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垴李氏家族,是今阳泉境内的望族。据文史学者张承铭考证,从公元1500年(明朝弘治十三年)至1775(清代干隆四十年)的275年间,李氏一族在朝举官的就有60多人。其中,有晋府长史1人,刑部给事中1人,户部正郎1人,监察御史1人,知府5人,知州4人,知县21人,儒官、教授、教谕、训导等22人,其它官吏7人。有进士15人,举人18人,太学生、儒士、各类贡生(包括庠生)150余人。称之谓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似不过誉。
特别需要提及的是,明嘉靖乙未科(1535)朝考,晋府右长史李应奎(李氏十一世)的长子李念和仲子李愈,联捷同榜进士,轰动了乡里,堪称“双头凤”。李应奎,号潭水,曾任陕西高陵书院掌院。高陵是当时著名学者吕楠的故乡,李念、李愈幼年随父在高陵书院就读,并受到吕公的亲传指教,学业为之大进。尤其李愈,在任南京太常博士时,适值吕楠在南京任礼部侍郎,两人相处甚密,从政之暇常在一起切磋学问,对愈影响甚大。后历任户部员外郎中、凤阳府知府等,所到之处,官声称好。
李愈学识渊博,一生写了很多诗文,传有《金陵集》、《蒲石山房诗文集》等。李愈晚年家居时,曾在平定城北的瀑里村(今属阳泉市郊区)买地筑池,并写了《怀潭记》纪念其父。文章情深意切,文采飞扬,堪称传世佳作,曾入载《平定州志》“艺文”卷。
李念考中进士后,初任钱塘知县,继任刑部给是中。其间,曾向皇上奏陈六条利民方略,并获准施行。后转为礼部右给事中,奉命巡视京畿兵营,发现守城兵将只知领饷,不习征战,便上疏皇上,阐述“安不忘范,治不忘战”的道理,并提出加强京畿守卫的建议。陈词慷慨,言论激昂,得到皇上的认同和许多大臣的称赞;但因触及到某些权贵的痛处,之后便遭到一些人的中伤、陷害,被贬为归德府(今河南商丘市)知府。当时,归德府刚遭水患,百事待举,为政艰难。他精心规划,悉心整治,不数年,便修葺一新,声望大振。于是,那些原来反对他的权贵更加嫉恨,千方百计找托词诬陷他,终致罢官而去。李念学富五车,文学造诣尤深,一生诗文著述颇丰。有《越中吟》、《松溪文稿》、《松溪乐府古律诗类稿》等传世,《平定州志》“艺文”卷有载。
主办单位:阳泉市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