方面,台湾通用普通话(国语),主要方言有闽南话、客家话。台湾少数民族使用自己的语言(如泰雅语、布农语等),书写使用汉字。台湾宗教活动非常盛行,除佛教、道教、基督教外,妈祖、关帝君、开漳圣王、开台圣王、保生大帝等民间信俗都是福建、广东等地移民传到台湾并发扬光大,各类寺庙1.4万多所,信众1500多万人。在风俗习惯方面,主要是福建、广东等地的饮食习惯、节日习俗以及婚丧嫁娶、祭祀祖先等各种礼仪等,“处处表现闽粤风尚,事事彰显中华色彩”。台湾的人文历史是地地道道中华民族文明史的扩展。中华文化根植于台湾民间,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台湾文学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也是台湾劳动人民和文学工作者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台湾文学包括少数民族口头文学和汉语文学作品的发展历程,受到台湾少数民族文化、中国古典诗词小说、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影响,日据时期还受到日本文学的影响。明清时期,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孕育出了台湾古典汉文学。日据时期,汉语文学的创作受到侵略者压制,台湾著名作家杨逵、吴浊流、钟理和、陈映真等创作了一批反映日本殖民统治下台湾人民苦难生活和对祖国思念之情的文学作品。1949年以来,台湾文坛上大体存在着三大文学流派,即:乡土文学、现代派文学和流行文学。1960年代中后期开始,一些作家重拾乡土素材,关注农民与劳工等底层阶级的命运,作品隐含批判精神。解严后,文学更加多元化。21世纪初,伴随网络兴起,网络文学成为新的风潮。

  台湾的戏剧大多数源于中国大陆,大致可分成三大类:大戏、囝仔戏、仔戏。大戏主要有京戏,闽南的乱弹、歌仔戏、高甲戏,以及日本传入的新剧(话剧)、歌舞剧、播音剧等。囝仔戏由儿童演出,是20世纪初由福建泉州传入的。仔戏又称偶人戏,由大陆传入台湾,如北方的皮影戏、闽南的布袋戏和傀儡戏等。歌仔戏是台湾最主要的地方戏曲,也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中唯一诞生于台湾的剧种。                      

  台湾电影于50年代开始起步,一些随国民党到台湾的电影业者开始投入电影拍摄,促进了国语故事片的兴起,这一时期拍摄了大量的影片。在国语片逐渐兴起的同时,闽南方言电影经历了由兴到衰的过程。60、70年代是台湾电影的“黄金年代”。主要表现之一是摄制水平提高。1961年,“省营”的台湾电影制片厂,首次拍摄了台湾第一部彩色宽荧幕故事片《吴凤》获得成功,结束了黑白片的时代。二是台湾影片市场扩大,不仅限于岛内,还遍及东南亚、美、日各地。叫座影片有《龙门客栈》、《侠女》、《汪洋中的一条船》等。三是影片类型进一步多样化。60年代,台湾“浪漫言情片”兴起,这类影片许多出自琼瑶的小说,如《我是一片云》等。70年代,出现了风格清新的乡土电影,并在70至80年代掀起了“乡土电影”热。较有名的影片有《早安台北》、《原乡人》、《白屋之恋》等。80年代至90年代,由于台湾经济不景气,影片的产量逐渐减少。1982年,一些满怀热情的年轻人,推出了新浪潮电影,为电影事业带来生机。代表作有《光阴的故事》等。1984年,文学电影蔚为风潮。由小说改编电影成为新电影的主流。90年代,台湾电影打入了国际市场,如侯孝贤的《悲情城市》曾获威尼斯最佳电影金狮奖。李安的《喜宴》、《推手》、《饮食男女》等都在国际影坛产生较大影响。进入21世纪,台湾电影产业大幅萎缩,产量锐减,徘徊在艺术与商业化的路口。随着《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和《赛德克•巴莱》等影片的上映,台湾电影市场份额逐渐扩大,且商业电影重新回归主流。

  台湾美术主要包括台湾少数民族工艺美术和中华传统书画艺术。中国元明时期兴起的写意画风的“文人画”随大陆移民带到台湾,构成台湾书画艺术基础。日据时期日本重彩东洋画风对台湾绘画艺术也产生一定影响。台湾光复后到台的中国书画大师,把中国水墨艺术带到台湾,使台湾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发展达到巅峰。

  台湾的乐舞源于中国大陆的民族乐舞,同时吸收台湾少数民族乐舞和西洋乐舞的元素,大致可分为台湾少数民族乐舞、汉族乐舞、西式乐舞及流行乐舞等。

  流行音乐方面,1950年代,闽南语歌曲一度流行,由香港传入的汉语普通话流行歌曲和欧美音乐传唱一时。1970年代,风格清新的台湾校园民谣风行一时。1980年代,讲究字正腔圆的“国语”(即汉语普通话)老歌风靡亚洲,当时的台北是华语流行音乐的中心,引领着其发展的潮流。受到西方摇滚乐的影响,民歌时期后,一批描绘台湾社会百态、百姓生活的歌曲广受欢迎,并引发知识分子的共鸣。1990年代以来,闽南语歌曲风格渐趋多元活泼。随着两岸交流日益密切,大陆、香港和新马歌手的曲风传入台湾。进入21世纪,台湾流行音乐创作风格逐渐多元化、个性化,“中国风”等音乐曲风令人耳目一新。

  台湾新闻媒体业发达,截至2013年底,经注册登记、正常运营的媒体有2100多家报纸、5600多种杂志、500多家出版社、173家广播电台、192家电视媒体,其中5家无线电视台、64家有线电视台、123家卫星电视台,影响力较大的综合性电视媒体主要有13家。台湾互联网已成为台湾民众获取新闻资讯的第二大来源,普及率近80%,上网人口1800多万。因受限于市场狭小,台湾新闻出版广电产业竞争激烈,媒体生存困难,纷纷走上发展互联网的转型之路。

  台湾饮食源于闽粤,后结合当地物产和风俗形成如今台湾菜特有的风味。炎热的气候使得台湾的饮食倾向自然原味,调味不求繁复,“清、淡、鲜、醇”是台湾菜烹调的重点,不论炖、炒、蒸或水煮,都趋于清淡,且喜以沾料调味。肥美新鲜的鱼、虾、蟹等海鲜,是台湾菜的招牌之一,以清爽不腻、色鲜味美而著称。台湾烹饪风格传承了闽菜“汤汤水水,精于调味”的特色,羹汤类菜肴向来是台湾式宴席的主角之一。此外,客家菜在台湾美食中独具特色,它的口味较重,以“客家小炒”为代表。台湾有牛肉面、担仔面、卤肉饭、臭豆腐、贡丸汤、蚵仔煎、甜不辣、珍珠奶茶等风味小吃,而夜市则是体验台湾小吃的最佳场所,吸引着中外游客前来驻足品尝。

主办单位:阳泉市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