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古州三贤

发布时间:2021-08-30 00:20:50

    据史料记载,今阳泉市所属的平定县早在844年前,即金大定二年(1162)就已设州,名平定州,时辖平定、乐平(今昔阳)二县。清雍正二年(1724)平定州升为山西省直隶州后,统寿阳、盂县、乐平三县,平定县省,属地入平定州。这一建置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计188年。其间,历经了雍正、干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8任皇帝,是清朝由盛而衰直至灭亡的历史时期。

  大家知道,清嘉庆十二年(1807)乡试(元明清三代推行的科考形式,一般每三年举行一次,考试地点多在各省省会的贡院,考中者即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平定州考生一次就中解元1人,举人9人,副榜(亦称备榜,相当于现在的扩招生)5人,名扬三晋。为此,知州吴安祖曾在州城西黑砂岭建“文献名邦”坊以贺。也许是受这种文化氛围影响的缘故,嘉庆、道光年间,古州平定曾出了祁隽藻、田嵩年、张穆三位享誉京城的名人,后人称之谓“三贤”(民国学者张友桐在《题祁春圃、田季高、张石州三贤书册》诗中写到:“寿阳良相、秀水良吏、石艾良儒也!”“帐望千秋一系之,三良同郡复同时。”)。

  贤相祁隽藻(1793~1866),山西寿阳人。其父祁韵士系干隆年间国史馆纂修,所着颇丰。因受到良好的教育,祁隽藻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进士及第,旋改翰林院庶吉士,步入仕途;二十四年授编修;道光元年(1821)供职南书房(系皇帝的顾问和秘书班子),开始在清政权上层机构效力。其后,时而充任考官,时而外放学政,或迁为侍讲,或升任兵、户部尚书,道光二十一年调入军机处,参与执掌军国大政;二十九年充上书房总师傅;三十年授体仁阁大学士(文官之最高位,官阶正一品,俗称阁老,实为宰相)。咸丰三年(1853)赏太子太保衔(清代高官的赠衔),并两度为首席军机大臣,入主枢庭,为众人瞩目。尤其是在道光、咸丰、同治期间,祁隽藻均曾任侍讲,人称“三代帝王师”,深受三代帝王恩宠和尊重。因此,他多次上疏陈奏改革政治的建议,多为允纳,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付诸实施,对当时的朝政产生了一定影响。

  祁隽藻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政绩显赫的思想家、政治家。在近半个世纪的从政生涯中,他以恤民隐、固民心、重吏治、荐贤才而为清庭和士林所推崇,他一贯倡导并始终恪守的勤政爱民、崇尚廉洁的为官之道,深得朝野内外的赞许。所以,他病逝后,同治皇帝评价其“学粹品端,忠清亮直”、“克慎克勤、元忝厥职”,且“老成硕望,中外皆知”,谥文端,入祀贤良祠;乡人念其生前热爱家乡,心系民事,都夸赞他为“爱民宰相”。

  祁隽藻还是清代一位颇有影响的诗人和书法家。他的著述除大量的奏议和杂文外,传世者有《      亭集》32卷,续集12卷,《馆课存稿》一卷和《勤学笔记》,以及《马首农言》等。他的书法出颜柳,参以山谷(黄庭坚),深厚遒健,自成一格,论者称其达到了“大书深刻”之境地,其墨迹遍布故土寿阳,并散见于晋省各地。

  贤吏田嵩年(1788~1836),字季高,山西盂县人。少小聪慧,随父(田兴梅,嘉庆时知县)宦游,受到严格的训育。嘉庆十五年(1810),以优行贡考充八旗官学教习,留京供职,依户部尚书黄钺门下,为掌文翰之事。嘉庆皇帝看到户部行文殊异,即问黄钺说:“汝年近七旬,亦有代笔者否?” 黄钺遂将嵩年为文之事相告,蒙赐大缎一匹以赏。二十五年,嵩年考中进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翌年授编修。道光三年(1823),升任南书房行走。因品端行慎,两遇京察(考核京官的制度)皆列一等。八年,奉命到广东充正考官。临行前,其父对他说:“吾家世沐国恩,矢清矢慎。汝今肩负重任,移孝作忠,乃为肖子。”嵩年谨记在心,到任后秉公执考,所取学生皆名士。后闻父丧,星夜返籍,又遇母兄相继而亡。守孝期间,一度曾应聘为晋阳书院主讲,力主先品行后文艺之育人观,并大力振动学规、学风,深受学子敬重。三年后又入京供职,仍为南书房行走。十三年,大考翰詹,钦取一等第一名,授翰林院侍讲学士,官阶正四品。复任日讲起居注官。第二年,改任奉天府丞兼学政。在任期间,忠于职守,勤于教务,生童试卷,一一阅审,并亲自点校,不用他人代劳。十五年冬,升顺天府(今北京市)尹。因政务繁忙,操劳过度,气脱致疾,不久而卒,年仅49虚岁。道光皇帝听到其去世的消息后,深为叹惜,曾仔细询问其患病情况和家事。宠遇之隆,一时莫比。后崇祀晋阳三立阁。遗着有《季文诗抄》、《遁翁苦口吟》等。

