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篇】岔口空村斗争

发布时间:2021-08-30 00:21:18

    抗日战争中,阳泉人民在中共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配合八路军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因地制宜,采取机动灵活的游击战、麻雀战、地雷战、破袭战、联防战、围困战等战术,最大限度地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其间,发生在1943年冬的岔口空村斗争影响深远,功绩卓著。

  由于连续不断的“围剿”、“扫荡”、“蚕食”,1943年,阳泉境内的抗日形势仍十分严峻。特别是秋季大扫荡结束后,日军不仅在盂县的仙人村、交口一带组织了地主武装红枪会,在平定的水峪、圪套一带组织了棒棒队,而且于是年的十月二十三日(农历),先后在岔口、西南舁等地建立了据点,企图把根据地彻底摧垮。

  岔口当时是平定北乡的一个集镇,人口将近有800人。村里有一些小商店,不断与河底、巨城有经济联系;更重要的是,村里有一条大河沟(除雨季外,常年无水),北通郝家庄、东峪井、甘泉井等地,南通岳家庄、北庄头、巨城等地。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因此,平定(路北)县抗日政府的公安局、县大队常住在这里;县委、县政府及部分机关、团体也常住在附近的郝家庄、东峪井、甘泉井以及理家庄一带,是伪军经常关注和袭击的重点目标。所以,日军此次来岔口建立据点,修筑碉堡,绝非权宜之计,而是要以此为基地,层层推进,围攻晋察冀边区腹地。如同插入我心脏地区的一把尖刀,它威胁着我与一、二、四、五、六区(岔口村时属三区)的联系。为此,驻在岔口和附近各村的县级机关只好暂时撤离,转移到同盂县交界的沙井一带。

  为了粉碎日军的这一阴谋,中共平定(路北)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了岔口空村斗争指挥部,由县委副书记梁晋平任总指挥,坐阵理家庄;三区领导全力以赴;各村干部、群众密切配合;岔口村778名群众整体外迁,被分别安置在理家庄、食足、马上固、东庄头等17个村庄,使岔口成了一座空村。经过时达八个多月的围困、骚扰、突袭等斗争,敌人被迫于1944年农历六月撤走,岔口人民最终取得了这场围困战的胜利。

  其间,县、区、村三级党政领导火线指挥,巧于调遣,对取得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斗争的起始阶段,面对全副武装的180多名日伪军,要动员全村群众一个不留,离开自己多年经营、朝夕相伴的家园,任敌人去占领、去践踏,谈何容易!群众撤村后,一下安排这七八百人的住宿、生计,多幺艰难!如何制服敌人,使其阴谋破产,无法留存,尽早滚蛋,更是难上加难。然而这一切,在党的领导下,凭借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优势和党政、军政、干群在斗争中结成的鱼水情谊,均被一一攻克了。

  在长达8个多月的空村斗争中,作为总指挥的梁晋平,就冒着生命危险坚持蹲守在距岔口仅有8里地的理家庄,和县、区、村干部一起,同甘苦共命运,指挥战斗。为了便于工作,指挥部还特意在理家庄设立了岔口村公所,负责妥善安置转移出来的群众生活;同时发动根据地各村发扬阶级友爱的风格,互救互帮,挤房子住,借粮食吃,甚至让出部分土地和生产农具,供岔口群众种菜度荒;县区政府还有计划地组织一些青壮年,从理家庄、狮子城等地,驮上煤炭往河北平山县的清风、塔崖、洪子店一带运输,以维持生计;无运力的贫困户,由政府予以救济(1944年春节,为了让岔口村老百姓都吃上饺子,县政府特拨出小麦2000多斤,分发到各家各户)。

  岔口空村斗争中,各村民兵特别是岔口村民兵,首当其冲,充当了主力军的角色。比如敌人刚入村时,只有青壮年和中老年人撤了出来,粮食、衣物及一些老弱病残仍坚壁在村中的地道里和山沟的窑洞里。因敌人在村子的鸡凤垴等山头上修了碉堡,白天不能行动,民兵们便在夜间封锁住敌人的碉堡,利用地形熟悉的优势,先把老弱病残背了出来;接着又将坚壁的20多万斤粮食和一些衣物、必要的用具运了出来。1944年的春天,民兵们身带武装和农具,回村将3000多亩土地进行了播种;夏季,回去进行了锄耧,还利用晚上的时间抢收了小麦。为了赶走敌人,民兵们从黑掌村割来臭檀木扔进水窖,断了水源,迫使敌人不得不到20多里外的巨城去驮饮用水。与此同时,在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各村民兵联合放哨,联手作战,使岔口据点的日伪军四面被困,成了瓮中之鳖,难以活动,而且常常遭到民兵们的突袭。在这种人空、粮绝、水断的境遇下,日伪军惶惶不安地在岔口村盘踞了8个半月之后,只好灰溜溜地撤走了。岔口空村斗争取得了最终胜利,创造了敌后抗日游击战的又一奇迹。岔口村因此荣获晋察冀边区政府授予的“抗日模范村”称号;村长王拉寿也因此成了远近闻名的“抗日模范村长”。

主办单位:阳泉市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