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系煤铁之乡,靠山吃山,历来以挖煤炼铁为主业,因而在产业结构上一直存在着重工业偏重、比例失调的问题,制约了阳泉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1970年,遵照中央提出的“全民大办电子工业和促进工业新跃进”的精神,中共阳泉市委贯彻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的一系列方针,凝聚各方力量,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轻工大会战。会战中,全市的轻工企业有的一厂变几厂,有的老厂带新厂,连学校、街道甚至职工家属、退休工人和技术人员也加入到办厂行列中。为此,在短短几年期间,阳泉市便在原来的基础上,新建扩建了15个有一定规模的地方轻工企业和46个轻工业小厂,如市纺织厂、针织厂、维呢纶厂和粘胶纤维厂,并从无到有建起阳泉自己的电子工业企业,新建无线电厂6个。之后,阳泉便能自行生产25种电子产品和水龙头、灯口、灯泡、浆型洗涤剂、电池、轴线、文具盒、塑料笔等80余种日常用品,满足了本市及周边地区民众的消费需求,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
经过全市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到1976年,全市参加轻工会战的单位发展到109个,产品品种增加到741种。除恢复传统产品外,还增加了175种新产品。其中,有的产品荣获了市优、省优称号;地毯、焊工手套、工艺美术制品等10多种轻工产品还冲出娘子关,畅销国内外,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这次会战,促进了阳泉市轻工生产的发展,填补了阳泉工业生产的多项空白。这是阳泉市较早的也是较大的一次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其为以后全市的经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是阳泉发展史上不可不书的重要一笔。但是,由于缺乏充分论证,加之又无成功的先例可借鉴,受当时“左”的思潮影响,一哄而上,片面追求“小而全”,致使部分厂在建成后因规模过小、成本过高,一直负债经营,成了工业经济的包袱。有的不注意人才引进和开发,不注意产品更新换代,效益不好,缺乏发展后劲,最终导致亏损、倒闭。这些教训都是十分惨痛的,很值得我们记取。
主办单位:阳泉市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