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篇】韩信击赵屯榆关

发布时间:2021-08-30 00:20:39

  明清两代刊行的《平定州志》和上世纪90年代编辑出版的《平定县志》、《平定县地名志》中,记载了许多与韩信有关的传说和地名,而且在今平定城东20里的西郊村(属石门口乡辖)西试剑峰顶还建有淮阴侯庙。这是怎幺回事呢?

  大家知道,韩信在楚(项羽)汉(刘邦)相争中初属项羽,后归附刘邦,任大将。因足智多谋,又善用兵,屡立战功,一度曾为刘邦所重用,汉朝建立后被封为楚王。后因有人诬其谋反,刘邦以计擒之,贬为淮阴侯(信乃淮阴人,今属江苏);终又因涉嫌参与陈豨的叛乱而被吕后以计杀身。

  汉祖三年(前204)十月,韩信一路顺风,在河东全歼魏军主力,横扫五十二城,又在上党阏与(今山西和顺县西北)和太原邬(今山西介休县东北)以东连续击败代国军队,并生擒夏说(代国的相国)后,奉刘邦之命即率兵开进今平定城附近,安营扎寨,习练兵马,准备一举破赵,进而下燕取齐,威逼项羽。

  平定城原系上下两座城垣。上城是一片大土岗,立于岗上向东眺望,十多里盆地可尽收眼底。因此,历代兵家由西击东,必先夺此岗。深谙兵法的韩信带领数万兵马来到本境后,也曾“驻兵于此,筑城为寨,以榆塞门,因名榆关。”(载《平定州志》)也许是有这样一段史实的缘故吧,今平定县城内与上城相连的有西南营街和东南营街,相传为韩信屯兵的营地;上城的南门外有“练将坡”、“射圃亭”,传说当年韩信曾在这里教他的兵将练功习武,打靶射箭;顺着城南河东行5里处有洗马堰村,相传为韩信屯兵时曾在此系马或洗马而名;洗马堰东南有藏将沟(今常家沟),传言韩信屯兵时曾有将领在此藏身,故名。此外,据《平定州志》载,韩信屯兵榆关时,还在东50里处的古驿站柏井筑了军城,后称柏井城。城的高岗上建有韩信寨(又名淮阴寨,俗称寨上)和粮草寨,相传是韩信屯兵和积存粮草之所在。

  赵(国)王歇和代(国)王陈余(时为赵相)得知韩信统率兵马驻扎在榆关后,便调集了20万大军聚集在今晋冀邻界的井陉口(即土门关,址在今河北省鹿泉市城西5里处,古驿道由此进入太行山),准备与之相持对垒。这时,赵王一位名叫李左车(系李牧的孙子,今河北元氏县人)的谋士献计说:“韩信乘胜而来,锐不可挡。要对付韩信,只能奇袭,不可硬攻。”言称“若能让我率骑兵3万,从隐蔽的小路巧截汉军辎重,断其后路,使之前不得战,退不得还,不出10天,必可一举全歼汉军,擒杀韩信、张耳等。”谁知左右赵王的陈余只相信兵法“义兵不用诈谋奇志”的说教,又轻视韩信实力不足,因此一意孤行,对李的计策不予理睬。韩信得知此事后,心中大喜,于是,便从屯兵的榆关发兵,到达井陉地界后,趁夜深人静精选了2000骑兵,身穿赵服,手执赵旗,扮做赵军秘密绕小道前去偷袭赵营。第二天凌晨,韩信才亲率兵马,浩浩荡荡向井陉口进发,并专门指定背靠河水的地方(今河北省井陉县微水镇以西的绵蔓河西岸)安营扎寨,摆开阵势。陈余探得汉军背水扎营违犯了兵家之大忌,心头暗喜,随即出兵迎战,妄图消灭汉军于绵蔓河岸。双方大战数十回合后,韩信佯装败阵倒退,赵军传令全军进击。汉军兵力远不及赵,但因其身背河水,后无退路,所以个个殊死决战,勇猛异常。赵军屡战不胜,只好暂时休战,命令退回本营。当赵军返回望见营地上插满了汉军的旗帜时,以为军营已被汉军占领,顿时军心大乱,士卒四处逃窜。此时,汉军前后两股力量奋力夹攻,大破赵军,杀死了陈余,擒获了赵王歇,并收李左车为汉军参谋。这就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以劣势战胜优势,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背水之战。

  平定人民为了纪念韩信这位为刘邦建汉效命,立下不朽功勋的名将,除在他屯兵活动过的地方命名了许多村名、地名,流传了许多传说、故事外,还在他出征前抒发壮志豪情试剑称勇,一剑劈开一座大山的地方(今平定县城东20里西郊村西的试剑峰顶)修建了淮阴侯庙。金代文学家、曾任过平定州刺史的赵秉文瞻仰该庙后感慨万端,曾有诗碑传世。其诗曰:“地险山危气势雄,将军从此建奇功。兴刘业就人何在,破楚名存事已空。故垒带烟余杀气,荒祠向晚动悲风。功名盖世今如此,读罢残碑思不穷。”

主办单位:阳泉市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