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篇】喜庆习俗

发布时间:2021-08-30 00:20:40

    过去,境内民众凡遇生育、寿诞、乔迁等喜事,都要按一定规程予以庆贺。而今,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以及人际往来、社会活动的日趋频繁,喜庆内容、形式和规模也随之发生了许多变化。以“生育”为例,昔日,生育第一胎婴儿,女婿要到岳父家报喜,俗称“布喜”,且有许多讲究;产妇满月之日要“做满月”,也有做60天(谓“两满月”)或百日的;婴儿出生满一年,要“做周岁”(谓之“抓周”);孩子长到12岁,算成人了,同时,要到娘娘庙举行“开锁”仪式(孩子出生后要戴“长命锁”,表示根基永固,长命吉祥;也有戴用12条红线穿数枚铜钱做成的“百家锁”或“落地锁”的。为防止孩子夭折,本境讲究理发时要在孩子后脑勺留一撮头发,叫“百岁毛”,有的将小撮毛梳成一小辫,直到12岁时才剪掉)。此外,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些地方还有为孩子认干亲、拜义父母、做“寄名和尚”、专门起“歪名”(如狗小、猫妮等)之俗,意在保佑孩子消灾免难,健康成长。

  现在,上述习俗有的淡化了,有的仍在延续,甚至有所发展。比如妇女怀孕,过去叫“有喜了”或称“得喜”,虽然有许多禁忌,不准听邪音,不能视恶色,不可参与红白喜事,等等。但有工作的照常上班,在乡下的照常劳动,饮食方面一般家庭也很少有特殊的照顾。现在可就不同了,因为一对夫妇只提倡生一个孩子,所以,无论什幺样的家庭,都很重视孕妇的饮食和健康。不但要定期到医院检查,测定胎儿的发育情况,加强营养;还特别讲究胎教,让孕妇多听音乐,诵读诗文,经常保持乐观、愉悦的心态。产期临近,便提前休息,法定产假也由过去的56天延长到180天,使孕妇有足够的康复和哺乳期,有利于婴儿成长。至于做满月、过周岁,也不像过去那样,只限在家人和近亲好友这个范围内,有点头面的人,除本单位同事外,把同学、战友,甚至自己的上级和部下,以及社交圈内的人都要请到,设宴款待,且已蔚成风气。其中,有的是主家刻意要这样办,有的则是别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鼓动主家办起来的。总之,此种习俗已沾染了浓重的铜臭味,其在老年人做寿、乔迁等喜事上,都有同样反映。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本境又增添了当兵入伍、上大学饯行、老同学聚会、老战友联谊、老领导荣调、职务(职称)晋升、退休离岗、记功获奖等一系列新的喜庆项目,再加上一些单位的校庆、院庆、厂庆、店庆和某些重点工程的奠基仪式、开工仪式、竣工投产仪式等,喜庆之俗几乎遍布于社会的方方面面了。而且,凡喜庆必设宴,凡喜庆必上礼,或发红包。这样搞得结果,集体的帐面上,增加了一笔笔招待费,个人的钱包里支出了一笔笔无奈的应酬金。对此,许多人埋怨、叫苦,感慨世风日下。看来,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的工作任重而道远。不仅是政府,我们每个公民都应从我做起,且千里之行,须始于足下。

主办单位:阳泉市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