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清官”李崞龄

发布时间:2021-08-30 00:20:48

   新编《隰县志》人物篇中,收载有民国年间治隰近十年的一位县知事,因其在任期间为老百姓办了许多实事、好事,且为政清廉,所以,至今被当地民众誉称为“清官”。他就是出生于我市盂县泥河村的李崞龄。

  李崞龄,字峙如,清末优贡。辛亥革命后入太原优级师范,后被荐为潞安书院山长,是个饱学之士。民国8年(1919),出任隰县知事。

  李知事为人诚朴,作风务实。传闻,他到任后,没有下车伊始就指手划脚,当朝理政,而是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巡行县郊,与乡老攀谈了解情况;之后又转入农村,私访民间疾苦。他单骑简从,不重声色;遇到问题,即当机立断,就地解决,而且公正无私,注重于通过调解息事宁人。他还在自己的衙门大柱上亲书楹联,劝人们不要动不动就干戈相见,上诉争讼,免得损财误事。其联云:“但有余闲勤尔业,莫因小事入吾门。”用心良苦,令人钦敬。

  隰县在旧中国十分贫困,李上任后很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改善百姓生活。他严促县农桑局官员下乡,组织农民兴办水利。先后在城川一带修建了水渠河道,扩大灌溉面积;又在曹城村开辟苗圃,倡导植树造林;还在城区试验种桑养蚕,推广种棉、植麻、养殖禽畜,以改善种植结构。上述举措,在当时的土地制度下,成效显然不会很大,但作为旧时代的一位“县太爷”,能做到这些,也实属难能可贵。

  清末民初,烟赌之风在许多地方盛行,隰县也不例外。李知事在任期间,严禁吸毒、赌博,并严惩偷盗、贩毒之徒。为此,曾在城关和各区设立了戒烟所,强制烟民入所断瘾;并改革村政,组织“息讼会”,强化思想教育;他还亲自到“洗心社”为绅商和街、闾、邻长,及各校师生,进行“洗心演讲”,劝人们改恶从善,做好官好人。经过这样几年的倡导和努力,隰县的社会风气有了明显好转。

  李知事平日生活简朴,清廉自持,没有旧官僚那种奢华和贪婪的恶习。他早饭窝头咸菜,午饭素菜面食,非待客,厨中绝少酒肉。有一次,夫人跟他开玩笑:“你为一县之长,每日玉面窝头充饥,也不怕人家笑话?”他笑着回答说:“人怕忘本,岂厌粗食!为民上者,只怕老百姓骂自己无能,不办好事,还怕人家说自己吃得不好?”过春节的时候,他也很节俭,曾戏题厨房对联以自嘲,妙趣横生。其联云:“舍鱼而去(取)熊掌,割稷(鸡)焉用牛刀。”此联寓义双关,以两句现成的典故和成语,略作改动,以“去”谐“取”,以“稷”谐“鸡”,反其义而用之,寓庄于谐,寄兴解嘲,既显示了李知事的高尚品格,又展示了他的文才学养,堪称妙笔。

  李知事学识渊博,文思隽逸,书法工柳,善联对,所到之处,多有题咏,且不乏名联。权录数则,以供品赏。

  题隰州“小西天”无量殿联:

  心即佛,佛即心,即心即佛,欲求佛,先求心;

  因有果,果有因,有因有果,种甚因,结甚果。

  题“小西天”半云轩联:

  上上下下,游游转转,无个事请来;

  说说笑笑,息息喘喘,吃杯茶再去。

  题县衙办公室联:

  治家难,治国尤难;

  修身好,修心更好。

  题戒烟所门联:

  不戒有五等徒刑,千元罚金;

  能改则七日来复,百事可做。

  民国16年(1927),李崞龄调任解州知事。离任时,将积薪5000元银圆捐赠给当地做兴办教育和社会救济资金。隰人感德,全县震动,民众扶老携幼,涕泣相送。并集资树功德碑,碑铭:“功歌来暮,德感去思”。他的事迹成了民国年间晋省各地津津乐道的轶闻。

主办单位:阳泉市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