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概况

发布时间:2022-06-07 10:55:51

  阳泉市城区位于市境中部偏南,西与矿区相邻,东、南、北均与郊区相接。地理坐标为东经113°30′-113°33′,北纬37°50′-37°52′,东西最长处约10.5公里,南北最宽处约10公里,面积为16.19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0.43%。城区地处桃河中游,属河谷及丘陵地形。境内呈西高东低之势。最高点老牛山(南山),海拔744.4米;最低处白羊墅桃河谷地。海拔631米。本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降温迅速,冬季寒冷少雪。年日照2696.3小时,年平均气温11.2℃;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0.2℃,历年极端最低气温为-19.1℃。年平均无霜期172天。年平均降水量为564.2毫米,降水集中于夏季。年平均风速为2.0米/秒。

  城区是上世纪初随着阳泉采掘业、现代交通运输业和商业的发展而产生的,是伴着阳泉“中共第一城”荣耀而发展的。城区辖区原属平定县。20世纪初还是一片风沙迷漫、乱石纵横的荒滩,名“沙江口”。清光绪三十一年,正太铁路铺设到此并设阳泉站。随着采掘业和运输业的日益兴隆,行商坐贾云集于此,开店设铺,阳泉站区遂成为晋东重要的商品集散地。至解放前夕,阳泉站区尚不足1平方公里,街道总长也仅1公里有余,且为土路,住宅多系低矮的土石平房,总人口不足两万人。民国36年(1947年)5月2日,阳泉解放,随后设阳泉市,市下设一、二、三区党的委员会和人民政府。同年7月,一、二区合并为一区(现城区前身),先后改称阳泉工矿一区阳泉镇、阳泉工矿区三区、阳泉市三区、阳泉市一区、阳泉市站上区,至1969年1月称阳泉市城区至今。1978年,城区下属辛兴、旧街、义井、平潭4个农村公社划归郊区管辖。自此,城区成为纯城市区,城市化率100%。区人民政府驻地几经迁移,今驻南大街300号,距市人民政府2公里。下辖上站、下站、北大街、南山路、义井和坡底6个街道办事处,44个社区居委会。

  城区是全省乃至全国国土面积较小的县区之一;户籍人口20.4万,每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14万人,仅从人口密度而言,在全国县区一级中应该位居前列。居民绝大多数为汉族,少数民族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壮、布依、朝鲜、满、傈傈、高山、锡伯族等,约为4000人。城区政治地位重要,是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机关所在地,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商贸、物流、信息、金融集散地。

  境内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十分便利,太旧高速公路与市区相接,石太复线电气化铁路横贯东西,阳涉和阳盂铁路纵贯南北,公路交通四通八达,邮电通信事业形成了数字模拟兼容、地上地下并行、有线无线交汇、国际国内贯通的现代化立体交叉信息网,对外联系畅达。商业兴旺发达,大型综合商场鳞次栉比,各类小商品批发市场星罗棋布,高中低档商品琳琅满目,成为全市的商贸中心和晋东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文化教育事业欣欣向荣,集中了全市主要的科研机构和大中专院校,为开展科学技术的交流合作、研究、应用提供了有利条件。区内旅游资源丰富,百团大战纪念碑气势雄伟,狮脑山森林公园郁郁葱葱、远离喧嚣、回归自然;儿童公园亭台曲桥,碧波泛舟,宛若水上世界;南山公园荷塘幽径,飞瀑散玉,登凌云阁,区景一览无余;城市广场游人如织,是休闲散步的好去处。新建的全长9.03公里的桃河公园,设有“城市入口”、“休闲绿地”和“步行广场”等特色景观区,绿树成荫,花红草绿,亭台楼阁,水流潺潺,成为一条宏伟壮观的生态走廊,成为展示阳泉形象的亮丽风景线。

主办单位:阳泉市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