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沉篇】“景贤祠”与“十四都草豆局”

发布时间:2021-08-30 00:20:44

    清干隆五十三年(1788),平定县民众在城内的北坡上,修建了一个景贤祠,祠内供奉着王秉韬和阚崇德两位知州的塑像和20多位为民代言、因状告贪官而献生的烈士牌位;而且,每年三月初八,县内(当时,县内实行都村制,县下领乡,乡下设都,都下统村)东会都、隅厢都、东回都、营测都、尚艾都、东郊都、义羊都、赛兴都、承天都、三贤都、白泉都、移穰都、盘石都、巨城都等14个都的各都都长、各村村长和村民代表,都要来参加祭奠,并演戏数日(平时,则作为十四都草豆局的办公场所)。此俗在景贤祠被毁前150年间,世代相传,年年如此,历久而不衰。

  这是什幺原因呢?

  事情还须从景贤祠的修建说起。清代,平定县设有甘桃、平潭(今属阳泉市郊区)2处驿站,小桥铺、固驿铺等15个铺递,配有铺兵47名。当时,甘桃驿养马85匹,平潭驿养马77匹。按规定,这些驿站、铺递差役们的日常费用及骡马的草料,均由当地民众供给。这个负担本来也就够重的了,令人难以接受的是,驿站的差役同官府串通一气,上下勾结,肆意盘剥,致使民众有苦难言,有冤难申,怨声载道,叫苦不迭;更有甚者,还逼死了人命。相传,干隆年间就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位老农进城交草,毛驴驮了一驮,他自己又担了一担。到了草场(地点在今平定县上城阳春楼里,榆关门外),因为穷得无钱敬奉收草的役使(按惯例,事先是需要送“红包”,打点收草人的),结果,收草人把驴驮的一驮算了一斤,老汉的一担算了二斤。出了草场,老汉悲愤极了,指着毛驴骂道:“我还能担二斤,你才驮了一斤,养你何用!”一扁担打在驴头上,把个毛驴便打死了(那时候,牲畜死在哪里,就归那里处理,物主不能再过问)。老汉跌跌撞撞回到家中,左想又想想不通,当天夜里,就同老伴一道上吊自尽了。至于因交不起草、豆,扶老携幼,离乡背井,逃亡他乡的,更是屡见不鲜。

  于是,民众中一些有见识的人便想出一种较为稳妥的办法——告状。他们总认为,这些敲诈百姓的贪官污吏,上边的老爷们是不会支持的;谁想天下乌鸦一般黑,到知州那儿状告他的爪牙,知州老爷怎会满意?何况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衙门里的大小官吏们都是上下一气,狼狈为奸的,哪有公理可讲。因此,凡是告状的,都被知州老爷加上“奸民”、“犯上”等罪名,处以打板子、坐牢,或戴枷游街……尽管如此,村中那些正直之士、侠义之人,依旧不服弹压,前仆后继,状告不停。后来,由于利益所系,休戚相关,全县除在城都(属于城内居民,不交草、豆)、郭村都和广阳都(属于县城边缘,山高路远,民性强悍,多用武力抗暴)外,所余14都便结成了一个团体,统一行动,一致对上。其中,有出谋划策的,有筹资助阵的,有舍生忘死上堂对簿的。数十年间,涌现出许多见义勇为、急公好义的仁人志士,且有20多人因此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州城上下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干隆五十三年,新任知州王秉韬和他的继任阚崇德,是两位比较体察民情的清官,同时也是形势所迫。他们看到州民的负担确实很重,生活的确清苦,积怨深久,若不予以疏解,就可能要出乱子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果断决策,批准十四都人民,选举公正人士,成立草豆局,自己收集,交公使用,并制订了《采买草豆章程》。这样,便使各都、各村上交的草豆“买有定期,收有定制,存有定所,支有定向,公私两便”,既减轻了农民负担,又整肃了吏治,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所以,当地群众才自发在州城修建景贤祠,有了文章开头所记述的那些举动。

  清末民初,随着铁路、邮电业的发展,驿站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十四都草豆局的任务也告结束。但是,十四都民众仍然不肯把先辈们用血肉建立起来的这个组织轻易废除。经再三磋议,人们把它改组为十四都会馆。馆设值年会长一人,事务员一人,由各都轮流选派,一年一换。所需费用由各村供给,每年三月初八日参加祭祀时,一次交清,从无拖欠。民国以后,基层行政组织改成了县、区、村制,“都”已不复存在;但在平定县域内,十四都会馆仍然以一个人民团体的组织形式保留着,直至1937年10月日军侵占了平定为止。各都依旧有都长,各村村长依旧要听从都长的领导。民众对这一团体的挚爱之情,,由此可见一斑。

  十四都草豆局成立后的150年间,除主持正义,公买公卖,在收集草豆、方便群众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外,还开展了一些革除时弊、有益民生的活动。例如:1830年前后,十四都的王子兆等几个知识分子,在十四都会馆成立了一个“地方自治励行会”,提倡自治,提倡男女平等,提倡移风易俗,反对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各都民众认为这是从十四都发出来的号召,纷纷响应,风起云涌,一时间,在各都村形成了除旧布新的大好局面。1934年春,山西土皇帝阎锡山为了备战,下令要平定县上交200头驴骡。平定农民喂的牲畜,几乎全是毛驴,骡子只在有煤窑的少数几个村庄有一些,为数很少。纵然出钱买,也一时难以买到。为此,十四都会馆便组织了个请愿团,赴省向阎锡山陈述实情,要求豁免或减少头数。结果,请愿产生了效益,阎锡山不要平定的驴骡了。同年夏,由十四都发起,取得留省同乡会的支持,在十四都会馆成立了个“平定县地方财政清查委员会”,欲对贪污嫌疑重大的征运局(后来改称代购处,是为了支应驻军临时设立的机构)进行清查。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清查未年能达到惩治贪污罪犯的目的,但却得到民间的热烈拥护和支持,对社会上的各类贪官也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

  由于上述活动的矛头,都是对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因此,十四都会馆就成了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早已恨之入骨。1937年,当平定沦陷之后,大大小小的汉奸们便勾结在一起,乘着十四都人民不敢进城的机会,打着给日军修碉堡的幌子,把十四都会馆给捣毁了。而且可以说是“掘地三尺,片瓦不留”。一个饱蘸着民众血泪的历史文物被捣毁灭迹了,但十四都草豆局、十四都会馆的历史功绩、历史作用,却谁也难以泯灭,它将世世代代留在人民的心中,留在平定的史迹文献中!

主办单位:阳泉市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