  贤儒张穆(1805~1849),山西平定人(今属阳泉市郊区)。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张佩芳,父亲张敦颐均为乾隆时进士),幼时,凡六艺百家、训诂史策,无书不读,学业因此大进。道光十二年(1832)以优贡入太学(古代贵族官僚的子弟学校),考充正白旗教习;十九年应顺天乡试,因与监考官发生口角而失考,从此立誓再不应试,同时也放弃了功名仕途的追求,转向广交文友,致力学术,潜心著述。十余年间,他强忍着家事之惨变(少年丧亲,中年丧妻失子),国运之不昌(时值19世纪中叶,中国的大门逐渐为西方诸强打开,清政府腐败无能,生灵涂炭,濒临水火)胸怀惓惓爱国之心,发愤撰就了《延昌地形志》、《蒙古游牧记》、《顾闫合谱》、《   斋诗文集》、《靖阳亭杂记》等学术专着和直抒胸臆的诗辞序跋;受人之托,为友朋审校、刊刻的书籍更难以数计。缘此,道光年间在京的上层人物和知名学者都愿与张穆交往,并以能与穆切磋学问、所撰诗文能让穆审阅评点而感荣耀。《山西通志•文学录》载:清代著名学者阮元看到他的著作后,十分赞赏,叹曰:“二百年无此作也,堪称硕儒。”

  张穆死后,在京友人议定,尊陪顾亭林(清初思想家、学者)先生祠;山西学界又崇祀晋阳三立阁。今人所编《中国近代史稿》及许多学术专着中,都把张穆与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同列,称之谓是“睁开眼睛,看看现实,看看世界,重新对待思想学术研究,关心时局,寻找强国御侮途径”的代表人物,说他无愧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爱国思想家、地理学家和编辑大家。张穆的书法端秀劲逸,也自成一家,历来为收藏者所珍爱。

  上述“三贤”中,祁隽藻长张穆12岁,小田嵩年5岁,应该说都是一辈人,又都是古州平定的老乡,亲不亲故乡人,此其一;三人均学富五车,胸藏万卷,并都充任过考官或教习,为封建教育做过贡献,此其二;三人都耿直无邪,忠孝爱国,且勤政敬业,看重人才,此其三;长于著述,皆有诗文传世或墨迹流芳,此其四。此外,三人同居京都,过往甚密,交谊称厚。道光十六年夏(1836),张穆受祁的委托,为其父祁韵士校订《西域释地》、《西陲要略》、《藩部要略》,并为《西域释地》作序;道光十八年春,穆应邀赴祁隽藻处做幕僚,下江南协助祁做典学工作;二十一年十二月,张穆呈《与祁叔颖枢密书》,为选贤用能向时任户部尚书兼军机大臣的祁隽藻提出了积极建议。张穆在世时,无职无俸,每遇困难均得到祁的帮助、周济;穆中年早逝后,祁隽藻不但速派其子祁世长前去办理丧事;令其妹以次子孝瞻嗣之,并收养了穆的遗女招姑;担负起了张家的一切生活费用;还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为其题写了墓石,其文曰:“呜呼石州,学博志大气高,而昌谷不寿;孝于亲友于兄弟而童鸟不秀;着书满家,发言惊座,下士逡巡笑之,而鸿儒伟彦褰裳争就。惜乎湛思远识,世莫能详究也。”至于田嵩年,因与祁隽藻同朝为官,比邻而居,诗酒唱和,荫庇恩惠更是情理中事。可惜笔者手头资料匮乏,难以详述他们的交谊。惟见祁隽藻传世的《  亭集》中存有寄呈和答田季高诗数十首。此外,当祁骤闻田早殒噩耗后,大为悲痛遂撰《祭京兆尹田季高嵩年四兄文》以悼之。后人称之堪与韩愈《祭十二郎文》匹比。

主办单位:阳泉市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