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是因煤而立、因煤而兴的资源型城市,所以,长期以来,煤炭一直是决定阳泉经济盛衰的支柱产业,煤炭产量的升降,自然也就成为阳泉人民十分关注的问题之一。
阳泉矿务局(1997年12月改制后更名为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阳泉市煤炭系统的龙头企业,其生产能力和产量几乎占到全市煤业生产的三分之二,因而,始终占居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文化大革命”即将结束的那一年——1976年,“阳泉矿务局煤炭产量翻番”在阳泉的发展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笔,堪称是“七十年代的壮举”。
众所周知,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于“文革”的原因,我国的煤炭能源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严重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煤炭工业部和省煤管局于1973年向阳泉矿务局提出了“大干三年,挖掘现有矿井潜力,让煤炭产量比设计能力翻一番”的战略号召。当时,阳泉矿务局共有12对生产矿井,煤炭生产设计的总能力为621万吨。实现翻番目标,也就是要在1976年达到1242万吨。而1973年的煤炭产量仅有836.7万吨。这就要求三年间平均年增产135万吨,总产量要增加400万吨,才能达此目标。如此大的增产幅度,在阳泉煤矿史上还不曾有过。但是,阳泉矿务局的广大干部职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他们认为,为国家增产煤炭、缓解燃眉之急,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觉得,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本局已具备了相当的物质条件和技术力量,通过艰苦奋斗,实现宏伟目标也是完全有可能的。为此,阳泉矿务局党委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响应煤炭部和省煤管局的号召,提出了“大干快上多贡献,实现煤炭产量翻一番”的口号,从局到矿层层都制订了苦战三年,使产量翻番的规划,并拟定了老矿挖潜、老井改造的具体实施方案。
其间,通过1974年到1976年连续3年的艰苦奋斗,对全局4个矿、12个坑口进行了34项技术改造工程,从而使各矿的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在1974年原煤产量首次突破千万吨大关和1975年原煤产量达到1100万吨的基础上,跨入1976年后,局、矿两级选派400多名机关干部,深入到63个采煤队、38个掘进队,住在井口,吃在井口,指挥在井口,日夜战斗在生产第一线。为帮助矿务局实现“翻番”,阳泉市委、市政府也派出了6个工作组,分赴各矿厂调查研究,帮助解决“翻番”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由于上下一心,奋力拼搏,到年底,全局煤炭产量达到1252万吨,胜利实现了“翻番”目标,受到国家和省领导的表彰,《山西日报》于12月31日还以3个版面的篇幅报道了“翻番”纪实和煤炭工业部与山西省委的贺电。
这次“翻番”不但起到了为国家排忧解难的作用,也为全国的工人阶级作出了表率,证明了阳泉的煤矿工人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翻番”决战中涌现的被煤炭部誉为“严细成风的硬骨头采煤队”——三矿裕公井二队,就是这支队伍的光辉代表,当时,曾被煤炭工业部树为全国煤炭战线“十面红旗”之一。
主办单位:阳泉市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